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恨歌白居易在恨什么
长恨歌是白居易写的,但不是写白居易恨什么。
恨是遗憾悔恨的意思.是说李隆基还在为贵妃的死去而遗憾和悔恨。
唐玄宗六军不得不在马嵬赐死杨玉环,他对此产生恨。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
他一直都是将对杨玉环思念化成恨。
下面附网友文章:
昨天去临潼了,朋友说有几张华清池“长恨歌”的门票,没有人去,后来,我们就约了几个朋友去看了
其实,去年已经看过了,对于朋友的邀请,只好就又去了一次,下雨天,很冷,刚好男友去临潼办事说他不回来,这两天我们就一直在吵架,去吧,顺便和他和解,就这样我们去了,不错,我们是中区,虽然下雨,不过人家给每人发雨衣,这段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艺人们把这部历史用歌舞更加精彩的记录了下来,其实的确很庞大,不过更让我深思的是,他们的那段感情,我不是一个善于研究历史的人,不解真实的贵妃与李隆基是怎样的感情,但从这部舞剧来说,他们的爱情值得人们去学习,感动,不管红颜带来的祸水有多么的大,不管盛世是如何走向衰落,只是一点就足够,或许这只是我这个世俗的女人来评判的,但是我真的是很羡慕,一个女人,活着的时候能够守在自己的爱人身边,死后能够拥有爱人的无限思念......结尾时,安史之乱,贵妃被白绫处死,魂飞湮灭,李隆基牵肠挂肚,宫中到处出现了他们曾经偏偏起舞的影子,到处都是贵妃,最后,李隆基累了,躺在地上梦到了贵妃变作比翼鸟........两人在鹊桥上相见,那种想一想恋,让人真的感动,那么长恨歌他是在歌唱爱情还是讽刺爱情呢?长恨歌“恨”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但对这样一篇为大家所喜读的作品,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
从研究者的评论来看,不外乎有三种意见。
一是认为这篇持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三是双重主题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本人也曾想过只支持其中一方,然而,这让我始终心有不舍,也难以立场坚定。
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不会只有一种主题思想。
如果只有一种主题思想的话,它对读者不会有这么巨大的吸引力。
首先随着年代的久远,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心中感受已经难以考究,而有流传下来关作品主题思想的资料也不过是一些见仁见智的只言片语,根本不能作为某种说法十足的凭证。
加上每个读者以何种心情、何种角度去赏读作品,更是视个人而定,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又怎能一锤定音呢?因此,我觉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是具有双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
在此限于能力,只能列举一些比较普遍的说法以作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要知道,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且是“长恨绵绵无绝期”。
那么究竟恨的是什么呢?只要搞清楚这一点,作品的主题就容易把握了。
有人说作者描写李、杨爱情,意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白居易的朋友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谈了白居易的创作缘由和创作情况后也说:“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古人所说的“意”,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
“感其事”的“感”不是“感动”,而是“感伤”、“感叹”。
为什么这样说呢?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喻、感伤①、闲适、杂绊四类,而把《长恨歌》这首诗放在“感伤”类里,这就是明证。
“感其事”,就是白居易、陈鸿他们谈起此事时而感叹、感伤。
“尤物”,突出的人物,多指美女;“惩尤物”,即以贪美色为戒;阶,因、由之意;“乱阶”,即祸乱的根由;垂,传之意。
白居易为此事而感叹、感伤,想把它写出来流传于后世,目的是让统治者以贪色为戒,从而堵塞祸乱的根源。
由此可见,这首诗就是通过唐玄宗因贪色而宠幸杨贵妃,从而使国家招致祸乱,也使自己陷于凄凉境地的故事叙写,说明贪色误国误身,要统治者引为鉴戒。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为政者要戒“三贪”:一是戒贪功,因为贪功就会不实事求是,就会弄虚作假,就要独断专行,就要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从而引发祸乱;二是戒贪财,因为贪财就要不择手段地搜刮聚敛,引起民怨,招致祸乱;三是戒贪色,因为贪色极容易荒败、乱政,最后导致失政。
而在这三者中,贪色并未引起那时为政者的足够重视,甚至视为理所当然。
因此,白居易从维护唐王朝长治久安的愿望出发,写了这首诗,要后代皇帝以他们的祖先唐明皇贪色误国误身为戒,现实针对性强,主题意义重大。
全诗围绕这一主题,分为两大部分来叙写。
第一部分从开头起至“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一部分写由于唐玄宗贪色,宠幸杨贵妃,荒政、乱政,从而导致安禄山、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的叛乱,给国家、民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不但失去了皇位,而且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和相思之苦。
第二部分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起至末尾。
这一部分写唐玄宗晚年的凄凉生活和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情况,从而进一步说明唐玄宗酿造的这一杯苦酒是要由他自己喝下去的,进一步深化主题,并以此警醒为政者不要贪色,否则就会自食其果。
以上是政治讽喻诗的说法。
不承认《长恨歌》有讽谕意义和力主它是同情和歌颂李、杨坚贞爱情的专家们提出的理由是作者把它编入“感伤诗”,而没有编入“讽谕诗”然而作者说过:“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按照这个定义,“感伤诗”也能有讽谕性内容。
作者编入“感伤类”的不少诗,如《过昭君村》、《笑王质夫》等等,就都有讽谕意义,《蚊蟆》甚至以“么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结尾,更与“讽谕诗”没有多少区别。
还说到白居易非常喜欢自己的《长恨歌》并引以为豪,且在大书而特书:“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有人把“风情”理解为“儿女风情”,等同于今天所说的“爱情”,那不太符合原意。
如果以这些理由来说明《长恨歌》是爱情诗,那是没有说服力的。
但是从内容上看,李、杨的生离死别的确是个爱情悲剧,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玄宗与杨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②他期待白居易的也是表述爱情。
由此可见,该作品成为爱情诗倒是有一定的可能。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后半歌颂爱情,即双重性。
这也值得怀疑。
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一篇诗的主题竟然前后矛盾,这是很难想象的。
细读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而在诗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讽谕”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艺术体现。
从作品的艺术构思来看,作者意在批判唐玄宗的“重色”而误国,劝谕统治者要以唐玄宗为戒,不要给自己造成“长恨”,但由于他把李杨的爱情写得那么纯洁坚贞、生死不渝,而又缠绵悱恻,就在客观上使读者产生了同情。
③至于作者为何要这样写,是故意还是失误,那又难以解释了。
还有的说法就是同情妇女,类似于宫怨诗。
据说杨玉环入宫时只有二十二岁,可是唐玄宗已经五十六岁了,两人年龄上居然相差了三十四岁,典型的“老牛吃嫩草”现象。
这里讽刺的唐玄宗的荒淫无道、始乱终弃,同情的是杨贵妃的遇人不淑、抱恨归天。
按照帝妃之恋的惯例,唐玄宗和杨贵妃并不会白头到老,杨贵妃最终也只能落得“红颜未老恩先断”的下场,这就是叔本华所说的真正的人生悲剧,可以说杨贵妃的死是非常适时的,还为唐玄宗解开了一场生死攸关的政治灾难。
这也是过后唐玄宗朝思暮想的关键原因。
白居易的这种思想倾向还表现在《上阳白发人》、《井底引银瓶》、《母别子》等作品中。
]
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活动,影响作品主题思想大大小小的原因有千千万万个,根本就难以确定。
《长恨歌》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影响如此深远,感动如此多的读者,就是因为其主题思想中存在着很多的疑问,发人深思。
如果真的把其中的主题确定和揭示得一览无余,那作品就完全失去了它的神秘,价值也会大大下降,这也是很多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我们何不最大程度地保持作品原有的魅力,不要去作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呢?
庐山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是因为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而白居易的《长恨歌》也一样,就像一位从古代走来的光彩照人的百变王后,不同的眼睛、不同的心灵就会得到不同的享受,每一个人都会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