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猫,狗,羊,牛等;多数脊椎动物在夜间是色盲。
脊椎动物靠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产生视觉。视锥细胞里的多种视锥蛋白在明亮环境下工作,感知不同波长的光,产生彩色视觉;视杆细胞里通常只有一种视杆蛋白——视紫红质,负责在阴暗环境下工作,产生单色视觉,因此多数脊椎动物在夜间是色盲。
扩展资料:
蜜蜂有3种感光细胞,跟人类一样,也拥有三色视觉,但它们接收的是紫外光、蓝光和绿光。可见,蜜蜂并不会对红花另眼相看,因为它们没有对应红光波长的感光细胞,根本看不清楚红色。好在,许多红花的花瓣也发射紫外光,所以蜜蜂能循着紫外光找到这些花朵,为它们传粉。
许多鸟类有4种感光细胞,除了红光、绿光、蓝光,还能接收紫外光。它们可以看到从紫外光到红光的多彩世界,还可以辨别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拥有复杂色觉的动物,还有蝴蝶。科学家推测,它们的色觉系统由蜜蜂的三色视觉演化而来,只是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洗礼,变得比蜜蜂复杂多了。
例如,柑橘凤蝶有6种感光细胞,其中有5种分别用来检测紫外光、紫光、蓝光、绿光、红光,另有1种不针对特定波长,而对很长范围的波段都有响应。科学家发现一种青带凤蝶居然拥有至少15种感光细胞,这是目前昆虫界的最高纪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并不是“色盲” 深海鱼类 也有彩色视觉
大多数的哺乳动物是色盲,如牛、羊、狗、猫等,它们的眼睛里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有些动物完全没有色觉,如蝙蝠;蛇的视觉非常弱,靠用舌头感知周围的热量来辨别事物。
灵长类、鸟类、鱼类、昆虫等很多动物都具有发达的色觉;昆虫的视觉敏感区偏于短波光(蓝紫光),农业中利用黑光灯诱杀昆虫就是这个原理,可见光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和发育等也有影响,如红光可促进鸡的繁殖。
扩展资料:
猴子是无法识别6种颜色的色盲。旧大陆猴的视觉能力通常与人类相近,它们主要是三色视觉能力,因此能够分辨出红、绿和蓝色,然而许多新大陆猴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它们没有真实的视觉模式,事实上,许多猴子物种都是至少6种以上色彩类型的色盲,如同人类一样,它们的色盲现象在雄性群体出现的概率高于雌性群体。
据悉,旧大陆猴主要是指狭鼻猴科,而新大陆猴主要是指阔鼻猴科,旧大陆猴的特点是双侧鼻孔靠紧,方向朝前或朝下,耳道骨质状,有尾部也不能缠卷,上、下腭两侧各具两个前臼齿。
参考资料来源:
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有趣的是,斑马虽然是色盲,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它动物混在一起吃草,黑白条纹可以引起注意,因此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斑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安全逃脱。
鸟类则不然。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需要找到降落的地方,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空中飞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
多数水生动物都具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待其习惯后,改用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
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据悉,蜻蜓对色的视觉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分辨青、黄、蓝3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
正常人的眼睛能感知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识别红、橙、黄、绿、青、蓝、紫,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过渡色,总共约有6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