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三十二回概括
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
行至一山,悟空听说有妖,撺掇师父让八戒去巡山。八戒要躲懒睡觉,编谎骗人,但被变成虫的悟空一一听知,当面戳穿其谎言。八戒只得再去探路。两妖之一的银角大王率众妖洞巡逻,捉住八戒。
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天神助本心。
银角大王变做一跌折腿的道士躺在路上,唐僧让悟空将其背起。那妖遣来三座大山压住悟空,将唐僧、沙僧拿到洞中。土地、山神等搬开大山,使悟空脱身。悟空变成老道士,在哪吒太子帮助下,用假葫芦换了妖怪装人的真葫芦。
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
悟空变老妖进洞,被吊起的八戒识出走了风声。银角大王与悟空大战。悟空抛出压从老妖处得的幌金绳将对手捆住。银角大王念松绳咒解脱,反用绳捆住悟空。悟空变出钢锉,锉断绳子脱身。又变成小妖偷走幌金绳。银角大王用葫芦装了悟空。悟空骗魔开启葫芦,乘机逃出,再潜入洞,偷得葫芦。
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
银角大王被悟空用葫芦装入, 顷刻便化为水。金角大王用扇扌+扇出烈火败悟空。悟空钻入洞内,窃得净瓶和扇子。将老魔装入净瓶,太上老君说受观音之托,让童子化为两位妖魔考验唐僧师徒。二童子复活归天。
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
来到一座破寺,师徒四人在庭院赏月。唐僧思乡,悟空以月为喻,为其点明“见佛空易,返故田亦易”之理,唐僧解悟,满心欢喜。八戒、沙僧观月,于佛理亦各有所得。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扩展资料:
《西游记》的内容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
《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奇异想象,就要数它的趣味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
师徒四人行至平顶山,山中忽有声音传来,告知此处有妖怪作祟,专吃东来西去之人。悟空上前打探,原来樵夫是日值功曹变化,特来提醒唐僧师徒,但悟空对其所说之事未放于心上。
八戒编排悟空不是,悟空戏耍八戒,大叹前行艰险,需其巡山探路。悟空料定八戒巡山必定偷懒睡觉,编谎回来应付,就变作啄木鸟查勤。八戒果然上当,被几人轮番斥责,气愤之下也只得乖乖地去巡山。
八戒这次巡山,遇见不管什么东西都认为是孙
悟空变得,结果遇到了真的妖怪,八戒被被众小妖五花大绑运回洞府。
唐僧一行人刚到乌鸡国,就听到了人们对国王的抱怨。他们决定帮助乌鸡国的人民解决问题,前往宫殿请求国王减少对百姓的剥削。
国王为了解决自己每天吃鸡肉的问题,设下圈套,打算将唐僧娶回来。
孙悟空展现出了他的智慧,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国王决定放过唐僧一行人。
此外,平顶山部分描述了悟空和八戒的巡山经历,其中八戒因为偷懒而被悟空变作虫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