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变化和发展
象棋的变化和发展
我国古代象棋的步法和结构方式,是与现在流行的象棋完全不同的。但它是古代人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一种表现,也是现代象棋形成的基础。下面我来给大家详细讲下象棋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战国时,象棋被称之为"六博象棋",每方各有六枚子,其中最重要的一子称“枭”," 枭"的含义是尊贵和骁勇,在对局中必须要杀死"枭"才能算是获胜。此后象棋又随历史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据北周时人王褒的《象经序》中记载,那时的象棋内容,主要是分为天文、地理、阴阳、四时等十二大类。北周时的大文学家庾信在他写的《象戏赋》中也一再提到,象棋是取象于天地、日月、龟马和一年的十二个月份,按顺序排列而成的。
秦汉时期虽然还保持着战国时期的许多特点,但从汉墓中出土的象棋子来看,各方的棋子中都有着一枚较其他棋子体积要大些的棋子,上面刻有龙和虎的图案,这无疑是主帅的象征。
及至唐代,盛行象戏,象戏就是指象棋。象棋中已出现了王、上将、车、马、象、士等名称。唐代文人牛僧孺曾以神话形式在他所著的《玄怪录》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时,有个叫岺顺的商人,来到陕州,客居在一位姓吕的朋友家中。一天夜晚,忽梦到两军交锋,打得十分激烈,不可开交;两军的战鼓声和呐喊声惊天功地,令他十分害怕。这时有个身穿军衣,手执长矛的士兵走过来对他说:"你不要害怕!这是金象正在吞吃"夜"(当时象棋中的-个子)呢,这是一场恶战呀。"随后,岑顺看到许多用铁铸成的士兵乘车或骑马,在将帅的指挥下英勇作战,争斗不息。岑顺梦醒后,回想梦中的情形,记忆犹新。于是,他在天亮以后,找到了他梦中所见到过的那处战场,在那里发现了一座古墓,掘开一看,墓中“有金象局,列马满枰……及象戏行马之势也。”
“马”,在当时是对象棋棋子的通称。这虽是一则离奇的故事,但基本上符合唐代盛行的象戏情况,也是唐代现实文化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反映。
北宋时期,唐代的象戏经过总结和提高又有了新的变化。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制了《七国象棋》,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十一世纪时的象棋的具体内容,成为今天我们研究象棋的棋盘,由纵横十九条主线交错成三百二十四个方格,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代表秦、楚、燕、赵、魏、韩、齐七国,由七人共围一盘下棋,其中一人为霸主,某余六人结成三对互相支持,各用十七个棋子在枰上摆三角形状,依照次序,进行对弈。这种棋的玩法很复杂,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之中流行。至于民间,盛行的却是另外一种象棋。据北宋的晁无咎的《广象棋图》载述,民间象棋的棋盘由纵横十一条主线交错而成,下棋时只用三十二个棋子,棋子的名称和现在完全一致。
南宋初期,棋盘的画法又有了新的改进,成为纵九路,横十路的格式,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是精于棋弈的,她写过一本叫做《打马图经》的书,书中所列出的象棋棋盘,已和现在的'象棋棋盘完全一致。
至于棋子,李清照的书中虽未按名详列,但南宋晚期的另一位著名词人刘克庄在他歌咏象棋的长诗《象弈》中告诉我们,那时的棋子中将、士、相、车、马、炮、兵共三十二子,行棋规则也大致与现在相同。
至于制作棋子的材料,唐朝时主要是用钢铁等金属铸造,而且棋子上都按名称铸有形象,有如现代的国际象棋。现在我们使用的以字代形的棋子,据文献记载,初见于宋徽宗赵佶的宫词:白檀木做的棋盘很平整,象牙制作的棋子上的字迹,涂上金粉就更加清楚了。由此可见,宋代或宋代之前,就已有了文字棋子了,这也是象棋能够在我国各个阶层中迅速普及的一个科学性的创举。
象棋如果从战国时代的“六博象棋”算起,它在中国至现在已经流行了二千五百多年了,可算是真正的“国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