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年龄阶段及对应的特点

 我来答
浮冬城7613
2022-07-25 · TA获得超过88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9.7万
展开全部

儿童年龄阶段及对应的特点

  儿童年龄阶段及对应的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有一定的特点,其身心发育处在不同阶段,语言接受能力处在不同的水平,学习内容和方式自然也各不相同。 以下是儿童年龄阶段及对应的特点

  儿童年龄阶段及对应的特点1

   幼儿期,也称为学前期。

   1、感知觉

   形状知觉:

  3岁时,儿童已经能分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4岁时,已经能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形拼成一个圆形;5岁时,已经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形,并能将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大小知觉: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逐块地去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而6~7岁幼儿,由于经验的作用,已经可以单凭视觉指出一堆积木中大小相同的。

  整体与部分知觉:4~5岁一般只能看到物体的个别部分;6岁开始看到整体部分,但不稳定;7~8岁则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但此时儿童往往还未把部分与整体连接起来;8-9岁时,才出现把各个部分同时整合为一个整体,看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如,一个8岁的儿童说:“我看见了一个用水果做成的人。”

  方位知觉:3岁仅能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也只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的水平。在5—7岁时,幼儿初步掌握左右方位,不过这时幼儿要依靠自己为中心才能完成任务。7—9岁时,儿童渐渐掌握左右的相对性(学会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间的左右方位),但是还不能灵活运用,有时还要依赖自身动作和表象。儿童准确辨别左右方位要在9—11岁时方能完成。

  时间知觉:儿童最早感知的是一日中的早中晚,然后是知觉一周内的时序,最后是认知一年四个季节的时序。5—6岁幼儿能够以今天为基准划分前天、昨天、明天、后天,并且已经可以认知一日之内及一周之内的时序,但对一年之内的时序认知还很困难。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上、下午,星期几都能区分了,但是对更长或更短的时间则无法分清。5—6岁幼儿不会利用计时工具,对时间的估计也非常不准确。7—8岁时,儿童开始利用计时工具,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逐渐接近成人,7岁是儿童时间观念发生质变的年龄。

   2、动作

  2岁时,儿童已经可以照绘圆圈和直线,4岁可以画十字形。

   3、游戏

  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在游戏中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身体力行,实际地练习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如动作协调能力、言语交往能力、

  心理活动能力等,并不断地积累有关生活的知识经验,使自己逐渐走向社会。

  儿童在不同的认识发展水平上,会出现不同水平、不同类型游戏。

   1、感觉运动游戏

  即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实践性游戏,这类游戏主要由简单的重复动作运动组成。例如:摇铃、拍水、滚球、滑滑梯等。这种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机能性游戏在2岁前最多,以后比例逐步下降。

   2、象征性游戏

  或者称为想象性游戏,也称模拟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游戏中出现了象征物或替代物,儿童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即“以物代物”、把自己假装成另一个人即“以人代人”。2-3岁的儿童可以用物体来代替其他事物而不是它们自己,如,一个木块成为一辆汽车,塑料瓶则成为一艘船。角色游戏大约从5岁开始,如玩娃娃家、开商店、开医院等,到6岁时,产生给别人安排角色的行为,并对角色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

   3、结构性游戏

  儿童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如搭积木、插积塑、泥工、折纸、堆雪人、玩沙、玩泥。它是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智力活动。在4、5岁以后才能在游戏中运用较复杂的平面形状和立体结构。约4岁时,儿童开始以建造房子等活动为游戏的目的。

   4、规则游戏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游戏规则判胜负的竞赛性游戏,包括智力性质的竞赛(如下棋)、运动技巧方面的游戏。规则性游戏多在7岁以后发展起来。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动作技能的要求不同,这种游戏从幼儿一直延续到成人。

   4、语言

  学前期儿童,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运用句子的能力也不断发展,大致按照如下趋势发展。

  (1)单句到复合句的发展;

  (2)从陈述句到各种形式的句子;

  (3)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发展

  (4)从简单句到语句修饰和精确化的发展。学前晚期就有可能初步掌握一些最简单的书面言语。

  学前期儿童语言能力各阶段主要特点:

  3岁以前儿童的言语基本都是采取对话形式,回答大人提出的问题或者向成人提出一些疑问和要求。

  3岁左右时幼儿虽然已能主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由于词汇贫乏,表达显得很不流畅。

  4岁儿童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讲话会断断续续。

   5~6岁

  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如:对小妹妹说:“爸爸走了”。对妈妈说:“爸爸去商店买吃的东西了”。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儿童在讲述时根据图片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灵活多样。

  学前期有自我中心言语现象存在,即出声的自言自语。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即心里思考时的语言)转化的一种过渡形态,是人的意识的真正开始。

  外部语言内化以后,语言可以代替具体事物,儿童获得的知识,开始用语言符号固化在大脑中,并逐渐发展出抽象逻辑思维,使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借助语言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人能认识丰富的事物和复杂的事物关系,能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和预测。因此,语言发展对儿童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5、思维

  人的思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形成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三种不同水平的发展形式,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这是人的思维的最低级形式。婴儿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如婴儿看见布娃娃,他会拿起布娃娃做游戏;布娃娃被拿走,他的游戏也就停止了。

  2岁左右,儿童出现具体形象思维萌芽,3岁左右开始,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起来。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表象进行的思维。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是一种经过感官加工过了的信息,只是概括了对象的轮廓,不能反映对象的详尽特征。表象思维,使儿童有了延缓模仿能力(即当行为原型消失,儿童仍能模仿),儿童能够把活动、事件的次序在头脑中构想出来,依此进行活动。这个时期,儿童对词语的理解是具体形象,还不知道词语所代表的概括内容。如幼儿认为“儿子”就是指和他差不多大的小孩;“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少数他所看过的猫。

  从学前中期开始,逐步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到学前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已比较明显。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反映,用词语来标志,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达形式。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发展表现在

  以下两方面:

  (一)幼儿不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等。他们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比如:“螃蟹为什么横着爬,人为什么直着走?”“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小蝌蚪为什么变成了青蛙?”……

  (二)逐步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幼儿能根据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如把汽车、电车、轮船、三轮车放到一起,说“它们都可供人乘坐”;把狮子、老虎、狐狸、狼、大象放到一起,说“它们都是动物”;五、六岁的孩子已能够准确运用野兽、玩具、水果、家具、交通工具等许多概念,而且能结合生活中的大量事实,理解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会说:“他打针不哭,真勇敢。”“我们俩互相帮助。”“别乱看了,上课要认真。”等。这里的“勇敢”、“认真”、“互相帮助”都是十分抽象的概念。

   6、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自我评价发生于学前初期,约在3、4岁之间。随着自我评价能力的产生,逐渐发展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问幼儿“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在的品质特点,如“我听话、遵守纪律”或“我会谦让、对小朋友友好”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两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唱歌”“我会画画”。学前晚期儿童的评价就比较细致、比较全面些。如,大班儿童会指出“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得不好”。

  家庭是子女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场所,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则是影响子女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则会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不良倾向,如严厉型(专制型)教养方式易使儿童产生自卑、退缩、多疑的心理,做事缺乏自信心;溺爱型(顺从型)教养方式易使儿童幼稚、依赖、懦弱、任性、自私、骄傲、无责任感;保护型(限制型)易使儿童缺乏主见、脆弱、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7、社会行为的发展

  从游戏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观察社会行为的发展:

   1、独自游戏阶段

  学步期及前后的婴儿通常是以这种方式进行游戏。该阶段儿童的游戏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2、平行游戏阶段

  3岁左右的幼儿会在一起玩,各玩各的,彼此之间没有交流,他们会察觉到

  其他幼儿的存在,幼儿之间会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3、联合游戏阶段

  4岁以后,幼儿会留心别人的游戏,会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对方的游戏中,并且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儿童在联合游戏中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但每个儿童在游戏中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

   4、合作游戏阶段

  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

  5岁以后的幼儿已有较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可以一起商讨,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材料的选择等,有了集体活动的共同目标。

  儿童年龄阶段及对应的特点2

   0-2岁儿童发育特点

  0-2岁是人成长的婴儿期。这一阶段儿童刚刚出生,语言能力发育才刚刚开始,还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以往人们认为婴儿期的孩子就如同一只小动物,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此时在儿童的身体内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儿童也不是被动地接收刺激,而是主动地探索陌生的世界。

  婴儿时期的大脑发育非常迅速。研究人员对动物发育研究后认为,人的童年漫长,是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大脑发育成熟,所以儿童出生后不久,大脑就开始迅速发育,大量的神经元产生,迅速增加大脑体积,密集的突触连接让儿童快速学习和认识世界成为可能。这一阶段大脑神经髓鞘化也迅速发生,在这个阶段中,神经节细胞制造出绝缘的脂质鞘,从而加快了许多脊椎动物神经传导的速度,让各种信号在体内迅速传输,孩子应对复杂世界成为可能。

  婴儿期儿童的运动系统也迅速发育。儿童出生时身体比较娇弱,身体随着时间逐步成长,骨骼逐步长大,肌肉也逐步增加并产生力量,这些让儿童能够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动作。神经系统发育让大脑指挥和协调身体各个器官成为可能,儿童逐步学会翻身、爬坐和跑跳,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运动能力越来越强。

  婴儿的认知能力也开始了发展。儿童从出生就在主动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开始模仿性的学习,早期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模仿是无意识的,后来的心理研究发现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和模仿都是有选择的,例如对声音的认知,儿童会从各种自然声音中解析出人的话语并加以注意,这些会自然地过度到后期的语言学习中。

  婴儿期的孩子会有面孔意识,这也是儿童选择性认知的一个方面,他们会率先熟悉经常陪伴自己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脸孔,记住并识别他们,产生安全感。随着成长,儿童将认识到事物是永恒的,有些时候它们不出现在自己面前,并不意味着事物的消失,有了永恒性的认知,可以进行亲子分离,父母可以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开始融入新的环境。

  在语言发育方面,婴儿期的孩子首先发育的是语言的听觉识别和口头的输出,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对母亲的话语做出响应,随着发育逐步开始认知母语语言的音素,并通过母语环境的选择,母语音素得以强化,母语中不用的音素被淡化,辨析能力渐渐消失,这就形成了对母语的保护机制。一般的儿童在一岁左右开始学语,逐步接受父母日常的词汇用语,口语和听力词汇日渐丰富。初步学习说话的儿童口语表达主要是名词和动词,并非完整句子,随着成长和理解深入,儿童可以说出更长的句子和更加复杂的内容,表述方式也更加规范,合乎语法规则。

   2-6岁儿童发育特点

  2-6岁的儿童处在幼儿期,一般在上幼儿园,开始走出家庭,进入新的环境。这一阶段儿童学习一些非常关键的常识。

  幼儿期儿童的身体发育会放缓,大脑发育非常迅速。有观点认为婴儿期的身体发展是胎儿期发展的延续和补充,到2岁左右儿童可以进行基本的生活,所以大脑会优先发育,在这段时间内,儿童大脑重量会长到成人的90%,大脑突触快速成长,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日渐复杂。

  在幼儿期,虽然身体的成长速度减缓,但运动能力是逐步增强的。由于大脑的发育,儿童神经系统越来越完善,对肌肉和身体各部分的支配和控制也越来越精细。此时儿童的平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手部的精细运动能力和对身体的运动控制能力都会大大增强,所以我们会看到低龄段的幼儿开始用手指涂鸦,而稍大的孩子可以握笔书写。

  幼儿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步增强。此阶段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此时的儿童大多数的时间活在想象中,喜欢玩一些想象类的游戏,假想游戏也是许多幼儿钟爱的方式。

  幼儿期的语言发育也非常迅速,其发音器官逐步形成,能够更加自然地说话,儿童对语言的理解也逐步深入。人的口语是各个发音器官协调动作的结果,元音字母依赖舌头的动作和其在口腔的位置,而辅音则依赖唇齿舌的配合以及鼻腔的共振,对发音器官的控制能力主要在幼儿段发育成熟,所以此时也被视为口语发育的关键期,语言教育专家主张将发音肌肉的控制植入肌肉记忆,儿童发音也会更加准确和自然。

  在语言认知层面,幼儿会有意识地关注语言中的音素,并能从其他人处学习发音,辨识出不同音素的替换影响意思的表达,通过一些活动可以进行音素的拼接,并自然发声。此时的幼儿还会在大人的指导下,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形成初步的文字意识,比如识别字母,懂得字母的大小写形式,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阅读绘本。

  儿童年龄阶段及对应的特点3

  2-3岁,要关注能不能处理好分离焦虑。如果,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能不能自己独立。有没有一些基础的自制能力,比如说:能否专心吃饭,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能否自己去做,等等。

  所以说2—3岁也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时期。

  3-4岁,需要注意到自信心及共情(同理心)。爸爸妈妈要不断培养他理解别人想法和情绪的能力。这是基础情商能力,对其他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身教胜于言传,爸爸妈妈也要做一个非常自信,能理解别人的父母。孩子最好的学习力就是观察,而不是听道理。他们会观察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怎么处理事情的,学习他们的行为、语言、表情和方法。所以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做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4岁是个重要的年龄分水岭,因为4岁开始孩子的认知能力大幅成长,也更有情绪控制能力,所以可以开始培养许多重要的情商能力,比如抗挫力、冲突解决能力、愤怒管理能力等;同时,这个年龄的宝宝因为共情能力发展很快,已经有能力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这些情商能力,都与宝宝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非常值得爸爸妈妈关注!

  这个年龄段我们的爸爸妈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方法,我们要孩子掌握抗挫力又不能让孩子失去自信,凡事讲究一个度,把握好度。

  5岁之后,因为宝宝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爸爸妈妈就要开始培养宝宝乐观、诚实、责任心等情商能力,让孩子乐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对未来抱有积极期待。

  在这个年龄段,我们的爸爸妈妈要开始赏识教育了,培养孩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里状态,在这时,我们爸爸妈妈的引导方法就非常的重要,给孩子积极的、乐观的,正能量的东西,鼓励孩子积极的去尝试。

  6岁小朋友是一个转折器,妈妈们会发现宝贝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的温柔,乖巧了,他们慢慢的开始向以自我为中心转化。每天都似乎很忙碌,却不知在忙些什么。

  7—9岁的孩子,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对所有的事物有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想法。还是慢慢的和父母做对。调皮不已。他们开始注重面子和自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