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想改写愚公移山的结局,而不是用原文
我是想改写愚公移山的结局,而不是用原文
你看想要什么样的结局了,以下几个结局,供你参考:
1、原文,神灵帮助愚公将山移走了
2、没有神灵的帮助,愚公一家耗尽几代人,几十代人努力,最后终于把山移走了
3、没有神灵的帮助,愚公一家努力移山,愚公死后,后人渐渐没有了热情,移山之事不了了之
4、没有神灵的帮助,愚公一家努力移山,愚公死后,后人继续移山,因移山过度劳累,都很年轻就亡故,最后家道中落,穷困潦倒,最后一个人也在移山过程中死去
5、如果套用现在网路小说玄幻等狗血剧情,移山挖到了某个东西,愚公等修的大神通,移走了山
望采纳,谢谢
改写<愚公移山>结局
太行、王屋两座山,面积有七百里,极其高大。就在冀州以南,黄河北岸。
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年尽九十岁了,主在山的背面。常常苦于北面高山的阻塞,出入曲折迂回。他召集了全家的老老少少,开会商量。他说:“我和你们来尽全力铲除这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达到汉水的南岸,怎么样?”他的子孙们纷纷表示同意。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以你的力气,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坐小山丘,有能把太行、王屋二山怎么样呢?而且挖出的土石又放到哪里?”愚公的子孙们说:“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边。”愚公率领着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砸山石、垦平土壤,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一个姓京城的寡妇有个遗孤,只有七、八岁,也前往帮助他们。一年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制止道:“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平你的残年余力,都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能把土石怎样呢?” 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都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还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但是山不会再增高,还愁不能挖平他吗?”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到了这些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告诉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力气很大的两个神背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州。从此,冀州的以南,黄河以北没有了山冈高地阻碍,愚公全家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愚公移山改写 结局不一样
愚公,字世痴。是个很执著的人,他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总是坚持到底。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家门前有两座山,就是太行和王屋山,太挡路了。就下决心,用自己家的铁锹,一点点挖掉。河水的东面,住了个叫智叟的,字清透。他告诉愚公,方法不对,太慢了。这样到死,都没办法挖掉。愚公说,没关系,我有后代子孙,他们可以在我死后,接着挖。他就挖呀,挖呀!果然,在他年老体衰时,一次突如其来的寒流,让他送了命。他的大儿子,叫仁孝,很孝顺,召集全家老小,把父亲的遗言告诉大家。大家留着泪说:坚持。他们就继续这么挖了下去。可是,很快就出现了新问题。他们这里冬天冷,夏天热,春天刮旋风,秋天下暴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小孩子们渐渐就生病了。他们的母亲们就去照顾这些小孩子。渐渐的,他们的父亲们也体力不支。因为不光要修道路,他们的主业是种田。愚公的二儿子,叫过理,说:别挖了,还是种地吧!叫大家投票表决。没想到,除了仁孝,连仁孝的儿子都举手同意不挖了。那年清明的时候,仁孝召集大家伙,在父亲的遗像前,跪拜。流泪道:敬爱的父亲啊,请您原谅我们!说罢大哭! 一个个,就病了。
愚公移山的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篇》)
改写愚公移山结局作文600初三
改写《愚公移山》结局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一天上午,愚公正在家中喝茶。突然,他的子孙喊道:“又一座大山!”的确,是比太行、王巫两座大山还要大许多的山。
“你们听着,这是天帝的命令,谁都不能违背!”操蛇之神得意洋洋的说道。
愚公悲愤万分,他回屋拿起那把他用了七十多年的锄头,这就意味着他要移一座更大的山。“您太老了,还是养老去吧!”“锄山这类的事,就由我们来做吧!”“上次是天帝帮忙,可这次……”
每日,愚公看着他的子孙辛劳绕远。山在眼中,心在哭。
终于有一天,他拿起了锄头,感觉有点重。子孙苦劝,愚公说了句:“我能行!”就走了。
寒冬酷暑,愚公不停歇,他一下一下挥着锄头,一块块石头在他坚定的目光下战栗。日复一日,愚公不停歇,他一下一下挥着锄头,立誓要把山移走。他的邻居们来帮忙。不久,他们又都走了,他们各自说:“我不行了,山太坚固了。”愚公不说话,只是一下一下挥舞著锄头。
天帝恼怒了,他唤来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他叫醒一切厉鬼猛兽,他说要那座山变成那个违背他意志的愚公的坟墓。天像血一样红,人间闪著鬼火。在闪电雷鸣之间,愚公不停息,他一下下地挥动着锄头。突然,一个雷击中了他……他的子孙围在他身旁哭。“移……移山……”愚公艰难地说。“我不行……”子孙哭着回答。“行,你能行。”愚公用带血的手指,在一块山石上写了一个“恒”字,手就停了下来……愚公死了。
后来,有人在另外的地方——离愚公家很远很远的一座山上,见到了这块石头,人们便把这一座山叫做“恒山”。
愚公移山 改写
改写《愚公移山》
作者:王瑶(初三) 发表时间:2001/9/22
太行、王屋两座山,面积有七百里,极其高大。就在冀州以南,黄河北岸。
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年尽九十岁了,主在山的背面。常常苦于北面高山的阻塞,出入曲折迂回。他召集了全家的老老少少,开会商量。他说:“我和你们来尽全力铲除这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达到汉水的南岸,怎么样?”他的子孙们纷纷表示同意。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以你的力气,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坐小山丘,有能把太行、王屋二山怎么样呢?而且挖出的土石又放到哪里?”愚公的子孙们说:“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边。”愚公率领着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砸山石、垦平土壤,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一个姓京城的寡妇有个遗孤,只有七、八岁,也前往帮助他们。一年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制止道:“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平你的残年余力,都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能把土石怎样呢?” 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都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还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但是山不会再增高,还愁不能挖平他吗?”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到了这些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告诉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力气很大的两个神背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州。从此,冀州的以南,黄河以北没有了山冈高地阻碍,愚公全家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愚公移山的原因(原文)
原文见《列子汤问》,就是太行王屋二山挡了他们一家出行的道路。所以老头子一拍板,决定移山。
愚公移山[Last]原文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jì)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平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7担者三夫28,叩石垦壤,箕畚2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遗男31,始龀32,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平?”河曲智叟亡45以应。
操蛇之神46闻之,惧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帝感其诚49,命夸娥氏50二子负51二山,一厝52朔东53,一厝雍54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5焉。[3]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指周围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且:况且。
25、置:安放。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58、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59、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60、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6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6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63、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4、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65、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66、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67、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68、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
69、惩,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
7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这里指往返)
7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7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73、一厝朝东。 (厝:通"措",放置)
7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径直)
75、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76、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77、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7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79、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
白话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片段改写
改写《愚公移山》
作者:王瑶(初三) 发表时间:2001/9/22
太行、王屋两座山,面积有七百里,极其高大。就在冀州以南,黄河北岸。
一个叫愚公的老头年尽九十岁了,主在山的背面。常常苦于北面高山的阻塞,出入曲折迂回。他召集了全家的老老少少,开会商量。他说:“我和你们来尽全力铲除这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达到汉水的南岸,怎么样?”他的子孙们纷纷表示同意。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以你的力气,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坐小山丘,有能把太行、王屋二山怎么样呢?而且挖出的土石又放到哪里?”愚公的子孙们说:“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边。”愚公率领着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砸山石、垦平土壤,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一个姓京城的寡妇有个遗孤,只有七、八岁,也前往帮助他们。一年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制止道:“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平你的残年余力,都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能把土石怎样呢?” 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都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还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但是山不会再增高,还愁不能挖平他吗?”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到了这些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告诉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力气很大的两个神背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州。从此,冀州的以南,黄河以北没有了山冈高地阻碍,愚公全家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
:huiwen-./zxkt/zwk/lspy_c.asp?c=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