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叫申城?
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众所周知,上海有一个销魂的别称:魔都,why?你确定这不是玄幻小说的称呼吗?但仔细想想,这个充满了二次元风格的称呼形容的还挺贴切,魔都之称,由来已久,最早出处是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出版的一本叫《魔都》的书,书中描写了中国租界时期的上海,动画《中华小当家》中也曾打出了“魔都上海”的标题,当然了,让魔都这两个词风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座城市对年࣏p>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申城
开放分类: 地名、直辖市、上海、沪、申
1.申城一词来源于:上海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他就是战国时期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之――春申君黄歇!就是他,最早“治水入江,导流入海”,为纪念他治水的功绩,就将他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后因吴淞江淤积严重,河道日小,而“黄歇浦”则逐渐演变成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明朝以后,黄歇浦也就易名为黄浦江。这就是上海简称“申”的来历。所以上海又名申城。 2007年,随着上海进入世博会建设期,申城开始高调宣传世博会,“春申君”的名字频繁进入国人视野。2002年9月,在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那么,春申君和上海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2300年前,一个名叫黄歇、被封为春申君的楚国人站在东海之滨,凝望着脚下自己刚刚带人开凿疏浚的黄浦江,满意地笑了。
这个出生在历史上曾经叫做黄国、现在被称为河南省潢川县的人,当时身居楚国相位,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按现在的户籍概念,他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乡了。
“在我看来,他请封江东、开拓上海周边封地的原始动机,不过是广积粮、多挣钱,好维持他养活3000门客的日用。”信阳市文联副主席陈峻峰说。为创作,陈峻峰对楚国晚期历史曾潜心研究。
这个河南人的举手之劳,奠定了今日上海的基础。如果他能看到2006年出版的上海市地图,一定很惊讶:沧海桑田。原来我呕心沥血开垦的地方,在2300年之后,已经成为上海市的远郊城区。当年的黄浦江入海口,被滚滚长江水挟裹来的泥沙冲积,向东偏移了几十公里。在他疏通的黄浦江的两岸,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对中外文明兼容并蓄的上海,铭记着自己的发家史。《上海地名志》等记载:上海简称“申”,这一简称,源自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黄歇,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人称“战国四公子”。黄歇受封之时,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黄浦区、春申路、春申村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春秋战国时代的上海,只是战火纷飞的“国际”社会里被楚国征服的江东地区一个无名入海口。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一举灭掉吴国,并吞吴地。公元前333年,楚又灭越,吴越之地尽数归楚。85年后的公元前248年,身为楚令尹(相国)、执掌楚国军政大权的黄歇来到这里,成为当地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名人。
不仅仅是上海,当时整个楚国的命运,其实都掌握在春申君手里。黄歇执相25年,在信阳楚王城(今信阳市)里韬光养晦,积累资本,蓄势待发;在淮阳陈城(今周口市淮阳县)执掌相位,走入楚国权力中心;在黄国故里信阳潢川中兴黄氏家族,后迁都安徽寿春,最终被门客、赵人李园买凶斩首。他在楚国政坛的30年间,这个现代意义上的河南人,叱咤风云,“虽名相国,实楚王也”,其足迹遍布沪鲁苏杭及鄂豫皖等,遗风流布,楚文化进一步和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碰撞交流。
连日来,记者辗转奔波,一路追寻春申君2300年前的踪迹,试图还原这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的心路历程。
开“申”之作从治理黄浦江起
2300年后的2007年3月4日,记者从曾为楚国腹地的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市古为申国,现在也简称申,世人称上海为“大申城”、信阳为“小申城”)出发,前往上海一路追寻这个河南老乡的踪迹。
正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方滨中路上的上海老城隍庙,人海如潮。这个与毗邻的豫园同样名扬天下的道观,是上海市重要的民俗文化街,也是大型小商品、土特产、特色商品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和当地的市民纷至沓来,休闲观光,祭神礼佛。
这里曾是金山神庙,明朝永乐年间被改为城隍庙,供奉着土地神和春申君。以后,这里开始主祀道教。现在,关公和观音菩萨也跻身其间,众神和平共处,分享俗世顶礼膜拜的飨饷。
主殿里,道士们宽服高帽,在道教音乐声中焚香唱颂。记者转遍整个庙宇,找不到春申君的神位。一位年长的道士告诉记者:日军占领上海时,春申君的神像被毁了。
上海人没有重塑春申君的神像,他们改用另一种方式来纪念这位先贤。在松江区新桥镇春申村,村委会负责人领着记者,找到了松江区于2003年重新扩建的春申君祠堂。一组巨大的铜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黄歇领着当地居民治理、疏通黄浦江的情景。浮雕两端的纪念碑上,雕刻着松江区在纪念松江置县1250年时献给黄歇的颂诗:春申治水,黄浦滔滔。陆逊封侯,华亭昭昭……
重建的祠堂占地500平方米,为仿古民居建筑。室内陈列着春申君的相关史料及松江古迹、历史名人名作。祠堂里的匾额,分别为著名松江籍学者和书法家施蛰存、程十发、郑为题写。祠堂西面的大型铜雕照壁,主题叫做“上海之根”。
祠堂掩映在一片竹林中,南边一条小河环绕,河边三五个人正在垂钓。和市中心的喧嚣相比,这里很安静。春申村的老人说,这个祠堂的历史很悠久,这个村子,就是黄歇当年住过的村子;祠堂边的春申塘,就是当年春申君黄歇带人修建的。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与水斗争的历史。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种种举措中,治水是各个朝代、众多贤达喜欢干的事情。楚国的宰相们有这个光荣的传统,黄歇的前任们给他做出过榜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现河南老乡、当时的潘国(今河南固始)人孙叔敖。黄歇来到江东后,以苏州为基地,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宅的同时,为发展农业、使苏州等城邑免受水患,开始兴修水利,主持疏浚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开浚黄歇浦(黄浦江),惠泽当时尚无正式名称的上海。
黄浦江连通太湖和淀山湖,是太湖最重要的排水出海通道。江水有一定的含沙量,涨潮时江水挟带泥沙进入沿河两岸其他河港,退潮时流速减慢,导致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淤高。黄歇来到这里时,这条小江严重淤塞,两岸丰水期内涝成灾,淀山湖至东海之滨的广袤原野即今天的上海市域,一片沼泽。当地人烟稀少,满目荒凉。这条小江,被当地百姓咒为“断头河”。
巡视自己的领地后,黄歇一眼看出了这片土地的价值,他要把这块泽国变成千里沃野,变成他的粮仓。尽管无数军国大事还在等着这位“令尹”决断,但刚刚获得江东的黄歇还是忙里偷闲,大规模组织人力,疏浚这条浅水,将其江面拓展到300米至700米,深挖至十数米,与东海、黄海之间的长江出海口连通。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继承春申君的传统,不断深挖疏浚,至今,黄浦江仍然江阔水深,可通行3000~10000吨级船只,属一级航道。
“嘟嘟嘟,嘟嘟嘟,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头黄泥浜。”
春申君祠堂北侧一座假山前,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前嬉戏玩耍,嘴里唱着这首古老的童谣。看守祠堂的一个老人说:“这首儿歌在当地传唱不知多少代了。老人们说我们这个春申村,就是春申君黄歇开挖黄浦江时的‘指挥所’,这首儿歌,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黄浦江疏浚后,当地水系分明起来,泽国变成良田,经济长足发展,地位日彰。隋代,当地开始设镇,名曰华亭镇。唐时开始设县。北宋淳化年间(990年~994年),这里开始称上海,为上海镇。到了明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这里日益兴盛。1553年,朝廷为抵抗倭寇,筑上海城,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清代,上海属松江府。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成为外国列强在华的租界,使上海逐渐由一个东南名邑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通商口岸之一。民国时期,上海属江苏省。1928年,政府设上海特别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为直辖市。
黄浦江之于上海的意义,无异于黄河、长江对中国的意义。这条江,由此成为上海市的母亲河。至今,黄浦江仍是上海市主要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并承担着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另一个彰显春申君丰功伟绩的地方,叫做黄渡。
这是上海市嘉定区南部靠近上海中心、南临黄浦江重要支流吴淞江的一个小镇。小镇以一个花园为中心。尽管是冬末春初,这里的树木已经显露出一片生机。花园尽头的绿苑路上,一块石碑赫然标示“黄渡”。
关于黄渡,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黄歇受命伐秦,在此率军渡江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黄歇驻上海时,有一次率领部下出巡吴淞江,随后从陆皎浦摆渡过江,其摆渡处,被后人称“黄歇渡”或“横渡”,后渐渐变为现在的黄渡。春申君渡过吴淞江的地方,叫做“黄渡”;人们为了迎候他的到来,特地建造了一座华丽的凉亭,古上海地区因此叫做“华亭”,在中国历史上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
经对史料的考证,黄歇伐秦是在其受封江东之前十几年,时光上相差甚远;第二种说法更接近事实。
也许正因如此,上海虽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贵为亚洲金融中心,却一直对春申君念念不忘。2002年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引吭高歌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海派文化”春申君是其“始祖”
上海一向以“海派文化”著称,“海派”一词肇始于晚清时期中国画中的“海上画派”。
鸦片战争后,上海出现了“华洋杂处”的租界,当时一大批画家来到上海,受新风气的影响,他们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之上,借鉴西洋画的技法,逐渐形成了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画派,“海派”只是这种“海上画派”的简称。这种兼容并蓄、多元互补、不拘一格、灵活而创新的文化风格,逐渐由画坛扩展到戏曲、电影、小说乃至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等方面,“海派文化”的概念由此产生。
上海学者张汝皋认为,“海上画派”只是“海派文化”的起端,而非源,黄歇应为“海派文化”的“开山鼻祖”,因为“海派文化”的地域由他而起。他的提法,被上海部分学者认可。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海派文化”的精神特质是多元文化熔于一炉,在包容一切中创造一切。而这一切,并不是上海在晚清以来所独有的,之前的上海就有这种特征的文化。从历史学上追溯“海派文化”,也大多追溯至春申君时期,因为这时上海的文化身份开始形成。
春申君开发上海,带来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融合,这是不争的事实。历史文献的局限,通过考古的发现,也得到一些补充。
上海金山戚家墩、青浦重固、嘉定外冈,都发现有一批战国时期的墓葬,青浦重固、嘉定外冈是楚人之墓,属于楚文化传统,随葬品以泥质灰陶为主,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壶、盒等。但在这典型的楚墓中,却出土了一部分具有本地文化色彩、吴越风格的器物。而在具有浓郁的本地文化色彩、属于吴越文化传统的金山戚家墩之中,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楚文化传统遗物。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童心、吕建昌先生说:“战国时期的上海,传统的吴越文化和外来的楚文化是并存的,这两种文化的混合情形与我们现在一般概念中的‘海派文化’是极其相似的。”
兼容并蓄能使文化多元化,能使文化丰富多彩。战国与清代不同的仅是,清朝末年是帝国主义入侵、西方文化渗透,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而形成“海派文化”,而二千多年前,则是楚国的征服、楚文化的进入。战国时期应该是为“海派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的重要时期,张童心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研究‘海派文化’是没有理由忽视它的”。
“海派文化”之于上海,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影响,上海才成为东亚最重要的国际都市之一。在经济和文化的意义上,上海人对春申君的纪念,将是世世代代持续的事情。
2300年前,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人春申君请封江东。在这里,他带领百姓疏通河道,修筑堤坝,使黄浦江造福于百姓。为了怀念他,人们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后来,人们又以“申”代称上海。图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春申村的春申君祠堂。
2.信阳市是河南省最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大别山、桐柏山结合部,豫鄂两省交界处,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扼楚豫之咽,被称为河南省的南大门。信阳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800多年。公元前872年,西周晚期,周宣王封姜方伯为申伯侯于此地,故信阳市又称“申城”。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地隶南阳郡,为义阳乡,曹魏时设置义阳郡。晋、南北朝改设司州、义州、申州。隋唐又复义阳郡。北宋始称信阳。元初改为府,后改称信阳州,明清仍沿例设州,后改信阳县,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即置市。市境内古文化遗址众多,如市郊“南山嘴”裴李岗文化、三里店鲍家山商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长台关的楚王城遗址等。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即为长台关楚墓出土的编钟所奏。历史典故“亡羊补牢”即出于长台关楚王城。
开放分类: 地名、直辖市、上海、沪、申
1.申城一词来源于:上海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他就是战国时期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之――春申君黄歇!就是他,最早“治水入江,导流入海”,为纪念他治水的功绩,就将他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后因吴淞江淤积严重,河道日小,而“黄歇浦”则逐渐演变成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明朝以后,黄歇浦也就易名为黄浦江。这就是上海简称“申”的来历。所以上海又名申城。 2007年,随着上海进入世博会建设期,申城开始高调宣传世博会,“春申君”的名字频繁进入国人视野。2002年9月,在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那么,春申君和上海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2300年前,一个名叫黄歇、被封为春申君的楚国人站在东海之滨,凝望着脚下自己刚刚带人开凿疏浚的黄浦江,满意地笑了。
这个出生在历史上曾经叫做黄国、现在被称为河南省潢川县的人,当时身居楚国相位,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按现在的户籍概念,他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乡了。
“在我看来,他请封江东、开拓上海周边封地的原始动机,不过是广积粮、多挣钱,好维持他养活3000门客的日用。”信阳市文联副主席陈峻峰说。为创作,陈峻峰对楚国晚期历史曾潜心研究。
这个河南人的举手之劳,奠定了今日上海的基础。如果他能看到2006年出版的上海市地图,一定很惊讶:沧海桑田。原来我呕心沥血开垦的地方,在2300年之后,已经成为上海市的远郊城区。当年的黄浦江入海口,被滚滚长江水挟裹来的泥沙冲积,向东偏移了几十公里。在他疏通的黄浦江的两岸,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对中外文明兼容并蓄的上海,铭记着自己的发家史。《上海地名志》等记载:上海简称“申”,这一简称,源自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黄歇,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人称“战国四公子”。黄歇受封之时,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黄浦区、春申路、春申村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春秋战国时代的上海,只是战火纷飞的“国际”社会里被楚国征服的江东地区一个无名入海口。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一举灭掉吴国,并吞吴地。公元前333年,楚又灭越,吴越之地尽数归楚。85年后的公元前248年,身为楚令尹(相国)、执掌楚国军政大权的黄歇来到这里,成为当地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名人。
不仅仅是上海,当时整个楚国的命运,其实都掌握在春申君手里。黄歇执相25年,在信阳楚王城(今信阳市)里韬光养晦,积累资本,蓄势待发;在淮阳陈城(今周口市淮阳县)执掌相位,走入楚国权力中心;在黄国故里信阳潢川中兴黄氏家族,后迁都安徽寿春,最终被门客、赵人李园买凶斩首。他在楚国政坛的30年间,这个现代意义上的河南人,叱咤风云,“虽名相国,实楚王也”,其足迹遍布沪鲁苏杭及鄂豫皖等,遗风流布,楚文化进一步和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碰撞交流。
连日来,记者辗转奔波,一路追寻春申君2300年前的踪迹,试图还原这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的心路历程。
开“申”之作从治理黄浦江起
2300年后的2007年3月4日,记者从曾为楚国腹地的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市古为申国,现在也简称申,世人称上海为“大申城”、信阳为“小申城”)出发,前往上海一路追寻这个河南老乡的踪迹。
正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方滨中路上的上海老城隍庙,人海如潮。这个与毗邻的豫园同样名扬天下的道观,是上海市重要的民俗文化街,也是大型小商品、土特产、特色商品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和当地的市民纷至沓来,休闲观光,祭神礼佛。
这里曾是金山神庙,明朝永乐年间被改为城隍庙,供奉着土地神和春申君。以后,这里开始主祀道教。现在,关公和观音菩萨也跻身其间,众神和平共处,分享俗世顶礼膜拜的飨饷。
主殿里,道士们宽服高帽,在道教音乐声中焚香唱颂。记者转遍整个庙宇,找不到春申君的神位。一位年长的道士告诉记者:日军占领上海时,春申君的神像被毁了。
上海人没有重塑春申君的神像,他们改用另一种方式来纪念这位先贤。在松江区新桥镇春申村,村委会负责人领着记者,找到了松江区于2003年重新扩建的春申君祠堂。一组巨大的铜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黄歇领着当地居民治理、疏通黄浦江的情景。浮雕两端的纪念碑上,雕刻着松江区在纪念松江置县1250年时献给黄歇的颂诗:春申治水,黄浦滔滔。陆逊封侯,华亭昭昭……
重建的祠堂占地500平方米,为仿古民居建筑。室内陈列着春申君的相关史料及松江古迹、历史名人名作。祠堂里的匾额,分别为著名松江籍学者和书法家施蛰存、程十发、郑为题写。祠堂西面的大型铜雕照壁,主题叫做“上海之根”。
祠堂掩映在一片竹林中,南边一条小河环绕,河边三五个人正在垂钓。和市中心的喧嚣相比,这里很安静。春申村的老人说,这个祠堂的历史很悠久,这个村子,就是黄歇当年住过的村子;祠堂边的春申塘,就是当年春申君黄歇带人修建的。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与水斗争的历史。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种种举措中,治水是各个朝代、众多贤达喜欢干的事情。楚国的宰相们有这个光荣的传统,黄歇的前任们给他做出过榜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现河南老乡、当时的潘国(今河南固始)人孙叔敖。黄歇来到江东后,以苏州为基地,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宅的同时,为发展农业、使苏州等城邑免受水患,开始兴修水利,主持疏浚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开浚黄歇浦(黄浦江),惠泽当时尚无正式名称的上海。
黄浦江连通太湖和淀山湖,是太湖最重要的排水出海通道。江水有一定的含沙量,涨潮时江水挟带泥沙进入沿河两岸其他河港,退潮时流速减慢,导致泥沙沉积,使河床不断淤高。黄歇来到这里时,这条小江严重淤塞,两岸丰水期内涝成灾,淀山湖至东海之滨的广袤原野即今天的上海市域,一片沼泽。当地人烟稀少,满目荒凉。这条小江,被当地百姓咒为“断头河”。
巡视自己的领地后,黄歇一眼看出了这片土地的价值,他要把这块泽国变成千里沃野,变成他的粮仓。尽管无数军国大事还在等着这位“令尹”决断,但刚刚获得江东的黄歇还是忙里偷闲,大规模组织人力,疏浚这条浅水,将其江面拓展到300米至700米,深挖至十数米,与东海、黄海之间的长江出海口连通。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继承春申君的传统,不断深挖疏浚,至今,黄浦江仍然江阔水深,可通行3000~10000吨级船只,属一级航道。
“嘟嘟嘟,嘟嘟嘟,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头黄泥浜。”
春申君祠堂北侧一座假山前,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前嬉戏玩耍,嘴里唱着这首古老的童谣。看守祠堂的一个老人说:“这首儿歌在当地传唱不知多少代了。老人们说我们这个春申村,就是春申君黄歇开挖黄浦江时的‘指挥所’,这首儿歌,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黄浦江疏浚后,当地水系分明起来,泽国变成良田,经济长足发展,地位日彰。隋代,当地开始设镇,名曰华亭镇。唐时开始设县。北宋淳化年间(990年~994年),这里开始称上海,为上海镇。到了明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这里日益兴盛。1553年,朝廷为抵抗倭寇,筑上海城,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清代,上海属松江府。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成为外国列强在华的租界,使上海逐渐由一个东南名邑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同时,上海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通商口岸之一。民国时期,上海属江苏省。1928年,政府设上海特别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为直辖市。
黄浦江之于上海的意义,无异于黄河、长江对中国的意义。这条江,由此成为上海市的母亲河。至今,黄浦江仍是上海市主要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并承担着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另一个彰显春申君丰功伟绩的地方,叫做黄渡。
这是上海市嘉定区南部靠近上海中心、南临黄浦江重要支流吴淞江的一个小镇。小镇以一个花园为中心。尽管是冬末春初,这里的树木已经显露出一片生机。花园尽头的绿苑路上,一块石碑赫然标示“黄渡”。
关于黄渡,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黄歇受命伐秦,在此率军渡江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黄歇驻上海时,有一次率领部下出巡吴淞江,随后从陆皎浦摆渡过江,其摆渡处,被后人称“黄歇渡”或“横渡”,后渐渐变为现在的黄渡。春申君渡过吴淞江的地方,叫做“黄渡”;人们为了迎候他的到来,特地建造了一座华丽的凉亭,古上海地区因此叫做“华亭”,在中国历史上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
经对史料的考证,黄歇伐秦是在其受封江东之前十几年,时光上相差甚远;第二种说法更接近事实。
也许正因如此,上海虽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贵为亚洲金融中心,却一直对春申君念念不忘。2002年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引吭高歌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海派文化”春申君是其“始祖”
上海一向以“海派文化”著称,“海派”一词肇始于晚清时期中国画中的“海上画派”。
鸦片战争后,上海出现了“华洋杂处”的租界,当时一大批画家来到上海,受新风气的影响,他们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之上,借鉴西洋画的技法,逐渐形成了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画派,“海派”只是这种“海上画派”的简称。这种兼容并蓄、多元互补、不拘一格、灵活而创新的文化风格,逐渐由画坛扩展到戏曲、电影、小说乃至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等方面,“海派文化”的概念由此产生。
上海学者张汝皋认为,“海上画派”只是“海派文化”的起端,而非源,黄歇应为“海派文化”的“开山鼻祖”,因为“海派文化”的地域由他而起。他的提法,被上海部分学者认可。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海派文化”的精神特质是多元文化熔于一炉,在包容一切中创造一切。而这一切,并不是上海在晚清以来所独有的,之前的上海就有这种特征的文化。从历史学上追溯“海派文化”,也大多追溯至春申君时期,因为这时上海的文化身份开始形成。
春申君开发上海,带来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融合,这是不争的事实。历史文献的局限,通过考古的发现,也得到一些补充。
上海金山戚家墩、青浦重固、嘉定外冈,都发现有一批战国时期的墓葬,青浦重固、嘉定外冈是楚人之墓,属于楚文化传统,随葬品以泥质灰陶为主,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壶、盒等。但在这典型的楚墓中,却出土了一部分具有本地文化色彩、吴越风格的器物。而在具有浓郁的本地文化色彩、属于吴越文化传统的金山戚家墩之中,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楚文化传统遗物。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童心、吕建昌先生说:“战国时期的上海,传统的吴越文化和外来的楚文化是并存的,这两种文化的混合情形与我们现在一般概念中的‘海派文化’是极其相似的。”
兼容并蓄能使文化多元化,能使文化丰富多彩。战国与清代不同的仅是,清朝末年是帝国主义入侵、西方文化渗透,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而形成“海派文化”,而二千多年前,则是楚国的征服、楚文化的进入。战国时期应该是为“海派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的重要时期,张童心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研究‘海派文化’是没有理由忽视它的”。
“海派文化”之于上海,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影响,上海才成为东亚最重要的国际都市之一。在经济和文化的意义上,上海人对春申君的纪念,将是世世代代持续的事情。
2300年前,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人春申君请封江东。在这里,他带领百姓疏通河道,修筑堤坝,使黄浦江造福于百姓。为了怀念他,人们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后来,人们又以“申”代称上海。图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春申村的春申君祠堂。
2.信阳市是河南省最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大别山、桐柏山结合部,豫鄂两省交界处,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扼楚豫之咽,被称为河南省的南大门。信阳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800多年。公元前872年,西周晚期,周宣王封姜方伯为申伯侯于此地,故信阳市又称“申城”。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地隶南阳郡,为义阳乡,曹魏时设置义阳郡。晋、南北朝改设司州、义州、申州。隋唐又复义阳郡。北宋始称信阳。元初改为府,后改称信阳州,明清仍沿例设州,后改信阳县,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即置市。市境内古文化遗址众多,如市郊“南山嘴”裴李岗文化、三里店鲍家山商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长台关的楚王城遗址等。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即为长台关楚墓出土的编钟所奏。历史典故“亡羊补牢”即出于长台关楚王城。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上海为什么称“申”是因为相传上海西部地区曾为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的封地而得名为地支第九位,故上海而称为“申”,很多时候用于说明人文情况时候用“申”(申城、人名),因为申是身的意思(春申君),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而十二地支(商代)早过十二生肖(春秋战国时期),所以生肖是从地支的形象而形成,既然封地又得名且我国古代是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国古代也有用12生肖(属相)纪年的,并且12生肖与12地支是一一对应的。这就是子对鼠、丑对牛、寅对虎、卯对兔、辰对龙、巳对蛇、午对马、未对羊、申对猴、酉对鸡、戌对狗、亥对猪。从某一意义上说,申就是猴、猴就是申。我国农历天干与地支的组合,凡是有地支“申”字的就是“猴”。生肖对地干,生肖猴与十二地支的第九位“申”相对应,所以称为“申猴”,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时”又被称为是“猴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上海被称为申城的原因:
上海被称为申城的由来是上海被楚国领土的时候,当时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黄歇,因为救了楚考烈王,就被封为春申君,上海就成了春申君黄歇的领地。此后,黄歇就大修水利,就有了现在的黄浦江。上海人民为了纪念春申君黄歇所做的贡献,就把上海称为“申城”。
在四、五世纪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沪”,故上海又简称“沪”。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G6科创走廊核心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上海被称为申城的由来是上海被楚国领土的时候,当时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黄歇,因为救了楚考烈王,就被封为春申君,上海就成了春申君黄歇的领地。此后,黄歇就大修水利,就有了现在的黄浦江。上海人民为了纪念春申君黄歇所做的贡献,就把上海称为“申城”。
在四、五世纪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沪”,故上海又简称“沪”。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G6科创走廊核心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