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 我来答
新科技17
2022-05-15 · TA获得超过59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4.7万
展开全部
已解决问题 收藏 求史上各种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方法? 标签:歌德巴赫 猜想,歌德巴赫,证明 我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比如像“9+9”“1+3”等等的证明表达式~~ .oо说`.*|.o 回答:3 人气:13 解决时间:2008-07-24 09:25 用一种既科学有简单的方法证明歌德巴赫猜想!
(1)逐个对偶数2—200这100个偶数进行实算,编制成表一、表二、表三附在文后,以供研究.
(2)编制偶数2—200等于两个奇数之和的组数变化展示图(附在文后)进行分析研究.
? 为什么图形忽高忽低,呈折线上升,原因何在.
? 素数公式不适合证明(1+1).
? 按照组数变化展示图分段来仔细研究.
4-4 命题没有要求对“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全部逐个运算一次.但是从理论上来证明(1+1)是办得到的.
4-5 偶数等于三种不同组合的两个奇数之和,为什么命题只承认“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这可以从起点不同分布情况不同由本文新论点来解答.
五、 结论:(P17-P18)综合两点理由,论证哥德巴赫猜想之一的“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是正确的定理.
六、 附表(P19-P27)
? 表一 偶数6—20通过公式计算结果统计表.(着重解决偶数等于三种不同组合的两个奇数之和的起点.)
? 表二 偶数22—100等于两个奇数之和明细表.
? 表三 偶数102—200等于两个奇数之和的明细表.
说明:所有明细表都有详细的运算式,并在奇质数下面划有一条横线,以示区别.其中的质+质就是命题结论要求的两个奇质数之和(组数).
? 偶数2-200等于两个奇质数之和的组数变化展示图.
一种既科学又简便的证明(1+1)的新方法
作者:李建耀
一、 简 介
1-1 (1+1)是什么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著名数学家欧拉,提出两个大胆的猜想.
(1)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简称1+1).
(2)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叁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说,他深信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他当时无法证明.而且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也无人能够证明.因此到1900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让全世界数学家联手证明.可是到目前为止,已过去将近264年,尚无1人能够完全证明出来.由于这是一个世界难题,所以大多数数学家都想集中精力一个个的突破,现都在全力进攻哥德巴赫的第一个大胆的猜想.探索“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的奥秘.数学家在探索时认为,无论多大的奇质数,都把它看成一个,这样两个相加,就是两个1相加,即是(1+1).时间久了,(1+1)就成为猜想之一的简称.如果误认“1+1=2”,便会使“猜想”改变了原来的题意.
1-2 已往数学家研究(1+1)的成果.
二十世纪前研究毫无进展,直到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郎证明出9个素数因子之积加9个素数之积是正确的,称为(9+9).1924年德国数学家拉德哈马尔证明了(7+7).1932年英国数学家爱斯斯尔曼证明了(6+6).1938年前苏联数学家布尔所斯塔勃证明了(5+5).1940年他又证明了(4+4).1956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3+4).同年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7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瑞尼证明出(1+c),他是最早用“1”为常数的.1948年匈牙利数学家兰恩证明了(1+6).1962年中国数家潘承洞证明了(1+5).1963年中国数学家王元、潘承洞,以及前苏联数学家巴尔巴恩证明了(1+4).1965年前苏联数学家布尔斯塔勃及维诺塔拉多大及意大利数家朋比证明了(1+3).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看来上述中外数学家都在逐步缩小包围圈.企图最后攻克(1+1)这个堡垒.眼看来只差一步就可达到目的,但是由于他们所证明的都是“每个充分大的偶数”与哥德巴赫猜想一的“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是有区别的.而且所有的结论都不是(1+1).由于不按命题来论证,又怎能达到成功目的呢?因此以后的数学家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不要盲目跟着别人跑,要自主创新,要依据命题来论证.
1-3 目前数学界在研究(1+1)时,还存在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无法破解其中的奥秘,必须创造新的数学方法.
A、 摘自2002年1月26日北京晚报网站的“哥德巴赫”背景资料.是这样叙述的“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古今往来,多少数学家殚精竭虑,仍无法完全破解其中的奥秘.即使像中国陈景润这样的数学家,也只是在研究方面迈进一步而已……“.
目前,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B、 摘自2004年10月10日,作者刘宇“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情况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他是这样叙述的“证明路径不对路,大多数数学家的证明路径,都是只证明后面的结论,而不证明前面的前置条件,包括现在的一些数学名家都还在犯此错误,不按命题的要求的方向去证明命题”.他还说:数学家门把哥德巴赫猜想称之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夸大其词,误导探索者,事实上就其实质来说,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素数加法问题,即研究素数两两相加的分布规律问题,与素数的乘法、除法、指数、对数以及其他数学方法,或者研究素数内在本质的这种方法相比,相差远多了.可以说素数加法问题是素数运算的基础,最低层次的运算,如果最低一级的素数运算方法就称之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其他高层次的素数运算方法或研究法,又称为什么呢?(本文感谢此文多方面的提示)
C、摘自1977年9月徐迟所著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1978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第五段是这样写的:要懂得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回事?只需把早先小学三年级里就学过的数学来温习一下.那些1、2、3、4、5,个十百千万的数字,叫做整数.那些可以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剩下的那些数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如2、3、5、7、11、13等等,只能被1和它本数,而不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叫做素数(即质数),除了1和它本数以外,还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这种数如4、6、8、9、10、12等等就叫合数.一个整数,能被一个素数所整除,这个素数就叫做这个整数的因子.如6,就有2和3两个素因子.如30,就有2、3和5三个素因子.好了,这暂时也就够用了.1742年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时,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例如:6=3+3.又如24=11+13等等.有人对一个一个的偶数都进行了这样的验算,一直验算到三亿三千万之数,都表明这是对的.但是更大数目,更大更大的数目呢?猜想起来也该是对的.猜想应当证明,要证明它却很难很难.
以上本文摘取这三篇文件的目的是证明当前数学界在讨论(1+1)方面都有了新的动向,提醒大家不要过于迷信某些权威人士过去对(1+1)的判断,这绝对不是高深莫测的神秘的数学论题,而是一个最基本的奇质数加法问题,劝说探索者不要再走过去数学家走不通的老路,要用自己创新的方法,去研究奇质数两两相加的分布规律问题,这样才能破解其中的奥秘,并创造出论证(1+1)的新方法.
尚无法找到既科学又简便的筛法
过去数学家研究(1+1)时,均是在全体自然数中进行,既要筛出偶合数,又要筛出奇合数,筛出的结果误差太大,因此难以达到全部筛出的目的,陈景润数学家的筛法,曾被英国哈勃斯丹和德国李希特两个数学家称为“筛法”的顶点,但是并没有达到顶点而无法证明(1+1),就目前大多数业余爱好者而言,仍然是在全体自然数中进行,反复无限地筛出,会有多个余数,当两个奇数相加在一起时,便无法同时筛出.当然还有双向筛、比例筛、格网筛、循环筛等筛法达八种以上,有的因为其筛法本身就未被证明,难以让人相信,有的筛法误差较大,有的筛法还需要转换和补充.因此筛法还是阻碍(1+1)成功的一大难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