父母打击式的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我从小到大并没有经历过父母打压式的教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或网络上经常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我简单总结了几点弊端和危害。
1、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
孩子刚出生时,是一张白纸,无论是他对世界的认知,还是对自身的认知,都来自于对抚养者关于这些方面认知的观察、模仿,以及抚养者有意无意的引导。如果抚养者,总是对宝宝说:“你笨死了,这都学不会”、“你真难看,怎么一点都不像我啊,都随了爸爸”、“呀,这次运气不错啊,还被老师表扬了”。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你描述中的他就是真正自己,即便有时你只是在给孩子开玩笑,即便你这么说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变的更好。孩子会真心的以为:自己很笨,学东西学不会才是正常的;自己真的长的不好看,长相不随更好看的妈妈是自己的不对,谁让自己不会长呢;会把自己偶尔努力后的成果,归功于运气.......那么,您真的想要一个这样的孩子吗?
2、孩子会变得怯弱、不勇敢
人生路上,困难、挑战才是常态,个人是在走过一个个的困难、挑战中,获得成长,收获经验和阅历;人类也是在克服一个个困难、挑战的过程中,越来越进步、现代化的。但是,当孩子已经从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学不会、不应该、好运不会站在自己这边时,他怎么可能会淡定、勇敢、充满自信的迎接每一次可能让自己变的更优秀的困难、挑战呢?更大概率上,他只会逃避,做出不努力的样子,因为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只是没努力,而不是真的那么差。
3、对努力缺乏动机
部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偶尔取得的成绩,体会了成就感的美妙滋味,以及努力取得成绩后被人尊重的美好感觉后,会意识到努力的价值,会想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并不让自己满意的现状。但是这种决心往往并不会长久,除了极少数“异类”外。更多的人,在自我努力的道路上,往往会陷入进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会停下来脚步;需要不停的通过外物的刺激,比如励志文章,比如电视里的励志人物、励志情节来刺激自己继续努力的动机和决心。他们会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浪费在这样的自我怀疑、寻找动机、再继续努力的来回反复中,从而丧失掉让自己更优秀的可能,不停的丢掉原本设立给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目标。
4、长大后,大概率继承原生家庭的语言沟通风格
很多男生、女生在谈恋爱的时候,在家庭生活中的时候,对待另一半,往往爱使用讽刺性、打压性、有攻击力的语言;习惯于将自己对对方的期待和爱藏在这些暴力语言的背后,让对方去猜,如果猜不对,就是不懂自己、对自己不上心,紧跟而来的,又是新的一轮的生气。等到有了孩子后,不仅无意识的让孩子常常处于“争吵”的家庭环境中,还不自觉的将这种沟通习惯用于孩子身上,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观察父母的脸色,失去基本的安全感。
所以就父母教育孩子这件事情来说,还是应该以积极引导教育为主,不应该采取暴力或者打压的方式,因为这样不但不能够教育好孩子,反而适得其反,让孩子身体和心理方面都会受到受到打击,不利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二.面对孩子的自私
孩子与生俱来并不是自私的 ,他们不懂得去考虑他人的感受 ,只是想要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所以他们会把好东西据为己有 ,并且多多益善 。在家庭中 ,孩子的 “自私 ”往往能被父母宽容 。要改变孩子的自私 ,就得先改变大人的态度 。孩子自私,独占的行为都是父母无意识的护短、包庇,纵容造成的。那怎么避免孩子自私呢?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先甄别一下,如果是合理的要求,可以及时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学着收拾自己的玩具,帮家里倒垃圾,洗自己的小袜子,帮忙收拾碗筷等等。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承担责任的习惯。为孩子创造经常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引导孩子学会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他的朋友们玩,自己好吃的零食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如果对待孩子的自私给予宽容的话,那么孩子的第一想法都是为自己着想。
三.多让孩子做决定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选择自身爱好的权利和能力,而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我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去引导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决定。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不要在孩子的人生扉页上,擅自涂上你喜欢的色彩,因为孩子毕竟不是图画练习册。
四.教会孩子认真做事情
妈妈给孩子安排写作业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一个小时就足够了,只要每天利用好这些时间,休息十分钟,再让她看半个小时的书籍.切记不要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在看电视,把玩具放到他的桌子上也会让他分心,也不要让他学习的时候吃任何东西,认真的做完作业。
五.在意他们的感受
很多父母长达多年对子女的影响力是负数,越想让子女做什么,子女越是不做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从小并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或忽视或轻视孩子的感受。
六.尊重孩子,同时也尊重自己
尊重孩子,给予他喜怒哀乐的权力;尊重自己,不因为孩子,委曲求全。家长听孩子哭声感到心烦,“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侵犯了孩子表达情感的权力;家长扶起跌倒的孩子,“宝贝儿不疼啊,一点儿都不疼。”这侵犯了孩子感受真实体验的权力;家长给孩子喂饭、穿衣,侵犯了孩子感知自己行为能力的权力。这些似乎每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无数次的情节,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尊重孩子的权力,往往也就阻碍了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孩子无法表达心中的情感,自然变得抑郁;无法分辨真实的感觉,自然不懂得控制情绪;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自然对周围的家人产生过度依赖。荒谬的是,家长反过来会责怪孩子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却不自知,自己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相对尊重孩子,家长更容易忽略自己的尊严:只要孩子饿,不管多晚,家长就要去做饭;道理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孩子也这么想?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