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文言文虚词
1.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1..生乎(在,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在,于)吾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对,对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3..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表示疑问,吗)? 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4..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叹息,啊)?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5..吾尝疑乎(对于)是。
我曾经怀疑过这话6..君将哀而生之乎(吗)? 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者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感叹,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8..浩浩乎(在)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
9..山川相缭,郁乎(助词,无意)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吗)?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10..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吗)?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11..知不可乎(在)骤得。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12..“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13..长硖归来乎!(吧)食无鱼。 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14..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吧)!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
2.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1..生乎(在,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在,于)吾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对,对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布衣之交尚不可欺,况大国乎(表示疑问,吗)?
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
4..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叹息,啊)?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5..吾尝疑乎(对于)是。
我曾经怀疑过这话
6..君将哀而生之乎(吗)?
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者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感叹,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8..浩浩乎(在)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
9..山川相缭,郁乎(助词,无意)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吗)?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10..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吗)?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11..知不可乎(在)骤得。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
12..“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13..长硖归来乎!(吧)食无鱼。
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
14..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吧)!
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
3. 初中文言文中虚词“乎”的用法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 语文文言文中,乎有没有虚词用法
乎 hū 【语】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
——《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
——《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
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
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5. 常见文言虚词的解释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而 (一)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二)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之 (一)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可译“他”“她”“它”等. 2.第一人称,译“我” (二)作动词,可译“往”“到.去” (三)作助词 1.译“的”. 2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3.调整(凑足)音节,无实义. 4.用在主谓结构中,消句子独立性.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为 (一)作动词 1.译“做”、“成为”等. 2.作判断词“是”用. (二)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为着”“为了”.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三)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以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其 (一)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3.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也 (一)作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祁使等语气.译“了”“啊”要视具体情况定,或不译.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不译. (二)作副词,表示反复. 于 作介词 1.引进动作的对象,译“对”“对于”“给”“与”“跟”.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地点,译“在”“ 在……方面”“到”“从”“自”. 3.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由于”“因为”. 4.表示比较,译“比”.5.表示被动,译“被”. 乎 (一)作语气助词,用在句末 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2.表测度,可译为“吧”.3.表感叹,译“啊”.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具体用法见“于”. (三)作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四)作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焉 (一)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二)作代词 1疑问代词,译“哪里”“怎么”.2.指示代词,译“此”“这”.3.人称代词,译“他”“它”. (三)助词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者 (一)代词,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若……者”,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三)作助词 1.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常与“也”呼应. 2.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3.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3.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所 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二)作名词,译“处所”. (三)“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译“……的原因”“用来……”. 盖 1.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2.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 3.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