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评价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不可否认,诸葛亮是一个看问题敏锐,处事有胆识、有谋略的人,他对蜀国的建立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他本身最大的一个缺点——独断专行。这主要表现在“锦囊计”和“斩马谡”中。\x0d\x0a“锦囊计”是书中一再提到的。每逢重大事件,诸葛亮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交给执行任务的人,吩咐“到时开看”。不仅根本不与人商量,而且不让人事先知道事情该如何去做,一切似乎都只是他那种能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他人都只是被他的智慧所驱策的、被动的工具。这里暂且不论作者的写作目的如何,单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未免是失之偏颇的。这也就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马谡之死。\x0d\x0a虽然刘备在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大用。”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得很好:“??诚宜开张圣听??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然而在街亭这场关键战役时,他还是任用了马谡担当主将。结果由于马谡的畏首畏尾和纸上谈兵的空谈理论,导致了惨败,使得蜀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基业又付诸东流了。诸葛亮在“挥泪斩马谡”之后,也自贬三级以此谢罪。\x0d\x0a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也出现过差错。初次伐魏时,魏延曾提出一项作战计划:“可赐(我)精兵五千,直取路出褒州,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十日之中,可到长安。??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而可定矣。”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条完全可行的作战计划。可是诸葛亮“生平谨慎,不曾弄险”,他认为这条计划不是万全之策,于是采取了“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的稳妥方案伐魏。结果六出祁山均无建树,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让后人哀叹。\x0d\x0a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不可企及的“天才”。他也是人,一个同样会犯错误的人。毕竟,只有群众的聪明才智才是无与伦比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实正是群众的智慧和才能的统一体。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正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