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在文言文解释
1. 文言文中,“共”有“一样的”意思吗
读音gōng 编辑本段 gōng (1) 供奉 [piously worship;offer respectfully] 不共神祇。
――《国语》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春秋·左丘明《左传》 (2) 恭敬。
通“恭” [respect;venerate] 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虔共尔位。
――《诗·大雅·韩奕》 公卑杞,杞不共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集解:“敬也。”
(3) 又如:共命(敬从命令);共勤(恭谨勤劳);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 (4) 供给;供应。
通“供” [supply] 共其羊牲。――《周礼·羊人》 事之共给。
――《国语·周语》 不能共亿。――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 三辅长无共张繇役之劳。――《汉书·成帝纪》 (5) 又如:共给(供给);共张(供应、置备);共待(备用);共具(用以摆设酒食的器具)。
(6) 供职;奉职 [hold office] 卿等不必言,其各共乃事。――《续资治通鉴》 (7) 姓。
如:共华(春秋时人)。 (8) 共字的甲骨文如右图,其意为:一起承担重担或灾难。
gōng 古国名 [Gong state]。有两个。
一个在今甘肃省泾川北,另一个在今河南省辉县 另见gǒng;gòng。 4 读音gòng 编辑本段 gòng (1) 会意。
从廿。本义:同。
(2) 共享,共用或共有。 [share;monly possess] 共,同也。
――《说文》 惟喜康共。――《书·盘庚》 共帅时。
――《礼记·内则》。注:“犹皆也。”
共其德也。――《庄子·庚桑楚》。
崔注:“壹也。” 臣有所与与。
――《列子·说符》。注:“同也。”
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公冶长》 (3) 又如:共名(共有的名称);共少(共享少许东西,谓上下同甘苦);共主(共同崇奉的宗主);共害(共同承受祸患)。 (4) 通“拱”(gǒng) (5) 执持 [take;hold]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诗·大雅·抑》 (6) 抱拳,拱手 [make an obeisance by cupping one hand in the other before the chest]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论语·乡党》 (7) 又如:退共(退后并抱拳的礼节);共手(拱手)。
(8) 环绕 [revolve around]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
――《春秋繁露·观德》 (9) 通“供”(gòng) (10) 奉献 [offer as a tribute;present with all respect]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诗·小雅·小明》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左传·僖公四年》 (11) 又如:共贡(奉献贡物) (12) 供给 [feed;pass] 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 共之。――《墨子·非攻下》 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
――《汉书·循吏传》 (13) 又如:共羊(供给羊只);共费(供给经费)。 (14) 通“恭”(gōng)。
恭敬。有礼貌 [revere;honour] 公卑杞,杞不共也。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共己(自敬) (16旦发测菏爻孤诧酞超喀) 相同,一样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孟子·滕文公上》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共 gòng (1) 一同,一起。
[together] 苏黄共阅一卷。――明·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共车(同乘一车);共权(共同掌权);共饷(共同享受);共奖(共同奖掖扶助)。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乐府诗集·陌上桑》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总共;共计 [altogether;in all] 对联、题名并篆刻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明·魏学洢《核舟记》 前后共吃了十五碗。――《水浒传》 (4) 又如:合共;拢共;统共;一共。
共 gòng (1) *** 的简称 [ the Communist Party]。如:国共和谈; *** 。
(2) 通“宫”(gōng)。宫刑。
古代破坏生殖机能的酷刑。又称腐刑,为五刑之一 [purishment of castration] 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
――《荀子·正论》 -------------------------------------------------------------------------------- 通“恭、供、拱” 共、恭、供、拱----共通恭。《左传·昭公七年》:“三命兹益共。”
共作“恭”解,即恭敬义。《汉书·王莽传》:“共酒食,具资用。”
共作“供”义。而“众星共之”。
共作“拱”解,即“拱卫”义。(摘自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共 gòng 表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同” [with] 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与知闻,共汝筹画也。――清·袁枚《祭妹文》 共 gòng 和,与 [and]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朝天子·咏喇叭》 另见gōng;gǒng。
5 说文解字 编辑本段 共,同也。
2.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3. “由”在文言文中的解释
得道与民由之 由 顺从由基本字义1. 原因:原~。
事~。理~。
~于(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2. 自,从:~表及里。
~衷(出于本心)。3. 顺随,听从,归属:~不得。
信马~缰。4. 经过,经历:必~之路。
~来已久。5. 凭借:~此可知。
6. 古同“犹”,尚且,还。7. 古同“犹”,犹如,好像。
8. 姓。详细字义〈动〉1. (《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2. 树木生新枝。
亦泛指萌生 [sprout]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左传》3. 又如:由蘖(树木枯槁或被砍伐后重发的枝条);4. 经,由 [pass through;by way of]谁能出不由户?——《论语·雍也》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方苞《狱中杂记》5. 又如:必由之路;,由边门出去6. 行走 [walk]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7. 通“以”( yǐ)。
用 [use]君子无易由言。——《诗·小雅·小弁》。
笺:“由,用也。”不能由吾子。
——《左传·襄公三十年》。杜预注:“由,用也。”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隙防淫,是必由之。——《天工开物》8. 又如:由房(用房中的音乐娱乐)9. 任用 [appoint]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君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武之罪也。——《左传》废而不由,则女德不厌。
——《汉书》10. 又如:由绎(任用之而使其尽力施展才能)11. 听凭;听任 [allow;let]若赛锦,由你是谁,都输与他。——《水浒传》12. 又如:由得(任凭);由心(任凭心意);由本(安于本分);由身(任凭自己);由性(任凭心意)13. 遵从;遵照 [follow]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诗·大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14. 又如:由文(遵循礼仪);由行(依其道而行);由礼(遵循礼教)15. 游玩 [stroll about]。
如:由衍(游行衍溢。纵情游乐);由敖(游乐);由喜(游戏);由由(愉悦)16. 蹈行;践履 [conform to]隘与不恭,君子之不由也。
——《孟子》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礼记》〈名〉1. 原由;缘故 [reason]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
——《史记》2. 又如:由状(原由与情况);由缘(缘故);由委(原委);由始(起因;起始)3. 来源;开头 [origin]善行动于心,善言出于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汉· 王充《论衡》4. 又如:由历(起始和历程);由趣(来历;由末);由绪(来历;来由)5. 机缘;机会 [opportunity]某也愿见,无由达。
——《仪礼》吾欲归附关中,但未有由耳。——《周书》6. 法式 [code]匪言勿言,匪由勿语。
——《诗·小雅·宾之初筵》7. 途径;办法 [way]圣武之治民也,进则使无由得其所利,退则使无由避其所害。——《管子》8. 又如:无由(没有门径,无从)9. 姓。
如:由吾(复姓)1. 因为;由于 [because of;due to]由是则生,而有所不用也。——《孟子·告子上》宣宗初亦号供奉, 程既审上晓音律…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
—— 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之,动词,到)。——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2. 又如:由以(因而)〈介〉1. 自,从…(表示起点) [from]由,自也。
——《尔雅》由屋顶放光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2. 又如:由中(由衷);由自(自,尚自);由来(自始以来);由忠(由衷)常用词组1. 由不得 yóubude(1) [cannot help]∶不由自主地相声的特点就是使人由不得发笑(2) [be beyond the control of;not be up to *** . to decide]∶不能依从;不能由…做主这件事可由不得你2. 由来 yóulái(1) [origin](2) 事情发生的原因(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由来已久3. 由头 yóutou[pretext] 借口;缘由编了个由头溜出去了4. 由于 yóuyú[thanks to;due to;because of;as a result of] 因为由于有雾,所以我们花了两三天时间才到达那里5. 由衷 yóuzhōng(1) [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heartfelt]∶衷心的;出自内心的由衷的感谢(2) [sincere]∶强调自发,不是假装的;也作“由忠”,“由中”。
4. 于 在文言文中有哪几种解释
中学阶段“于”的用法如下:
于
⑴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⑵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⑶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⑷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⑸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⑹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⑺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⑻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⑼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⑽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于是」
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
5. 之在文言文中有几种解释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6. 文言文 于 有 那几种解释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规类
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谄渖硪玻虺苁ρ伞”燮溆谌艘玻嗽唬骸澳苡惺牵且嘧阋印!?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12.复合结构的用法
(1)“于是”: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2)“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3)“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7. 文言文解释
<;黄州快哉亭记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鸟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江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波涛汹涌,风云变化。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烟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点得清楚: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
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蔑视对方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人称为快事。从前,宋玉、景差陪伴楚襄王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地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让风吹,说:“凉快呀这阵风!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高级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享受它!”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味。风是没有低级、高级的分别的,而人却有走运和倒运的不同。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和风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现在,张先生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办公以外的空闲时间,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这说明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种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象他这种人,即使处在最穷困的环境里,也没有什么不愉快,何况是在长江的清水里洗脚,和西山的白云交朋友,耳朵和眼睛充分欣赏长江的美好景物,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满足呢!要不是这样,那么,长江上群山绵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树奇倔,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种景色都是满腹牢骚的诗人和有家难归的士子触景伤情、痛苦难堪的,哪里看得到它是快乐的呢!
8. 孰在文言文中的几种解释
孰 <;动>
(会意。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表示手持。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吃。本义:熟,煮熟)
同本义。“熟”的古字[cooked]
孰,食饪也。――《说文》。字亦作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传·宣公二年》
又如:孰烂
通“熟”。成熟 [ripe]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腥其俎,孰其俎。――《礼记·礼运》
五谷时孰。――《礼记·乐记》
群生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汉书·董仲舒传》
庄稼丰收;五谷有收成 [harvest]
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
孰shú谁,哪个,什么:~能无惑?名与身~亲?是(这个)可忍,~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