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大便不成形,多半脾虚惹的祸!1个健脾方,涩肠止泻治便溏
人体就像一根“管道”,我们从把食物吃进去,到消化排出大小便,过程中这根“管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消化与排泄异常,因此,大便的正常与否往往预示着身体的 健康 是否出现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临床上便溏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这是一种症状表现为 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大便次数可增多也可不增多,或者便中夹杂有不完全消化的食物,病情迁延反复,或伴餐后脘闷不舒,饮食摄入减少 等的病症,给不少人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那么,经常出现便溏到底是身体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事实上,大便是否正常,不仅可以反应肠胃的情况,还可以反应肝胆、胰腺,乃至全身五脏六腑的情况。道理很简单,大便虽然是从肠道出来的,但是加工食物和排出糟粕,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五脏六腑的高效协作。
而临床所见,则以脾虚患者最为多见。
《伤寒论·平脉法篇》曰:“脾助胃气消磨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主要脏腑,有化生气血、纳运食物的作用,因此,脾胃在食物的消化和食物糟粕的运输排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脾虚,脾胃的纳运失调,就会导致脾的升清和运化水液的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清气在下,化生内湿,使得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发为便溏。
打个比方,胃就好比食物蒸煮加工的锅炉,而脾则为操作锅炉的工人,正常来说,工人需要把锅炉中加工好的成品和废物残渣分类好,通过它们各自专属的通道输送出去,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脏腑、四肢和肌肉,而残渣则通过肠道排出。如果锅炉未结束加工时,工人就着急输送了,或者分类出错,就会导致排便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医学指出,大便不成形病情严重可使人体丧失大量水分,将机体置于脱水状态,从而减少血容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可致血栓、血管堵塞,为心血管疾病发生提供条件,由此可见,及时控制和缓解病情非常重要。
乐启生中医团队认为,脾是负责运化水湿的重要脏器,如果脾受到消族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会在身体内堆积,也即很多人常说的“湿气重”,因此,脾虚与湿可同时出现,脾虚湿滞型多表现为 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淡胖 ,这种情况则需要治以健脾化湿。
除此之外,情绪也与便溏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密切相关,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讲“喜旁桥碧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临床观察发现, 社会 压力、情绪刺激首先损伤肝脏,忧思伤脾,波及心、肺,日久及肾,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便溏的发生。因此,应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病情制定方药,一人一方。
举个例子,57岁的张先生,因近1个月来经常便溏前来就诊,便溏时每日排便3-4次,呈水样便,并伴有肛门后坠感和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屁多,观其舌可见舌淡苔白润。
问诊中了解到,张先生日常饮食多肥腻辛辣,饮食不节制,不良的饮食习惯极易损伤脾胃,而脾胃一伤,导致脾气不升,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导致便溏,升清之能失调,则发为便溏,呈水样便,伴下坠感;升降不和,气机紊乱,故见消化不良、屁多,腹部不适,严重者甚至可见屁中夹带便。诊断为脾虚下陷型泄泻,治当健脾益气,涩肠止泻。
拟方: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炒山药、云茯苓、芡实、诃子、炙甘草、广木香、白及粉(分冲)、覆盆子、仙鹤草、白头翁、黄连、马齿苋、益智仁、三七粉(分冲);7剂,每日1剂。
在这个方子中,方中炙黄芪补中益气为君药;党参、炒白术、云茯苓、炙甘草,具四君子汤之意,健脾益气;兼炒山药、木香、仙鹤草、益智仁补气行气,温脾补虚。芡实、诃子、覆盆子涩肠止泻;肥甘厚味易生湿热,故以白头翁、黄连、马齿苋祛湿热。再者,以白及粉、三七粉、黄芪相配,修复肠黏膜,从而标本兼治,寒热并用。
二诊:运举服上方后,张先生前来复诊,自述大便已基本成形,诸症均减轻,调整方药,原方去党参,加升麻、柴胡、乌药,继续服7剂,以助升提之气,加快其痊愈。
三诊:药后已基本正常,以上方继服7剂巩固,嘱咐少食生冷之品,注意饮食。
《黄帝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中医治病并非简单的对症用药,事实上,作为医者需要有长远的眼光,正如上面这个案例中,张先生的辨证中,湿热的征象并不明显,而是以虚象为主,但在实际治疗时,仍然要防患于未然,故首诊方中配伍清湿热的药物,白头翁、黄连、马齿苋祛湿热,此为凉药,但配伍其它温热药之后,凉性不显,只取其效。另外,二诊时运用升麻、柴胡,其性升散,而脾以升清为用,顺应其性,恢复脾的功能,从而增强疗效,也体现了正确运用中药四气对疾病的积极作用。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