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
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
。他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
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
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
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
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
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
《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
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
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
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
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
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
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
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
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
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
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
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兰亭会」殆始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据此,「兰亭会」是由王羲之与当时数十名士会于兰亭
(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之兰渚上)而起,目的是「修禊」,与今天所谓「兰亭雅集」性质不同。
古代祓禊是到水边沐浴祓祭,以除不祥,故称为「祓禊」,这种风俗,自古有之,官民
参加,视之为一项节日活动;这种风俗到清代仍然可见。
古代祓禊,是「洁于水上」,后来演变成「曲水会」、「分流行觞」,继而饮宴赋诗、
踏青郊游等等,成为文人雅士的聚会活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举行了一次「曲水流
觞」的叙会,写了一篇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序》,成为古今公认的书法极品的《兰亭帖》
,学者既多,流传久远,助长了「曲水流觞」的雅集风气,而「兰亭会」由是流传下来了。
虽然王羲之明言与众名士会于兰亭,主要是「修禊」,但他没有叙述「修禊」的情景,
但根据现存的诗文记载,特别是赋篇的描绘,修禊是有「可观」的景象,举凡参与人物、场
地布置、士女服饰、歌咏祈福、饮宴游娱,都使读者「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