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宫的历史?
早在前2世纪开始,该地就人类定居活动的记载。自11世纪开始,斯拉夫人便在今日红场与基泰格罗德所在地松林岗(Боровицкийхолм,今名克里姆林山)西南面修筑定居防御建筑。苏联时代的考古学家在这里出土了一枚1090年代的东正教主教印章。
直到14世纪前,其址一直是莫斯科的“格勒”。莫斯科的奠基者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于1156年拓展了这处“格勒”,修筑起泥木结构的防御工事:克里姆林。
里姆林宫由三角形广场,大教堂广场和东区行政中心三部分组成。克里姆林宫内的中心广场周围有几个大教堂。其中最大的是东正教圣母大教堂,建于1475年至1479年。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用于沙皇加冕仪式。
天使报喜大教堂,1484年至1489年建,它作为沙皇家族私人教堂用于集会。大天使大教堂在旧教堂原址上建(1505-1509年),其中包含早期沙皇的坟墓。伊凡三世的大钟楼是16世纪建造的。
自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后,克里姆林宫的地位逐渐下降。1812年拿破仑入侵使克里姆林宫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世纪中期大克里姆林宫的修建才改变这一情况。
布尔什维克在1918年将政府迁回莫斯科,各党政机关随后在此办公。不久,塔楼上的沙皇鹰被五角红星替代(1937年)。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克里姆林宫成为苏维埃政权的象征。沙皇时期议员和法庭楼被改为苏联部长会议大厅。
大克里姆林宫被改为最高苏维埃会议堂及用于各种重大庆典。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一批建筑的修成(如国会大厦),不少党政机关又从原址迁出。克里姆林宫于1955年7月向公众开放。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91年苏联解体后,克里姆林宫成为俄罗斯联邦行政总部。
扩展资料:
克里姆林宫共有5座塔楼和19座尖楼。其中斯巴斯克塔楼高67.3米,于1851至1852年安装自鸣钟。
其南面俯瞰莫斯科河,东临圣巴西尔大教堂与红场,西接亚历山大花园与无名烈士墓。四周由宫墙围四座宫殿、四座大教堂、十九座塔楼而成,是俄罗斯克里姆林式建筑的代表之作。
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是历史古迹、文化象征和艺术古迹的宝库。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