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为什么允许打架?
冰球赛场似乎极接近武侠里的江湖激情四溢的暴力美学,爆棚的肾上腺素,似乎都成全着那一场又一场的打架盛宴。
不过,在即将开幕的冬奥会的冰球规则里,打架实际上是并不被允许的。
相比于少数联赛因为商业因素对打架大开默许令外,大多冰球国际比赛的打架肇事者都会遭受严重的处罚,奥运会更是概莫能外。
奥运会冰球严禁打架
对冰球项目来说,打架一直是一道高压线。
事实上,打架和冰球拉上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加拿大广播公司播出的一档纪录片《冰球:人民的历史》中就提到,早在1904年,就有四位冰球运动员死于球场暴力。
不过,在诸如北美职业冰球联赛(NHL)等比赛中,允许适当打架以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可这一规定,在倡导业余原则、禁止过度商业化的奥运会中是严格禁止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冰球进军奥运会的历史男子冰球于1920年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后将该届奥运会冰球赛追认为首届世界冰球锦标赛。而女子冰球则稍晚,于1998年才被正式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在奥运会赛场上,除五环标志外,其他任何商家的LOGO都严格禁止出现。这样一来,可以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暴力打架,作用就不大了。既然暴力换不来高关注,也不能促进商业化,自然也就不能出现在赛场中。
此外,如果在奥运会冰球赛场上斗武,那么遭到的处罚可不会轻。
根据国际冰球联合会的规则,先动手的队员会直接被驱逐出场,遭受停赛处罚;而该队场上的球员也要接受5分钟的大罚,被打球员还击也会被判两分钟小罚。打架严重者,还会被追加停赛。
NHL默许适度打架
相比于奥运会等国际赛事,对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NHL来说,打架似乎成为了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上世纪1960年代前,冰球的粗野暴力来到极致。有些专家直言,比起现代冰球来说,当年的NHL更像是冰上橄榄球。一些传奇明星也经常上场打架,比如戈蒂豪,所谓的戈蒂豪帽子戏法就是指单场比赛进一个球,助一次攻,外加打一场架。
而从1970年代开始,NHL联盟的打架开始变成了一种文化。
参与打架的队员有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响亮外号执行者。这些球员进攻防守能力都一般,5分钟左右的上场时间,拿着最低的工资,但却干着保镖的工作。两个球员产生了摩擦,统一交给两队的执行者来对决。
这一方面是为了战术的需要(提升队伍士气,打击对方),由于冰球这种换人都不暂停,主教练只有一次暂停的情况下,打架也许是具有冰球特色的一种最后的选择;而一方面则是为了增加比赛的对抗性和激烈程度,用暴力美学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打架的程序如下首先双方要达成可以打架的共识,裁判后退,为双方腾出空间;接下来双方丢掉金属球杆,脱掉帽子和手套,摆开架势。
然后双方开始肉搏,用拳头击打对方脸、鼻、口等部位。某一方被打倒在地意味着打架结束,此时裁判会将双方拉开,最后双方各被停赛5分钟。
不过,就算打架也只能单挑,不能第三者介入,不能群殴。武器只能用拳头,而不能用球杆、冰刀等武器。还有,必须双方都有打架意愿,如果只是一方心甘情愿,裁判将会制止。
而这种有规矩、有文化,甚至略显绅士的打架规则,也得到球员们的认可。
NHL球员布兰登普鲁斯特就表示,打架让冰球变得更安全。的确,这种打架不但保护了双方的球星和技术性球员,而且发泄了怒气。最重要的是,点到即止的较量也避免了更大程度的伤害。
不过,随着NHL联盟不断启动全球扩张的脚步,他们也依然意识到打架的不好影响,也于近些年制定了更加严苛的处罚措施于是,联盟里740多次单挑,到2016赛季直接降到了430次。
低级别赛事反成暴力温床
相对于其他的项目来说,冰球对于打架处罚的力度很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冰球打架事件不断发生。
以北美职业冰球联盟为例,在这个默许打架的联盟里,打架单挑要受到5分钟的大罚处分(停满继续出战),如果打三次架,那么会被直接罚出球场并自动停赛一场。
事实上,随着奥运会冰球对于不打架规则的执行,以及NHL对于打架文化的弱化,高水平比赛里打架的场面已经越来越少了。反之,在一些低水平联赛,甚至是青少年冰球联赛中,却滋生了暴力事件。
以近几年飞速发展的中国冰球市场为例,就发生了多起冰球打架事件。
2017年12月10日,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联赛U12爆发打架事件,球员和家长对立,造成赛事终止。
2017年3月11日,亚洲冰球联赛常规赛,中国龙之队选手张铖将韩国球员按在地上暴打,随后双发爆发大面积冲突,比赛被迫中断。
2015年11月26日,全国男子冰球联赛中,齐齐哈尔队一名教练兼队员,对承德避暑山庄队队长黄鹏造成严重犯规,导致黄鹏当场昏厥,受伤部位缝了44针。伤人者被终身停赛、停教。
或许,当有一天冰球赛场没有了打架,没有了暴力,会是另一种吸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