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到底是历史,还是文学?

 我来答
梦之缘文化
2022-06-19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32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43万
展开全部
这几天一直在群里推荐给孩子看的名人传记Who was/is 系列,正好双十二期间读小库的一套名人传记绘本也火得不行,朋友在对比了该系列的几本书之后,该吐槽的吐槽,该种草的种草,最后强烈推荐了玄奘,甘地和罗伯特.斯科特三本,插画者是安徒生奖获得者罗伯.英潘,文字作者分别是林清玄、林良和郝广才。林清玄以富有禅意的散文著名,而林良和郝广才都是中国儿童文学界如雷贯耳的大咖,文笔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然后,朋友贴出了《罗伯特.斯科特》的其中一页:

但是,斯科特日记的最后一页原文实际是这样的:

所以呢,到底是郝先生翻译失误,还是为了增强文字感染力故意给斯科特加戏?

罗伯特.斯科特的故事在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中也有,知乎上推荐历史书籍的时候也总有人提及这本书,奉为经典。斯科特的最后时刻在茨威格笔下,是这样的:

“他的最后遗言,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深爱着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讲清楚,在这场争取国家荣誉的战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个人的过错。他列举了使他遭致失败的种种自然的或人为的意外事件,同时他用那种死者临走前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求所有的英国人千万不要抛弃他的遗属。直至最后,他想到的仍然不是他自己的命运。在信的最后一句里他写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送给活着的人:“请看在上帝的分上,照顾我们的家人!”接下来的是几页空白信纸。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志停止于他生命的最后一瞬,当时他的手指全部冻僵,笔多次从直硬的手中滑落。他希望后来者能在他的尸体旁看到这些能证明他以及整个民族勇气的记录,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以超人的毅力写下这些日志并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日记里的最后一行字是他用已经冻僵的手指哆哆嗦嗦画下的愿望:“如果看到,请把这本日记交到我妻子手中!”但随后他又悲伤而坚决地努力使劲划去了“我的妻子”几个字,在这句话上面补写了最伤心的:“我的遗孀”。”

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有没有? 来,回到上面斯科特最后的日志原文,我的遗孀,My widow,你找到了吗?虽然字迹潦草,但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我的遗孀”在哪里。反倒是看到了在茨威格书中应该出现在斯科特信件中的话:“For god's sake look after our people." 而 To my widow, 确有其事,却是出现在茨威格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的开头,被悲伤而坚决地划去的"我的妻子"也是不存在的。

除非是硬得不能再硬的科普书籍或者课本教材,一般来说,作者在实际写作中,难免会带着对书中人物或事件的某种预设感情或者自身的历史观价值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要让读者看岭还是看峰全凭作者意愿。同时,为了增强作品感染力,进行一些润色也可以理解。比如,Who was Franklin Roosevelt 开篇写到,罗斯福去世后,一个青年站在白宫外缅怀罗斯福。实际上是否有这个青年,作者并不能肯定,除非他去采访过当时白宫的看门警卫。然而,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增加了读者的代入感,让读者从青年的角度去思考,感受当时民众对罗斯福的思念和缅怀,进而希望了解,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总统。

然而在文学分类中,传记应该属于纪实文学,英文也归于nonfiction一类,终归要求以事实为主,尤其是一些有明显材料佐证的事件,最好就不要随便给人物加戏了,或者好歹考证一下再写,也不是很难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