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接受别人帮助的人的心理机制

 我来答
爱情调味剂17
2022-06-02 · TA获得超过695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5.1万
展开全部
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人是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帮助的,这也体现在老人只要自己能动,是不会请人来照顾。只有失去部分功能,不得不才接受照顾。

我们都会认为,这样独立的人,在生活中,不麻烦别人,真的是一件好事。

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好事’背后所呈现的真相,往往存在潜在的压抑。

什么都想着靠自己、不肯依赖别人的人,可能在小的时候也曾多次依赖过父母,但结果不尽人意愿。

屡次被拒绝之后,会被告知自己的要求是不应该的,是不懂事、不听话的行为。久而久之,他们便不再去随意麻烦别人,不肯向他人提出请求。

一切都靠自己,这样的人真的好吗?它又是因为什么才这样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最早提出‘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个体从小生活成长的家庭环境。她认为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和习惯,绝大部分都与原生家庭有关。

一个人的情感需求最初是来源于家庭,而家庭中的独特感受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也会影响着人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那么,作为一个孩子,在小时候,ta的父母始终拒绝着你的情感需求,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资格,不被喜欢,没有让他们满意。

而潜意识行为则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产生的,不会受个体思想所支配,属于潜在的、习惯性的行为动作。

这样的潜意识被莱布尼茨称为;次要知觉‘,影响行为过程也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文化、环境刺激、本能反应等。

被压抑的潜意识,表象上啊看似不存在,但是它将以其他形式来对个体造成更大的影响,也会使人在感知外界事物中,头脑形成取舍意识。

不同的环境对于个人的认知习惯也有所不同,主体和认识内容相互作用,就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性。

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因为怕被欺骗或拒绝。

这里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当孩子被欺骗或拒绝后,自我就会受到严重伤害,这种过程的形成无疑是痛苦的。

在幼年向父母发出各种需求的声音,却被欺骗或拒绝时,父母通常会说:“你的需要是不合理的、是不好的、也是不好的。”

在这样的经历后,成年的他们便不会轻易对别人发出请求,因为在其潜意识里,这只会给自己带来更深层次的痛苦。

潜意识作为人的原始认知,对人的内心有一定暗示作用,它可以在形成认知前,使人在脑海中具备引导意识的关注点。

而在人的意识形成过程中,又会带着这些固有的观念去理解周围环境中的人际关系。

同时,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会仿照自己在原始家庭里,不知不觉学到的一些行为,有时候,我们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童年经历过强烈痛苦的人,通常会在待人接物上做出重大决定。比如,她会自动排斥别人对他的帮助,在工作中也总是独立完成任务,不肯也不愿依赖他人等。

只有懂得如何合理的依赖他人,才能丰富人际关系。

生活中,太过独立的人,往往不会建立丰富的人际关系。这类人潜意识中存在‘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常在当事者生命中,干扰他们的行为,以致难以建立长久亲密的关系。

当你的周遭环境发生新的改变时,过去的意识会‘保护’着你的行为,这反而会变成阻碍。

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爱或恨或疏离的关系,潜意识借着过去的痛苦经历来复演。

可是凡事自己一个人完成,从不让别人帮助自己的人,他们朋友体会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便会渐渐疏离。

最后,这样的人只能活在自己想象世界里,他们对于关系的观念都是根据童年时期的经历所形成的,没有在一个健康的关系中去体验依赖。

长期如此,会使得他们越来越‘自我’,也越来越‘虚无’。

嗨,了解了这些心理机制,也就理解那些不敢接受别人帮助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啦!

你是怎样的人呢?我自己是愿意去帮助别人,但不太会去麻烦别人。虽然知道‘人’是一撇一捺,需要相互支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