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文言文解释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_。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
扩展资料:
从结构上来说,《精卫填海》具有双层蕴含结构。第一层结构是写地理的。先写发鸠山,再写山上的柘木与鸟儿,最后写漳水。第二层结构是第一层结构中所蕴含的精卫故事。先介绍精卫的住所、形状、声音等有助于读者整体认识它。
再写精卫的来历,加深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同时揭示了精卫填海的原因,可谓一举两得。最后,写精卫的行为与结果,使得整个故事比较完整。这种双层蕴含结构使得故事与地理有机结合,增强了可读性。
从风格角度来看,体现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是精卫“其鸣自_”,鸟儿鸣叫起来像叫自己的名字,这有奇特之处。其次是是女娃死后变化为精卫鸟儿。这也很奇特。此外还有精卫长期填海竟然真地把大海堵塞了,而出现了一条漳水。这也是很奇特的。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卫填海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