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深远意义
历史必然性:
首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
这就要求国家社会形态应摆脱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过渡性质,而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其次,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这就需要国家进行适当的政策调整,在保证工人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彻底解决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矛盾。
最后,这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因素,又包含了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但总体来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占据了领导地位,它们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相反,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则是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居于次要的地位。
总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社会发展大势所趋。
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步骤:
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特点:
1、通过和平方式实现
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更替,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斗争的方式实现的。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通过合作化改造个体农业,通过和平赎买方式改造资本主义所有制,但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这些尚处于理论的形态;在列宁那里,尽管有了合作化的实践,有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试图对俄国资本主义进行赎买,但没有实现,实际上是对俄国资产阶级进行剥夺,对个体农民经济也是采取强制消灭富农的方式。
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
2、采取逐步过渡方式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与工业化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它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原料,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4、改造制度与改造人相结合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目标,一是对制度的改造,二是对资本家的改造。
2023-08-1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