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要守岁?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春节为什么要守岁?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明天就是年三十了。据说,除夕晚上要守岁,也就是晚上不睡觉,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为什么要守岁呢?这是因为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凶猛的野兽,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一天换一种口味,从小虫到大活人,什么都吃。人们都很怕“年”。
慢慢人,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365天就下山吃人,而且都是天黑以后出没。等到公鸡啼晓,就返回到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大家就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每到这天晚上,人们提前做好晚饭,关了灯,熄了炉火,并把鸡、牛等动物都关好拴牢,然后把家门都封起来,躲在家里吃“年夜饭”。吃好晚饭后,谁也不敢睡觉,挤在一起聊天壮胆。
“年”跑出来了,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就只好离开了。
熬过了“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纷纷打开大门,并燃放焰花暴竹,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
后来人们又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从此每到年末岁初,人们贴红纸,穿红衣,放鞭炮,这样,年就不敢来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除夕守岁”。以前可怕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欢庆的节日,真是很有意思啊。
除夕之夜为什么要守岁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明天就是年三十了。据说,除夕晚上要守岁,也就是晚上不睡觉,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为什么要守岁呢?这是因为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凶猛的野兽,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一天换一种口味,从小虫到大活人,什么都吃。人们都很怕“年”。
慢慢人,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365供就下山吃人,而且都是天黑以后出没。等到公鸡啼晓,就返回到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大家就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每到这天晚上,人们提前做好晚饭,关了灯,熄了炉火,并把鸡、牛等动物都关好拴牢,然后把家门都封起来,躲在家里吃“年夜饭”。吃好晚饭后,谁也不敢睡觉,挤在一起聊天壮胆。
“年”跑出来了,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就只好离开了。
熬过了“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纷纷打开大门,并燃放焰花暴竹,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
后来人们又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从此每到年末岁初,人们贴红纸,穿红衣,放鞭炮,这样,年就不敢来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除夕守岁”。以前可怕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欢庆的节日,真是很有意思啊。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除夕为什么要守岁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象征著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去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每年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刻木头的重明鸟,或者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子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陕西西安户县钟馗故里欢乐谷的“唐。赐福镇宅神君钟馗”和秦叔宝、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徵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徵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
春节守岁有什么寓意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 *** 。 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明天就是年三十了。据说,除夕晚上要守岁,也就是晚上不睡觉,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为什么要守岁呢?这是因为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凶猛的野兽,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一天换一种口味,从小虫到大活人,什么都吃。人们都很怕“年”。
慢慢人,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365天就下山吃人,而且都是天黑以后出没。等到公鸡啼晓,就返回到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大家就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每到这天晚上,人们提前做好晚饭,关了灯,熄了炉火,并把鸡、牛等动物都关好拴牢,然后把家门都封起来,躲在家里吃“年夜饭”。吃好晚饭后,谁也不敢睡觉,挤在一起聊天壮胆。
“年”跑出来了,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就只好离开了。
熬过了“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纷纷打开大门,并燃放焰花暴竹,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
后来人们又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从此每到年末岁初,人们贴红纸,穿红衣,放鞭炮,这样,年就不敢来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除夕守岁”。以前可怕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欢庆的节日,真是很有意思啊。
除夕之夜为什么要守岁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明天就是年三十了。据说,除夕晚上要守岁,也就是晚上不睡觉,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为什么要守岁呢?这是因为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凶猛的野兽,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一天换一种口味,从小虫到大活人,什么都吃。人们都很怕“年”。
慢慢人,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365供就下山吃人,而且都是天黑以后出没。等到公鸡啼晓,就返回到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大家就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每到这天晚上,人们提前做好晚饭,关了灯,熄了炉火,并把鸡、牛等动物都关好拴牢,然后把家门都封起来,躲在家里吃“年夜饭”。吃好晚饭后,谁也不敢睡觉,挤在一起聊天壮胆。
“年”跑出来了,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就只好离开了。
熬过了“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纷纷打开大门,并燃放焰花暴竹,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
后来人们又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从此每到年末岁初,人们贴红纸,穿红衣,放鞭炮,这样,年就不敢来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除夕守岁”。以前可怕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欢庆的节日,真是很有意思啊。
过年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除夕为什么要守岁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象征著天鸡。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去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每年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刻木头的重明鸟,或者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子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贴画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对脸门神马上鞭”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不是神茶、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陕西西安户县钟馗故里欢乐谷的“唐。赐福镇宅神君钟馗”和秦叔宝、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徵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徵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
春节守岁有什么寓意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 *** 。 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