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论语故事好像是讲 孔子差点冤枉了一个学生,这故事叫什么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应该指这则故事吧?
《孔子故事系列》之一
磨难见信义
【原文】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白话易解】
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们被饿了七天,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忧虑。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没有一丝毫的埋怨与担忧。
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
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
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道:「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地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
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
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
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
《磨难见信义》读后感
看了这篇文章,感触很多,尤其做了十几年的教师,常常会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每一次,遇到同学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先要问:谁对,谁错?自己不经意间就陷入到是非之中,因为没有夫子那样的智慧,自己到了是非之中,传达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因此就会在心里不停地分辨,自己在这件事情中,到底该负多少责任,而且通常会觉得对方的责任更重一些。古人说:「愚人争理,贤人争罪」,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和学生都不会有什么提升,而只会使学生陷入你对我错的「争理」之中,越来越没有智慧。
夫子遇到了问题,先让事情平息,然后自己再去探究事实的真相,夫子对颜回的了解,应该说是长久不疑了。可是,面对子贡的问题,他处理得不愠不火,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
其实,当他去问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之前,心里就已经有了颜回绝不会偷粥吃的答案。在众多的学生面前,调察一个事实,就更显现出夫子的人情练达。如果夫子直接问颜回偷粥了吗?或是子贡当时见到就直接上前去问,那是对颜回的不信任。对于古代的君子来说,老师和师兄都不信任自己,那是莫大的侮辱,他们不仅不会辩解,还一定会反求诸己,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古代的仁人君子,也奉行「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们,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他们所做的是安守道义的本分,而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誉。
所以夫子这样问,是保全一个君子的名节,饱含着深深的智慧。因为古人对于祖先的敬重,视若神明。也是因为颜回具备足够的德行,夫子才能用这个办法去问,而颜回自然在自己的同窗之间,也是一个很有信义的人,知道他讲的一定是实话,所以老师的问话,一定保全一个君子的颜面,又要解除子贡心中的疑问。
当子贡听了这个事实的真相之后,我们相信他心灵的触动,一定是很深。但是作为这么多年的学长,如果他对颜回真的会有这种怀疑,说明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对于那么景仰的老师,是有绝对信任的,而颜回是夫子最钟爱的弟子。夫子曾经评价颜回说:「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也就是说,自从颜回进了夫子的门以后,使师兄弟之间,越来越和睦了。夫子也曾说过,如果颜回有了一个大的家庭,他愿意做颜回的管家。夫子赞叹颜回的德行,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贡对于颜回这样的一个师弟,应该也不存在什么怀疑。可是,他的确是看到了一个事实,他看到了,别的师兄弟,会不会也看到了?会不会心中有疑,又不敢问,而只是在心中落下一个印象,老师经常赞叹的人,居然偷粥喝!所以,虽然子贡也和老师一样相信师弟事出有因,但也一定要问,要问得让大家明白,所以这个问,是演给大家看的。我们今天的境界,去读这个故事,如果只停留在他们师兄弟之间的怀疑上,那实际上是我们不了解圣贤人的境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一日不食、三日不食的经历?我们再想想,七日不食啊,会是什么感觉?我们还有力气讲话吗?我们的志向会动摇吗?而夫子还弦歌不绝,众弟子还矢志不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假如颜回舀粥喝这一个动作,动摇了其他师兄弟的道心,而他们又不敢去问老师,这样,既有辱颜回的形象,更使夫子的圣名受损,还会使团体内产生隔膜。子贡这一问,保全了老师的圣名,也保住了颜回的名节,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也使整个团体更加稳定,真是一举三得呀。
子贡问老师的时候,那种迂回很值得我们学习,那里面包含着对老师的尊重。正是因为老师那么推崇颜回,那么他将要讲这个人过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他是一环扣一环地问的,他先问人的气节,会不会因穷困而改变,当到了老师的肯定回答:不会。因为平时颜回已经是仁人廉士的形象,所以他就直接问:颜回会改变气节吗?当老师肯定颜回的气节的时候,他才把他看到的,颜回没有气节的这个动作——偷粥喝,给端了出来,这一个应对,非常地有味道,其实子贡这些讲话的艺术,何尝不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呢?而老师的回答,更是对颜回德行的又一次肯定。
当听了师弟颜回和老师的对话之后,如果他是真的起疑,自不必说,会很惭愧。如果是替大家问的话,我们可见圣贤人的存心,念念为他人着想,无私无我。
一件事情发生之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件事情中得到提升,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们作为一个老师,作为家长,甚至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遇到学生、孩子、员工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是非当中,而是要先保持一颗冷静、理智的心,然后在不伤害到每一个人的情况下,去调查事实真相,然后让每一个人在事实面前,都心服口服,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想来也不是一日之功,是在不断地处理问题过程中,慢慢地积累起来的一种智慧。
这个故事,我们还有一点很受启发,就是我们即使亲眼见到的事实,有时候和我们想像的也不一样。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动作背后的存心,就很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所以《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现在,通过这个故事,应该说,即使真的见到了,也不能轻易传言,那很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做人言语不可不慎哪!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圣贤人的一些行持,要从各个角度,找到我们可以观照自己的地方,用圣贤的智慧,圆满我们的人生。
更多故事请见:
《孔子故事系列》之一
磨难见信义
【原文】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白话易解】
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们被饿了七天,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忧虑。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没有一丝毫的埋怨与担忧。
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
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
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道:「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地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
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
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
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
《磨难见信义》读后感
看了这篇文章,感触很多,尤其做了十几年的教师,常常会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每一次,遇到同学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先要问:谁对,谁错?自己不经意间就陷入到是非之中,因为没有夫子那样的智慧,自己到了是非之中,传达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因此就会在心里不停地分辨,自己在这件事情中,到底该负多少责任,而且通常会觉得对方的责任更重一些。古人说:「愚人争理,贤人争罪」,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和学生都不会有什么提升,而只会使学生陷入你对我错的「争理」之中,越来越没有智慧。
夫子遇到了问题,先让事情平息,然后自己再去探究事实的真相,夫子对颜回的了解,应该说是长久不疑了。可是,面对子贡的问题,他处理得不愠不火,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
其实,当他去问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之前,心里就已经有了颜回绝不会偷粥吃的答案。在众多的学生面前,调察一个事实,就更显现出夫子的人情练达。如果夫子直接问颜回偷粥了吗?或是子贡当时见到就直接上前去问,那是对颜回的不信任。对于古代的君子来说,老师和师兄都不信任自己,那是莫大的侮辱,他们不仅不会辩解,还一定会反求诸己,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
古代的仁人君子,也奉行「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们,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他们所做的是安守道义的本分,而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誉。
所以夫子这样问,是保全一个君子的名节,饱含着深深的智慧。因为古人对于祖先的敬重,视若神明。也是因为颜回具备足够的德行,夫子才能用这个办法去问,而颜回自然在自己的同窗之间,也是一个很有信义的人,知道他讲的一定是实话,所以老师的问话,一定保全一个君子的颜面,又要解除子贡心中的疑问。
当子贡听了这个事实的真相之后,我们相信他心灵的触动,一定是很深。但是作为这么多年的学长,如果他对颜回真的会有这种怀疑,说明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对于那么景仰的老师,是有绝对信任的,而颜回是夫子最钟爱的弟子。夫子曾经评价颜回说:「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也就是说,自从颜回进了夫子的门以后,使师兄弟之间,越来越和睦了。夫子也曾说过,如果颜回有了一个大的家庭,他愿意做颜回的管家。夫子赞叹颜回的德行,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贡对于颜回这样的一个师弟,应该也不存在什么怀疑。可是,他的确是看到了一个事实,他看到了,别的师兄弟,会不会也看到了?会不会心中有疑,又不敢问,而只是在心中落下一个印象,老师经常赞叹的人,居然偷粥喝!所以,虽然子贡也和老师一样相信师弟事出有因,但也一定要问,要问得让大家明白,所以这个问,是演给大家看的。我们今天的境界,去读这个故事,如果只停留在他们师兄弟之间的怀疑上,那实际上是我们不了解圣贤人的境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一日不食、三日不食的经历?我们再想想,七日不食啊,会是什么感觉?我们还有力气讲话吗?我们的志向会动摇吗?而夫子还弦歌不绝,众弟子还矢志不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假如颜回舀粥喝这一个动作,动摇了其他师兄弟的道心,而他们又不敢去问老师,这样,既有辱颜回的形象,更使夫子的圣名受损,还会使团体内产生隔膜。子贡这一问,保全了老师的圣名,也保住了颜回的名节,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也使整个团体更加稳定,真是一举三得呀。
子贡问老师的时候,那种迂回很值得我们学习,那里面包含着对老师的尊重。正是因为老师那么推崇颜回,那么他将要讲这个人过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他是一环扣一环地问的,他先问人的气节,会不会因穷困而改变,当到了老师的肯定回答:不会。因为平时颜回已经是仁人廉士的形象,所以他就直接问:颜回会改变气节吗?当老师肯定颜回的气节的时候,他才把他看到的,颜回没有气节的这个动作——偷粥喝,给端了出来,这一个应对,非常地有味道,其实子贡这些讲话的艺术,何尝不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呢?而老师的回答,更是对颜回德行的又一次肯定。
当听了师弟颜回和老师的对话之后,如果他是真的起疑,自不必说,会很惭愧。如果是替大家问的话,我们可见圣贤人的存心,念念为他人着想,无私无我。
一件事情发生之后,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件事情中得到提升,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们作为一个老师,作为家长,甚至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遇到学生、孩子、员工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是非当中,而是要先保持一颗冷静、理智的心,然后在不伤害到每一个人的情况下,去调查事实真相,然后让每一个人在事实面前,都心服口服,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想来也不是一日之功,是在不断地处理问题过程中,慢慢地积累起来的一种智慧。
这个故事,我们还有一点很受启发,就是我们即使亲眼见到的事实,有时候和我们想像的也不一样。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动作背后的存心,就很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所以《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现在,通过这个故事,应该说,即使真的见到了,也不能轻易传言,那很可能会造成一些误会,做人言语不可不慎哪!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圣贤人的一些行持,要从各个角度,找到我们可以观照自己的地方,用圣贤的智慧,圆满我们的人生。
更多故事请见:
参考资料: http://pjhxb.blog.zhyww.cn/cmd.html?uid=117784&do=tag_blogs&id=1128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