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父母们往往是“一个头、两个大”-看不惯又说不得,不说出来又憋得慌,怎么办呢?
①生理发育特点
一般在12岁左右,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是继0-3岁之后,大脑发育最快的第二个阶段,要直到25岁左右方能成熟。正是大脑这种“半成熟”的不均衡,使得青春期孩子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这个时期的大脑有什么特点呢?负责认知和决策的额叶功能发育还不完善,这一方面意味着,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弱,更容易情绪化,预设敌意感觉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也更倾向于喜欢刺激、危险、兴奋的事物,容易被外部环境影响;另一方面,额叶与智力发育关联紧密,青春期孩子往往在洞察力、注意力、风险意识等方面较为欠缺,因此常常做事三分钟热度,“记吃不记打”。
此外,在青春期,大脑内部引发快乐的神经激素(多巴胺)会降到最低,因此孩子容易感到不高兴、无聊。他们厌倦了熟悉的生活节奏,充满了对陌生环境的憧憬和向往,渴望进人不确定,哪怕不安全的新世界,似乎这样才能获得快乐,扫清无聊。
1.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既想离开父母完全独立,又做不到仅靠自己生存,所以他们时常处于矛盾状态。
父母往往容易被孩子表现出来的疏离和叛逆激怒,却忽略了孩子对于独立的渴望和欠缺。因此,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练习独自上场的技能,让从儿童向成年人的过渡尽量自然顺畅,也让父母与孩子的目标趋于一致,减少冲突的因子。
2.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给孩子相对自由的“私人空间”
翻书包、看私信和日记,甚至跟踪等高控手段,不仅不会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还容易爆发口角冲突,导致亲子信任崩塌,后续沟通难以为继。
其实,青春期的教育,不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帮孩子做决定,而是要更多利用父母过往的人生经验,去发现孩子未来人生当中更多的可能性,并尽父母所知、所能,为孩子指引一个较为开阔的方向。
因此,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尊重,请父母避免指令式的教育“你不要····”“你赶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给孩子朋友式的分析和引导,找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
3.尽可能地融入孩子的“朋友圈”,找到与孩子的共同点
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他关心的问题或话题切入,与孩子找到共同语言,懂得适当“示弱”,在友好舒适的气氛下,孩子就会慢慢对父母敞开心扉。
比如孩子喜欢某种 游戏 ,父母不妨也接触了解一下,甚至加入,在一起 娱乐 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这比父母简单枯燥的说教更有效果。特别是孩子现在所处的 社会 和教育环境与父母原来的成长环境差异很大,仅靠父母过去的经验可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父母亲身参与体验。这种参与,也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4.绝对不能打骂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如果说在儿童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体罚,还可以修复关系的话(当然也不主张体罚)。到了青春期,孩子更敏感,自尊心更强,打骂的结果必然使得亲子关系更为疏离和对立,这样做除了增加孩子对父母的敌意之外,不会有任何的教育效果。
实际上,沟通不是为了发泄怒气,而是为了让孩子心悦诚服地去做该做的事。所以,请父母不要在带着情绪的状态下与孩子沟通,如果发现自己情绪失控,可以暂时离开,等消了气再谈。在心态平和的状态下与孩子谈话,孩子才能减少设防,沟通的效果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