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本末倒置的出处是
成语本末倒置的出处是《答吕伯恭》,详细介绍如下:
一、成语介绍:
本末倒置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朱熹《答吕伯恭》,本末倒置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本末倒置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宋朱熹《答吕伯恭》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本末倒置,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
二、成语故事: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即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贤明而有见识的女人。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
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起初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被大臣触龙说服,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为质。齐国便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三、成语寓意:
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诱惑,对青少年有着巨大吸引力。这些目眩神迷的东西,使得他们的眼光离开了书本,身体离开了学校,注意力离开了学业,从而荒废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停止了前行的脚步,做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傻事。离开了知识永远不会了解高处的美景,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涉及的问题本身应当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迷惑和判断力失误。放大局部和细节问题,轻重不分最容易造成思维的失衡。成语告诉人们,遇到问题时看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轻重缓急,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条理,不至于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