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选科,你有哪些建议?
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我曾经认真的规划过自己的文理选科,下面我就把这些经历分享给你。
物理/历史选择:(按自身情况对号入座)
1.物理(历史)极差,比其他科水平低太多,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后并无起色,排除该科,选择自己更擅长的历史(物理)。
高考是战场,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弱点和别人比。
2.对物理/历史有特殊喜爱的同学,如果两科成绩都不太差,可以直接根据喜好选择。
感兴趣的学科会激发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促进学习。高中学习辛苦劳累,如果因为对学科没有兴趣而丧失学习动力的话,还不如选一门自己喜欢的科目,高高兴兴的学习,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物理>历史,且水平适中,无明显偏科,对物理历史两科喜好程度无极大差距,选物理。
3.物理<历史,但不差太多,努力有提升,但对自己学理不自信,选物理,
物理能够扩大专业范围,可选院校多,选科≠就业,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变数,即使你现在坚定的要学某个专业,选物理可以让你有更多选择和自由。
4.极极极擅长历史,没有太想学习理科专业的想法,建议历史。
————————————————————————
化学地理生物政治四选二
避雷组合:
史化生(5雷),史化地(4雷),史生地(3雷)
难度大(化学极难)且学历史学不过纯文科生,化学难度大且学不过理科生,而且多走班,容易换老师,稳定性差,且大多得不到学校好师资。
记住,学校要想出成绩,就一定把好老师放到稳定的班级,而不是流动班。
物地政(2雷)
物理和政治思维方式差异大,对学生要求高,而且专业面窄,同时面临走班问题。不是大佬最好不要选,但没有前两种选科雷。
较好选科:
物化X
专业所向披靡,横扫99%专业,但难度大,难难难!
生:想学医的话最好选生物,也可以不选,大学可以再学。但物化生传统理科在新高考形势下不占优势,因为地理和政治难度较生物低,却也依然可以通过等级赋分取得高分,也就是说,有些人可以通过学习更简单的科目,更轻松的通过赋分赶超你。
地:地理是半文半理专业,具有理科思维也具有文科思维,不会枯燥无味,且难度较小,并且有一些对手是文科生/艺术生,同样努力较生物更容易赋高分,但是存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这两部分学习思维有些差距,一个是理科思维,一个是文科思维。
政:政治难度也比生物小,但高考政治大题主观性太强,如果文科思维好,擅长主观题的同学可以考虑,这将会是很大的优势,但如果跟判卷老师思路对不上容易减分,也就是说,根据老师的判卷想法,分数浮动较大,一道大题2~5的差距是有的,但基本上高考主观题分数应该不会差太多。
物生X,
选物理扩大就业面,生物又有学医专业的可能性。
政:政治可以学文科专业,可以考公务员,且生物政治难度小
地:这种情况下地理不比政治,因为学政治可以考公务员,但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
史政X:
历史政治不分家,学历史一定要学政治,学政治可以不学历史
生:两文+一理,生物保障学医和部分理科专业
地:传统大文不占优势,而且地理赋分时面对部分理科生的竞争,不如生物灵活。
化:难度大,多走班,不适合理科思维差的同学学习,而且学化学带来的优势只有可以未来可以选择化学专业,对历史政治的学习没有关联性和促进性,同时化学也不会受到历史政治的促进,而且学生有可能面对在背诵历史政治的同时还刷大量化学题的情形,我想想就瑟瑟发抖,化学大题的程度时刻让我的胃里翻江倒海,同时还要背历史政治的时间线、定义、作用、意义等内容,先吐为敬~
高中选科是影响今后高考成绩以及志愿填报的重要关键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决定着未来人生的发展轨迹。高中选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建议结合自己的兴趣、学习优势、志向和职业倾向进行选科,然后确定最佳方案。
1、结合个人兴趣选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今后选择专业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如果你对物理感兴趣,那毫无疑问,物理肯定是要选择的科目。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那么历史也可以作为你要选择的科目。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合理选择,那么无论是怎么选择,这样的方案都是最佳方案。
2、结合学习优势选科
结合学习优势选科是最直截了当的方式之一,如果理科类科目成绩不好,那就毫无犹豫选择文科类;如果文科成绩不好,但是擅长于理解、具有缜密思维,那选择理科是个不错的方案。或者你有想要作为以后工作内容的特长。如果你写作方面有特长,那今后学习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就是不错的选择,那就要选择文科类。如果擅长绘画,那尽量选择理科类,今后可以选择建筑学、土木工程等理科类专业。
3、结合个人志向选科
个人志向就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如果想当教书育人的老师,那文理科都可以;如果想做救死扶伤的医生,那就必须要选择理工科;如果想从事科学研究,当科学家,那也要选择理工科。结合个人志向选科时,要适当确认好今后所选择专业是否与自己的志向一致,如果不一致,那就要重新选择。
4、结合职业倾向选科
职业倾向比个人志向选科更直接更直观,相当于可视化的选择方式。但是,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一或者高二选科时就确定自己今后的职业倾向恐怕不太现实。至少要与自己的父母做好充分的商量之后,才能进行选择。
除此之外,选科时还要考虑到学校的整体情况,例如学校的教学内容、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务安排以及特色优势等方面,都需要综合起来一起考虑。
每一年的某个时刻开始,都会有大量的学生和家长陷入高考选科的烦恼,感觉无从下手。因此把自已对于选科的一些想法做一个整理(本文没有具体的组合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对于新高中生来说,除了紧张的学习之外,横亘在面前的第一座山就是选科的烦恼。语数英之外,物化生政史地(浙江的学子还多一门技术)如何选择组合,是关系着自已未来前途的一件大事,必须要迈过去才能进行安静的学习和冲刺。这是一场博弈,全省几十万人之间的一场博弈,优胜者享受荣光。
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现在高考专业选科要求是一直在变化的,不要只看前两年的选科要求,而是要看教育部颁布的最新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严格按这个指引来进行选科。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高考专业整体是偏向理科的,1、理科的专业数和招生人数都是超过文科的。2、限制选政史地等科目的纯文科专业数量不多,相反无选科要求的文科专业很多。而理科方面无选科限制的专业基本没有。意味着选文的人只能报文科,而学理的可以随便报。3、近二年高考的实际招生普通本科分数线,文科和理科的分差基本上都有三四十分,也就是说,选择文科的考生上本科要比理科的学生多考三四十分才行。
选科的第一步,我认为是先认清自我。
主要从下面这几个纬度来看自已,当前的成绩、性别、爱好科目、擅长科目、能力、有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当前的家庭平台。这些因素中,当前的成绩是考虑选科的基础,毕竟选科的最终结果是希望自已的高考成绩高一点。爱好科目和擅长科目一定要表现强烈的,跟其它科目有明显一点的差别,否则就不算有爱好和擅长。能力是指自已的性格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个最好去做一下测试,看看自已可能擅长哪一方面。有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如果有,那么就严格按这个职业规划所需要专业去选择科目。家庭平台这一点,就是指当前的家庭资源,父母各方有没有相应的能力在某些行业某些公司有话语权能给子女一些方便。父母有资源的都建议好好把握,未来的专业尽量向那方面去靠,这个是我们当前真实的社会现实。把上面这些选科因素都一一地例出来。
选科的第二步,未来的专业选择。
这一步是整个选择的核心,是国家设定这个选科制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要学生先确立一个职业规划,将来我要做什么,然后按这个规划确定自已未来要报的专业,再倒推回去,根据这些专业来确定选科。建议学生和家长一起,仔仔细细把这最新的高考专业选科要求从头到脚看一遍,边看边把自已感兴趣的或觉得未来发展不错的专业都记录下来。同时,每一个专业的选科要求同时做一下记录(注意:不同的学校的同一专业对选科要求有些是不一样的,要做好主流的选科要求和次一级的要求)。最终形成一份备选专业表格。如果有余力的话,推荐做两份表格,一份是喜欢的专业排列表,另一份是不喜欢的专业排列表,里面的格式一样。
三,优势科目的选择。
还是前面那句话,如果你不是对某一个科目特别有强烈的喜好,只是想对这一科目感兴趣一点点,那么就当成没有特别喜好的科目。同样的擅长科目也是如此,成绩跟其它科目相差不大,就当成没有擅长科目。如果有特别喜好的科目,那么就把这个科目当成一个重要的选项。另外,网上经常说的某一科不好学,难学之类的,建议不要去理采。每一个个体对不同的学科的理解力是不一样的,某一个科目好学难学,完全只是个人的感受,不要受这些因素的干扰。综上所述,关于个人的优势科目,可以从以下这几个纬度来考虑:强烈的喜欢、本校的优势科目、本校在全省学校中的排名。本校的优势科目可以去问一下老师,学校的优势也可以转化为自已的优势。本校在全省学校中的排名,这一点可以从公开的信息中去寻找,因为选科的分数最终是看成绩在全省的排名,可以通过自已在学校中的排名再叠加学校在本省中的排名,大致估算自已这科在全省的排名,虽然不准确,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选科对于高考专业的适应性和选择面。
选科所带来的最终的专业报考时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可报考的专业选择。因此,自已的选科尽量要覆盖第二步中自已所列出的喜欢专业。同时,覆盖广的选科组合也为将来的志愿填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同等程度下当然选择覆盖更广的组合。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已经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那么就按这个规划去选科。如果没有,在选科时,首先认清自我,判断一下自已的各科成绩在全省的大致排名推算出大致的分数。再看哪个科目自已最喜欢最擅长,从而推算自已在这科上可能会提高的排名带来的分数提升。然后把这些科目的排列跟选定的高考志愿专业的选科要求进行比对,从上到下确定分数最高的三个科目组合,同时在这基础上选择覆盖面最广的组合。
如果你偏科很严重,那不需要太多考虑,优势科目很明显。如果你的成绩很平均又没有特别的喜好,那么就尽量选择覆盖面广的组合。对于广大的普通学子来说,别幻想着自已能成为田忌赛马的胜利者,老老实实地按正常想法尽量把自已的优势体现出来就是最好的选科。
作为一个已经挣脱高考魔爪,在大学中开始堕落的老阿姨,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有很多话要说的。我曾经也跟你一样,纠结到底是选文还是选理。下面我说下我的经历吧,希望能给你一点帮助。
我是理科生,但是其实我最喜欢的科目是历史跟政治,化学无力一般般,最惨的是地理跟生物,怎么说呢,这个处境很尴尬,讨厌的这两科刚好又分别是文科跟理科。从我高一的时候综合成绩看,文科总分在年级排名是20+(全年级800+),理科排名是300+(全年级800+),照常说,这个差距明显的排名很容易选嘛,直接选文科不结了嘛,这也是我当时班主任给的建议,可是呢,我当时不知道怎么的脑抽了,觉得高一嘛,大家一定没花心思在文科的背诵上,到了高二,大佬们觉醒了,我可能会被虐死,于是,我选了理科。奇葩吧这理由(我表示到现在都不理解自己当时的脑回路),于是带着老师和各位明白人的不解,我开心地投入理科的怀抱,上历史课,刷物理题!上政治课,刷物理题!上地理课,刷物理题!高一后期那一阵过的超级充实,文科课不听,题也不做,光做理综了。结果呢?理科成绩的确上去了,排名100+,文科成绩呢,稳居年级前20。其实最后确定文理还有一次修改的机会,可是啊,我当时觉得既然选了,就选了吧,不好打自个儿脸,于是直接放弃最后修改的机会。
高一结束后的暑假,我是在家自学的,学了高二的物理跟数学,过程超级痛苦枯燥,一个很简单的定理,自己愣是理解了老半天,还是搞不懂,习题呢,做一遍错一遍,但是那个时候还是执着于勤能补拙,题不是错了吗,那再来!就是这么一股不知哪来的拼劲,花了2个月才把一学期的知识点学完。经过痛苦之后,当然就是甜甜的收获啦,课堂上,在其他同学连最简单的例题都要理解老半天的时候,我就在做进阶题了。之后考试成绩也还行吧,排名一直稳定在前60(全年级理科生600+)。那个时候还是挺开心的吧,但是呢,也还是会在理科题做不出来的时候想想自己如果选了文科,那又是一种什么生活呢,应该也能混的挺好的吧,但是呢,人生没有如果。
其实当时选理科很大的原因,是我喜欢历史,很喜欢的那种,但又执着于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喜欢的可能就只是单纯的喜欢,是那种可以为了一个历人物,去啃一本本的人物传记的那种喜欢,但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成绩,我希望我的兴趣爱好能够纯粹一点,我可以预见,我是怎样在一个个标准答案的苛刻中,不再碰课本外的史书,我也担心,我那小心翼翼护了很久的爱好没了。所以,避免可怕的预见发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避开。
现在想想,也许自己的爱好能够帮自己事半功倍吧,毕竟选了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的理科,那种痛苦也是难以表达的。
还有就是根本没有理科简单还是文科简单的比较,两个学科学习的知识不一样,根本没法比较。上了高三,特别是一轮复习结束后,从排名上看,会发现,真正能在前几待着的大佬,才不是理综或者文综250+的,都是三科主科特牛逼的,所以啊,主科一定要好好学,数学英语啥的最好拉分了,特别是数学,动不动就是生物卷的分数了好吗,英语也是。
当然了,我上面呢,也是瞎逼逼,我选了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是因为想保住我的兴趣,虽然听起来挺牵强的,但是,我真的就这么做了,付出的代价是高中所有的假期的加倍努力跟无数的煎熬,所以,如何比较利弊,自己好好想想吧。
记住,做小决定的时候听从大脑,可以分析利弊。而当做大决定时一定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因为你的内心多多少少会知道要怎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