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男孩阿城——读《棋王》小感
展开全部
初次听到他的名字,我脑海里闪过一句话"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或许我是对他的名字情有独钟吧,所以决定去了解他,现在也不能简单地说自己有多么了解他,但是看完他的书,我也想说一句话:
因为三个"王",爱上钟阿城。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清明节出生,当人们都在怀念死人的时候,他糊糊涂涂地来到了这个世界。本来生活在书香世家,家学渊源,但他父亲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工作,这一年,阿城8岁。
从此,他受苦受难,被同龄人排斥,常常一个人待着,这也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安静下来思考。他最早学的是画画,最后却成为了作家,而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文学才气后,他却又低调避世,销声匿迹。
《棋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里面包含《棋王》《树王》《孩子王》三篇短篇小说,是寻根文学的代表,都是表现知青生活的作品,小说一问世,就震惊文坛。
花了四天时间看完这三篇小说,有感而发。
《棋王》讲述了文革时期,"我"申请下乡,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视棋如命的“棋呆子”王一生。书中主要写了两件事,那就是“吃”和“下棋”。前者是物质的,而后者是精神上的。
简单来说,《棋王》写的是饥饿的故事,象棋的故事,知青的故事,更是一个世俗的故事,一个淡然的故事。
《棋王》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
1、火车上的吃
我不曾经历过饥饿,我也庆幸自己衣食无忧。而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有的吃”却是当时人们的无上追求。反观现在,因为"有了吃",所以更不懂珍惜,实属不该。
2、下"盲棋"
九局连环,车轮大战,说的是王一生同时与九名高手下棋,他走的是盲棋,心里也感到有些虚,可一狠心也就豁出去了,结果大获全胜。
刚读完书的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在最后,王一生就要赢了,他却选择了放弃。
后来我想,"棋品如人品",王一生对棋是真的热爱,如果单纯的带着输赢的意图去下棋,那下棋也索然无味了,那"棋王"也不能被称为棋王了。
在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看到小说里面对大树、森林资源无情地摧残,不得不让人唏嘘。
忽然记起小时候在农村,一天夜里对面的山烧了起来,那一晚,宛如有"万家灯火",可是红红的火光映得家里异常的"恐怖",第二天起来看到对面光秃秃,黑乎乎的一片,儿时不懂心疼,但那场景却是历历在目,看到这里,暗自神伤。
看《树王》,心一直都是疼的,就像刀一刀刀地砍在大树上,也落在读者的心上。
我们不能去怪任何人,因为没有完美无缺的好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李立读书多却只讲他所谓的"制度",肖疙瘩是一武夫却体贴自然生命,敬畏生命。可最后他还是输了,这样的悲剧不得不叫人心疼,这是一场 “人定胜天”的较量。
悲剧的结果是树王被砍倒,肖疙瘩长眠于树旁。但造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我想这首童谣大家都不陌生,熟悉的旋律,不断地循环。 但循环的故事自古有一种悲哀,如同笼中困兽的踱步,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出可怕的"怪圈"。
可就是有这样的人,他不满现实,在破草房中,在深山环绕中,在白太阳苍凉的光中,他试着去改变,想要试着去走出那恐怖的"怪圈"。
他是一个顽强而执着的孩子——王福,而"我"是他的老师——"孩子王"。
“我”从生产队来到这个山中的小学校,成为了孩子们的头领,“我”却与他们有着迥然相异的成长环境,而正是这样的"差距",让我与他们有着"思想隔膜",但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他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王福就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人,他在 “我”教书之初便好好给 “我”上了一课,他教"我"怎么上课,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求知欲"。
读《孩子王》,我们不得不为像王福这样懂事的孩子心疼,他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也会让我们羞愧,对他,我更多的是敬意。
阿城的文字,质朴,隽雅,它给我一种真实感,读他的书,代入感极强。
有幸发现了这个宝藏!
因为三个"王",爱上钟阿城。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清明节出生,当人们都在怀念死人的时候,他糊糊涂涂地来到了这个世界。本来生活在书香世家,家学渊源,但他父亲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工作,这一年,阿城8岁。
从此,他受苦受难,被同龄人排斥,常常一个人待着,这也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安静下来思考。他最早学的是画画,最后却成为了作家,而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文学才气后,他却又低调避世,销声匿迹。
《棋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里面包含《棋王》《树王》《孩子王》三篇短篇小说,是寻根文学的代表,都是表现知青生活的作品,小说一问世,就震惊文坛。
花了四天时间看完这三篇小说,有感而发。
《棋王》讲述了文革时期,"我"申请下乡,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视棋如命的“棋呆子”王一生。书中主要写了两件事,那就是“吃”和“下棋”。前者是物质的,而后者是精神上的。
简单来说,《棋王》写的是饥饿的故事,象棋的故事,知青的故事,更是一个世俗的故事,一个淡然的故事。
《棋王》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
1、火车上的吃
我不曾经历过饥饿,我也庆幸自己衣食无忧。而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有的吃”却是当时人们的无上追求。反观现在,因为"有了吃",所以更不懂珍惜,实属不该。
2、下"盲棋"
九局连环,车轮大战,说的是王一生同时与九名高手下棋,他走的是盲棋,心里也感到有些虚,可一狠心也就豁出去了,结果大获全胜。
刚读完书的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在最后,王一生就要赢了,他却选择了放弃。
后来我想,"棋品如人品",王一生对棋是真的热爱,如果单纯的带着输赢的意图去下棋,那下棋也索然无味了,那"棋王"也不能被称为棋王了。
在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看到小说里面对大树、森林资源无情地摧残,不得不让人唏嘘。
忽然记起小时候在农村,一天夜里对面的山烧了起来,那一晚,宛如有"万家灯火",可是红红的火光映得家里异常的"恐怖",第二天起来看到对面光秃秃,黑乎乎的一片,儿时不懂心疼,但那场景却是历历在目,看到这里,暗自神伤。
看《树王》,心一直都是疼的,就像刀一刀刀地砍在大树上,也落在读者的心上。
我们不能去怪任何人,因为没有完美无缺的好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李立读书多却只讲他所谓的"制度",肖疙瘩是一武夫却体贴自然生命,敬畏生命。可最后他还是输了,这样的悲剧不得不叫人心疼,这是一场 “人定胜天”的较量。
悲剧的结果是树王被砍倒,肖疙瘩长眠于树旁。但造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我想这首童谣大家都不陌生,熟悉的旋律,不断地循环。 但循环的故事自古有一种悲哀,如同笼中困兽的踱步,无论怎么走,都走不出可怕的"怪圈"。
可就是有这样的人,他不满现实,在破草房中,在深山环绕中,在白太阳苍凉的光中,他试着去改变,想要试着去走出那恐怖的"怪圈"。
他是一个顽强而执着的孩子——王福,而"我"是他的老师——"孩子王"。
“我”从生产队来到这个山中的小学校,成为了孩子们的头领,“我”却与他们有着迥然相异的成长环境,而正是这样的"差距",让我与他们有着"思想隔膜",但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他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王福就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人,他在 “我”教书之初便好好给 “我”上了一课,他教"我"怎么上课,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求知欲"。
读《孩子王》,我们不得不为像王福这样懂事的孩子心疼,他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也会让我们羞愧,对他,我更多的是敬意。
阿城的文字,质朴,隽雅,它给我一种真实感,读他的书,代入感极强。
有幸发现了这个宝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