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耳能听到的极限频率是多少?
人耳能听到的极限频率是20000Hz。
对微小的声音,只要响度稍有增加人耳即可感觉到,但是当声音响度增大到某一值后,即使再有较大的增加,人耳的感觉却无明显变化。我们把人耳对声音响度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对数式”特性。
可听声按倍频关系分为3份,确定低、中、高音频段。即:
低音频段20Hz~160Hz(3倍频)
中音频段160Hz~2500Hz(4倍频)
高音频段2500Hz~20000Hz(3倍频)
人耳对中音频段感受到的声音响度较大,且较平坦。高音频段感受到的声音响度随频率的升高逐渐减弱,为一斜线。低音频段在80Hz以下急剧减弱,斜线陡率较大。把低音频段的急剧减弱称为低频“迟钝”现象。
扩展资料:
人耳在声音响度较小的情况下,对音调的变化不敏感,高、低音小范围的提升或衰减很难感觉到。随着声音响度的增大,人耳对音调的变化才有较大的增强,我们把人耳对音调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指数式”特性。
为补偿人耳听觉的这一特性,使之尽量平衡为线性 关系,通常将音量电位器按指数方式(Z)控制响度,而音调则采用对数方式(D)来控制。并在低响度情况下加入低音提升电路(等响度电路),以补偿人耳对低音频段的迟钝现象。
声音在耳中的传导有两条途径,分别为骨传导和空气传导,当空气传导消失而骨传导起主要传声的途径时,为传音性耳聋,即外周性听力减退。当两种传导都降低甚至消失时,为感音性耳聋,即中枢性听力减退。
听觉响应时间
这是人的神经系统决定的,人的神经系统对两次声音的间隔响应为0.1秒,间隔少于0.1秒时,听觉神经不能区别,而成第一声的加强。视觉神经的最短区别反应时间也是0.1秒,这里被称为视觉暂留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听觉响应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