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解读:文科综合

 我来答
白日梦想家24
2023-02-07 · TA获得超过82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6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6万
展开全部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共由“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四部分内容构成。
  一、关于“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部分对命题的基本依据以及基本原则等作了明确规定。它共包含5条基本内容。
  1、坚持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山东卷考试说明命题。
  第1条规定:命题以文科综合各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山东卷考试说明为依据,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虽然山东省是自主命题,但高考的性质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所以,命题必须与教育部制定的考试大纲高度统一。即以教育部颁布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为基础,以《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 新课程背景下,现行高中文科综合各学科的教科书除了思想政治学科,历史和地理学科教材出现了“一标多本”的局面,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知识点的选择和文字表述上都有所不同。从“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虑,高考不可能直接参照或对应某一个版本的教科书来命题。
  2、坚持“能力立意”的原则。
  第2条规定:“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所学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强调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原则。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不是空中楼阁,文综测试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通过考查“基础”来达到“能力”测试的目标,特别是考查考生在“双基”掌握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新材料、新情境”,重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第3条规定:“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要求命题要广泛选取丰富多彩的相关材料,给考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景,由此设计一个个“新问题”,从而达到新课程背景下“能力测试”的考试目标。这里应注意两个原则:一是“新”,所选必须是各版本教科书所不曾涉猎的“新”材料,这样才能有“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新”不代表偏和怪,材料依然会以主干知识为依托。二是“限”,即不超出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范围。为了突出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与引导,在本条规定中,还专门强调了“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试题对于考生的创新品质和研究性学习等能力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渗透和体现。
  4、本着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原则,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高考命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必须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提高。所以,2008年《说明》第4条规定:“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这就意味着,2008年文综高考命题应当是在2007年高考命题的基础上“稳中有变,变中求稳”。同时,以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为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高考命题,在实质上必然会高度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5、坚持科学性和公平性的原则。
  第5条规定“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这是高考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

  二、关于“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核目标和要求
  2008年《说明》中“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表述,是整合了教育部制定的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考试大纲的相关目标和要求而制定的,两者在基本内涵和精神上一致。它共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考核目标,每一项考核目标均包括三项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确,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该项考核目标的具体要求有两点是最为重要的:(1)“获”,要求用尽量短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且有价值的、对做答有帮助的信息。 (2)“解”,要求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合理整理,明确材料或者题目的主题,明确主题之下各层次的相互关系,并据此正确解读信息。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考生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并根据试题的要求,对学科知识重新组织、整合,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在这一考核目标中,有两点需要加以关注。
  (1)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重要信息”和“自主选择”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及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在高考中的具体体现之一。(2)“适当体现学科渗透”是指在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体系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如:能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观察地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能够从地理和政治学科的角度观察历史事物;根据试题的要求,能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和使用适当的原理及方法,等等。
  3、“描述和阐释事物”
  所谓“描述”,是指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全面、准确的表述;所谓“阐释”,则是指对有关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和说明等有意义的解说。分析是“阐释事物”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即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它与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是相对的思维过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目的,二者辨证统一。
  在“描述和阐释事物”时,要注意描述和阐释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要注意不同学科术语的正确把握和运用。另外,所谓“综合阐释”,既包括学科内的综合,也包括一定程度的跨学科综合。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在考试中主要表现为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的论述和证明能力。所谓“探讨”,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该项考核目标的三项具体要求中,突出贯穿的是对考生“创新品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的考查。这表现在:(1)“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旨在考查考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是肤浅、流于形式的;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材料的主题,具有在一个较新的视野上组织、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的可能;提出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不是无原则的生编硬凑;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谨,等等。(2)鼓励和倡导考生在论证和探讨问题时,不人云亦云,对问题要力求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立评判,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对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改所强调的开放性与多元化理念。同时,又要注意把握和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考试范围
  文综科目所包含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均包括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内容。所有列入2008年《说明》考试范围的具体知识内容,都是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和2008年教育部考试大纲等指导性文件的有关规定制定的。
  2008年《说明》中关于考试范围的规定,值得注意的几点是:
  1、在“文综”科目的必考内容中,思想政治学科除了规定的四个必修课程模块之外,还包括年度间的重要时事政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等内容;地理学科除了规定的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之外,鉴于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还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2、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的指导精神,山东省2008年的高考“文综”科目共保留了8个选修课程模块,作为选考内容。2008年《说明》中对于选考内容范围的规定,仅仅是针对2008年高考而言的,将来可能会做进一步的调整。不应简单的理解为2008年延续了2007年规定的选考内容,2009年高考也必然还是这些内容。上述规定对于2008年之外的高考来讲,不具有指导意义。
  3、根据2008年教育部考试大纲,2008年《说明》也对考试内容作了一些修改。与2007年相比,主要变化有:历史学科中“近代中国”部分的“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目下的5个子目录前后顺序作了调整,内容没有变化。思想政治学科中“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责”两目在表述上改为“人大代表的产生”和“人大代表的职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改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两个考点,具体表述更加贴近教材。

  三、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2008年《说明》中 “考试形式”部分明确规定: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240分。
  “试卷结构”中值得大家关注的几个问题是:
  1、从《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来看,思想政治学科的必修课程模块为4个,而地理、历史学科的必修课程模块分别是3个,在试卷结构设计上应当对此有所体现;而从考试的效度和信度等因素考虑,文综考试作为一个整体,试卷中各科比例又不宜过于悬殊。所以,《说明》规定:思想政治必考题的分值比重约占36%,地理、历史必考题的分值比重分别约占32%。思想政治学科的分值比重要略高于地理和历史两个学科,但是有限的。
  2、对于“选做题”,2008年《说明》继续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针对列入山东省2008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考试命题范围的8个选考模块,整个文综试卷将会命制相对均衡、等值的8道选做题,供考生自行选做3道。但是,考生对于选做题的自主选择权依然有限。考生须从三个科目的题目中,确保各选做1道,而不能3道题目全部在某一个学科或某两个学科领域之内进行选择。
  按照《说明》的规定,某一学科的选做题不会跨其他选考模块命题,更不会跨其他两个学科命题。学科内选考模块是否可以跨必考模块命题,2008年《说明》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是否跨模块命题,跨的程度有多深,不可能有一定之规,将会由命题者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四、关于“题型示例”
  2008年《说明》中“题型示例”部分得到了加强。文科综合科目的三个学科共精选了61道不同命题形式的典型例题,题目数量增加,题目类型和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对于“题型示例”部分,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是:
  1、“题型示例”中的题目均选自2007年高考文综山东卷、国家考试中心试卷和其他兄弟省市的高考真题,具有典型性。“题型示例”中三科所选题目的数量不等,但并非反映了三科之间高考分值比例关系,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和考虑题目类型而灵活选择的。《说明》中所列的“题型示例”,是文科综合科目的“题型示例”,而非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单个学科的“题型示例”。所以,不应孤立的去看某一道题目,应该将其统一到文综这个整体中去认识和把握。如:在示例中以思想政治学科为背景设计的题目形式,在历史、地理学科中也完全可能同样出现,反之亦然。
  2、《说明》中所提供的“题型示例”主要是反映题目的常见类型、呈现方式等,只是为考生了解高考,为命题者命制试题提供的一个“参考”,而非2008年高考试题的模板,切忌对号入座,机械的模仿。这些不同特点的题型,在2008年的高考试卷中不会也不可能一次性的全部出现,一些题目代表的仅是一种命题发展的趋向。“题型示例”中没有出现的个别新题型,随着命题改革的进行,也有可能出现在试题中。“题型示例”中题目的设计方式、设问角度和设问数量等,在高考命题时也非一成不变的。但是,同类题目在设计时,将依然坚持在难度、要求等方面力求均衡、等值的原则。考生在备考时,对于示例中出现的各种题型,应做到灵活把握。
  3、“题型示例”中的题目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如:题目不是对某个版本教材的简单照搬,而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和要求而设计的,特别强调“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体现了“命题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特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为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应具备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在示例中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背景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体现出了非常浓郁的山东地方性特色,等等。这也是广大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关注的。
  另外,2008年《说明》与2007年《说明》相比,删除了“参考试卷”和“答题纸”。
  2007年高考真题已经成为广大考生备考的重要参考,另设“参考试卷”的意义已经不大。另外,部分教师和考生在教学和备考的过程中,存在误读“参考试卷”的现象,往往“照葫芦画瓢”,死搬硬套,单纯的依据“参考试卷”组织教学和进行备考,束缚了高中的教学,违背了设立“参考试卷”的初衷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了促进中学教学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取消“参考试卷”也是必要的。这不会给中学教学和考生备考带来负面影响,相反,它为中学教学和高考命题都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在《说明》的第三部分中,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已经作了明确的说明。所以,2008年《说明》中取消了“答题纸”部分。但今年高考,考生依然使用答题纸答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