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静的文言文
1. 求几篇关于"宁静,思想"的古文
坎普滕的托马斯: 纯朴者是何等有福,因为他们享受着极大的宁静。
三国·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诸葛亮: 非宁静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梭格: 如果我们自己心中没有自由与宁静,如果我们内心深处和隐藏最深的自我只不过是一潭酸臭污浊的死水,那么争取身外的自由又有什么价值呢?
乔·爱德华兹: 神圣具有美妙、悦人、妩媚、安详和宁静的性质,给心灵带来难以表达的纯洁、光明、平安和欣喜。
华兹华斯: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
玛·霍伊特: 是的,穷人的花园里不仅有花草,而且还有仁慈之心和满足之情、宁静的心境和劳累的欢快。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dàn bó yǐ míng zhì,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
〖解释〗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示例〗我们要做到~。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dàn bó míng zhì,níng jìng zhì yuǎn
〖解释〗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示例〗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未尝不处处流露。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马克思: 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人民的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塞万提斯: 笔是思想的舌头。
潜夫: 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
马克思: 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伪造不真实的事实,因此也就会产生歪曲和撒谎。
丁·莫尔斯: 成见就是人们脑子里的先前就已经存在的对人、对事物、或是对于某些思想表示赞同或反对的看法。这种原有的看法,成为人们思想上的一种牵制力,由于它的存在,使人除一种单纯的观点外,不能看到或注意到其它事物。
莎士比亚: 充实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
培根: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托·杰弗逊: 传播思想,无损于思想的传播者,同样,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
斯坦尼斯拉夫·安德烈斯基: 创造性思想只能凭借蕴含于其中的非创造性成分才能被人理解。
爱献生: 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
德拉克洛瓦: 打动天才们,或者说鼓舞他们工作的,并不是什么新的思想,萦绕在他们脑中的是那些已被人阐述过却又阐述得不够充分的思想 。
爱比克泰德: 对所有的人来说,思想和行为都源于一个出处,这个出处就感觉。
托尔斯泰: 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来生活和行动的。
绪儒斯: 高尚的思想即使被人遗忘,也不会消亡。
欧洲: 黑夜是思想之母。
西塞罗: 很难说人们的思想能从友好的举止和温柔的言谈中得到多少安抚。
爱默生: 坚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里认准的东西也一定适合于他人这就是天才。
培根: 见思想如见其人,见知识如见其思想。
叔本华: 没有深厚经验衬托的广博思想和知识,就像是一本每页仅有两行正文却有四十行注释的教科书。
奥古斯特·海尔: 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语言,而且通常各个时代词汇泊差异要比思想的差异大得多。作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其他时代的思想译成自己所处的时代的语言。
杜鲁门·卡波特: 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
卢梭: 普通而抽象的思想是人类铸成大错的根源。
2. 古人对静的理解有哪些,文言文加上解释
1、安静;宁静。例如: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宵静女德,以伏蛊慝。——《国语·晋语》
本朝不静。——《吕氏春秋·音律》
静乃明几。——《吕氏春秋·审分》
莫不静好。——《诗·郑风·女曰鸡鸣》
清和肃穆,莫不静畅。——晋· 支遁《八关斋会诗序》
2、静止,物体不运动。例如:
怒则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本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3. 让人静下心的古文
心静自然凉
可以试试论语,也许也会有帮助,《菜根谭》也不错:
谈者不真 言者无行 热处无益 闲中有味
省时无适 无能以真 浮云富贵 醉酒耽诗
春为幻境 秋见真吾 法空不缠 身心自在
世间广狭 皆由自造 广狭长短 由于心念
趣不在多 景不在远 损之又损 忘无可忘
醒梦中梦 窥身以外 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
清澈玲珑 触物会心 趋炎附势 栖栝味长
不以神用 何以得趣 闲云为友 明月为伴
4. 心不静的经典文言文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钻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
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
5. 想找一个关于教人遇事情要冷静的文言文,或者诗词
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