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3篇议论文的阅读题!!!(要答案)
议论文字要少,能怎么少就怎么少,我需要抄下来的...议论文的阅读题..要答案......速度要快...我在线等......谢谢啦!!!文章一定要短!!!当然是中文的......
议论文字要少,能怎么少就怎么少,我需要抄下来的...
议论文的阅读题..要答案......
速度要快...我在线等......
谢谢啦!!!文章一定要短!!!
当然是中文的...
试卷那样的好,但是文字要少!!! 展开
议论文的阅读题..要答案......
速度要快...我在线等......
谢谢啦!!!文章一定要短!!!
当然是中文的...
试卷那样的好,但是文字要少!!!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愉快是基本标准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 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 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不感兴趣而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
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 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愉快是基本标准。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三自然段中“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答:在读书时,能离开物质利益,去享受精神的追求,就是一种最高境界。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所阐述的读书应取得诚实态度。
答:如果感兴趣的书就读,不感兴趣的就不读,就不会人云亦云,不懂装懂。
2.过有理想的生活
过有理想的生活
如果不能过一种理想的生活,那就一定要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
很难描述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物质和精神要达到怎样的精彩和极致才算是理想。如果真的达到了那种状态,是不是就失去了理想的色彩。“理想只有在不可企及时才可以理想的本质存在着”,不可企及,是理想最具魅力、最诱惑人的地方。
有理想不是以理想的对象来否定现实的自己;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
有理想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应该怎样寻找更高的成就感和真切的幸福感。有理想就是日日更新着自我,又时时否定着自我。有理想就是不耽于现实,不溺于幻想,敢破旧,敢立新。
有理想不是追求什么职业,而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理想的人不奢侈,不自私,做善事,有自我。自爱爱人,自信信人。不妄自菲薄,亦趾高气扬。有雅趣而不浮于情调,有俗务而能轻松身心。能放松自己在原则底线之上,要提升境界达毕生追求之巅。
有理想的人眼神明亮坚定,眼光高远清幽。他心胸开阔,处事从容;生活简单,情感单纯;他要把一部分爱和力量献给自己的理想。
有理想的生活使你每天充实自信,精神愉悦。有所追求,故不会懈怠;有所期望,故不会苟且。有理想的生活,在感觉最寒冷迷茫的时候,你可以向心中的理想借来火,温暖你的心,借来光,照亮你的路。C。
有理想就有了信仰,平凡的工作,世俗的生活,却保有一颗超凡脱俗、不染尘的心灵。于是,你的言谈举止在寻常之中就有了一层源于内心的光辉。
平淡的生活里,有了理想,灵魂就有所归依,心灵就有所扶持,人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有过理想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为时未晚。
(选文有改删)
1.本文的中心论点:过有理想的生活。
主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引起下文。
3.谈一谈对“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这句话的理解。
答:有了远大的理想,不仅要时常把它挂在嘴边,更要付诸于行动。
4.请为文章中C处补写一个与上文连贯的事实论据。
答: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病,导致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她身残志坚,后发表数十部文学作品。
3.坦荡
坦荡是春日一望无际的原野,是夏日汩汩流淌的清泉,是秋水长天,是大雪无痕。坦荡是拂晓时分的万里霞光,是雨后青翠欲滴的远山,是亭亭玉立香远溢清的莲花。坦荡是海水的沉默,是天空的无言。坦荡是自然本身,是纷繁复杂的生活底色,是一种最本真的生活姿态。
天乃大,地波涌,可容君子坦荡之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坦荡是庄子的持竿不顾,逍遥游于尘世,任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澄净秋水之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坦荡是司马迁的忘却荣辱,以大海的胸怀包容世人之讽,内心之痛,以山的坚毅书写三千年的沧海桑田。“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坦荡是苏轼“栋尽寒枝不肯栖”的书生本色”,“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举重若轻。“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坦荡者都有一种“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高度自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儿童的眼光是坦荡的,那里面折射出的是一颗赤子之心,成人的坦荡则是一种智慧,一种战胜了私欲和庸俗的清明澄澈。避开一切庸人自扰的得失,小圈子里的恩怨,将烦恼化为柳絮池塘的淡淡清风拂面而过。“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坦荡是一种站在高处的俯瞰,一种登高远远眺的悠然。用不予置理对付锱钵必较,用淡淡一笑对付蝇营狗苟。无招对有招,坦荡者不战而胜。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为坦荡,你可以宠辱不惊,坐观窗外叶枯叶荣,静品天外云卷云舒。因为坦荡,你可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逍遥生活于天地之间,从容行走于光明大道上。因为坦荡,你才能拥有“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意人生。
坦荡生活,豁达而不旁观,一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
坦荡生活,清爽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著地一路欢歌。
1.用文中凝练的语言概括怎样才能做到“坦荡”。
答:豁达而不旁观;清爽而不冷漠。
2.读第三段,回答作者为什么说“坦荡”是一种智慧。
答:避开得失、恩怨、不计名利、境界高远
3.本文多处运用经典名句,以“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例,从语言鉴赏的角度谈谈它们的作用。
答:语言优美,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高度概括了苏轼的“坦荡”,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这些是我找到的,问题是我打上的,看看吧!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 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 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不感兴趣而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
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 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愉快是基本标准。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三自然段中“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答:在读书时,能离开物质利益,去享受精神的追求,就是一种最高境界。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所阐述的读书应取得诚实态度。
答:如果感兴趣的书就读,不感兴趣的就不读,就不会人云亦云,不懂装懂。
2.过有理想的生活
过有理想的生活
如果不能过一种理想的生活,那就一定要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
很难描述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物质和精神要达到怎样的精彩和极致才算是理想。如果真的达到了那种状态,是不是就失去了理想的色彩。“理想只有在不可企及时才可以理想的本质存在着”,不可企及,是理想最具魅力、最诱惑人的地方。
有理想不是以理想的对象来否定现实的自己;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
有理想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应该怎样寻找更高的成就感和真切的幸福感。有理想就是日日更新着自我,又时时否定着自我。有理想就是不耽于现实,不溺于幻想,敢破旧,敢立新。
有理想不是追求什么职业,而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理想的人不奢侈,不自私,做善事,有自我。自爱爱人,自信信人。不妄自菲薄,亦趾高气扬。有雅趣而不浮于情调,有俗务而能轻松身心。能放松自己在原则底线之上,要提升境界达毕生追求之巅。
有理想的人眼神明亮坚定,眼光高远清幽。他心胸开阔,处事从容;生活简单,情感单纯;他要把一部分爱和力量献给自己的理想。
有理想的生活使你每天充实自信,精神愉悦。有所追求,故不会懈怠;有所期望,故不会苟且。有理想的生活,在感觉最寒冷迷茫的时候,你可以向心中的理想借来火,温暖你的心,借来光,照亮你的路。C。
有理想就有了信仰,平凡的工作,世俗的生活,却保有一颗超凡脱俗、不染尘的心灵。于是,你的言谈举止在寻常之中就有了一层源于内心的光辉。
平淡的生活里,有了理想,灵魂就有所归依,心灵就有所扶持,人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有过理想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为时未晚。
(选文有改删)
1.本文的中心论点:过有理想的生活。
主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引起下文。
3.谈一谈对“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这句话的理解。
答:有了远大的理想,不仅要时常把它挂在嘴边,更要付诸于行动。
4.请为文章中C处补写一个与上文连贯的事实论据。
答: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病,导致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她身残志坚,后发表数十部文学作品。
3.坦荡
坦荡是春日一望无际的原野,是夏日汩汩流淌的清泉,是秋水长天,是大雪无痕。坦荡是拂晓时分的万里霞光,是雨后青翠欲滴的远山,是亭亭玉立香远溢清的莲花。坦荡是海水的沉默,是天空的无言。坦荡是自然本身,是纷繁复杂的生活底色,是一种最本真的生活姿态。
天乃大,地波涌,可容君子坦荡之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坦荡是庄子的持竿不顾,逍遥游于尘世,任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澄净秋水之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坦荡是司马迁的忘却荣辱,以大海的胸怀包容世人之讽,内心之痛,以山的坚毅书写三千年的沧海桑田。“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坦荡是苏轼“栋尽寒枝不肯栖”的书生本色”,“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举重若轻。“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坦荡者都有一种“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高度自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儿童的眼光是坦荡的,那里面折射出的是一颗赤子之心,成人的坦荡则是一种智慧,一种战胜了私欲和庸俗的清明澄澈。避开一切庸人自扰的得失,小圈子里的恩怨,将烦恼化为柳絮池塘的淡淡清风拂面而过。“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坦荡是一种站在高处的俯瞰,一种登高远远眺的悠然。用不予置理对付锱钵必较,用淡淡一笑对付蝇营狗苟。无招对有招,坦荡者不战而胜。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为坦荡,你可以宠辱不惊,坐观窗外叶枯叶荣,静品天外云卷云舒。因为坦荡,你可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逍遥生活于天地之间,从容行走于光明大道上。因为坦荡,你才能拥有“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意人生。
坦荡生活,豁达而不旁观,一如傲霜斗雪的梅花,于素雪晶莹中坦然释放,任风云变幻,孤独地守望春天。
坦荡生活,清爽而不冷漠,一如心存高远的溪流于舒缓低吟中洗涤万物,随时光荏苒,执著地一路欢歌。
1.用文中凝练的语言概括怎样才能做到“坦荡”。
答:豁达而不旁观;清爽而不冷漠。
2.读第三段,回答作者为什么说“坦荡”是一种智慧。
答:避开得失、恩怨、不计名利、境界高远
3.本文多处运用经典名句,以“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例,从语言鉴赏的角度谈谈它们的作用。
答:语言优美,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高度概括了苏轼的“坦荡”,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这些是我找到的,问题是我打上的,看看吧!
展开全部
可以再说详细点不?
英文的中文的?
是说试卷上那种形式的阅读题么?
--------------------------------------------
补充来了
1.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选自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10、从这段文字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1、说说文中加点的两个“苦”字的含义。(2分)
①这种苦乐循环 苦:
②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苦:
12、从这段文字看,作者是怎样论证它的观点的?试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0、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1、①负责人带来的身心劳苦
②不尽责任,受良心的责备带来的痛苦
12、正反对比 先讲尽责任快乐,再从反面分析不尽责才是痛苦的
----------------------------------------------------------
2.
不该遗忘的“自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5.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3分)
16.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2分)
17.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3分)
18.“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5.我们需要自省。(或“我们不能遗忘自省”等)
16.自怨自艾,求全责备(严苛的自责)。
17.用“你们”有一种距离感,有一种说教的味道,读者难以接受。(或“不能表现作者的自省意识”。)
------------------------------------
3。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9分)
①我们活在世上,免不了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朋,大至对国家、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世间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⑧不止于此,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有这种爱,所以尽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这样的人常常把尽责任看成是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也就无法弄清他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现实中,某些人虽然正承担着一些责任,但却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他们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他们一发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觉得自己应该紧紧跟上去;他们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活着。由于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⑨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持一种负责的态度。一个社会如果由这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那么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8.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在证明过程中引用过的道理论据是: 。(2分)
19.第③段除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0.结合上下句看,第④段中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2分)
答:
21.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3分)
参考答案:
18.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歌德的话(每空1分,共2分)19.对比论证(1分)突出强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一切之源。20.不可以。(1分)因为这二句话分别同“习惯、时尚、舆论”的顺序相照应。(2分)(或答:可以。只要将上句中的“习惯、时尚、舆论”三个词也调换一下,使之与调换后的句子对应即可。)21.(3分)示例:树立对自己人生的 责任心,树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爱他人,爱事业,追求适合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能联系实际,抓住“爱心”、“责任”、“追求”等关键词语,有理而不悖于原文观点即可得分。)
----------------------------------------------------
4.
阅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节选)回答15—18题(11分)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已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了;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15.下面对文段中心论点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B.人若能安贫,虽失意不苦。
C.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D.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16.文段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呢?(3分)
17.第一自然段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3分)
18.你赞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5.C 16.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17.比喻论证的方法。18.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16一19题。(11分)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6.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17.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3分)
答:
。
18.文中划实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3分)
答:
。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3分)
答:
。
参考答案:
16.B
17.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18.前两句从反面说理,后两句从正面说理。
或(1)反面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2)正面说理是“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19.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英文的中文的?
是说试卷上那种形式的阅读题么?
--------------------------------------------
补充来了
1.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选自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10、从这段文字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1、说说文中加点的两个“苦”字的含义。(2分)
①这种苦乐循环 苦:
②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苦:
12、从这段文字看,作者是怎样论证它的观点的?试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0、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1、①负责人带来的身心劳苦
②不尽责任,受良心的责备带来的痛苦
12、正反对比 先讲尽责任快乐,再从反面分析不尽责才是痛苦的
----------------------------------------------------------
2.
不该遗忘的“自省”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5.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3分)
16.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2分)
17.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3分)
18.“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5.我们需要自省。(或“我们不能遗忘自省”等)
16.自怨自艾,求全责备(严苛的自责)。
17.用“你们”有一种距离感,有一种说教的味道,读者难以接受。(或“不能表现作者的自省意识”。)
------------------------------------
3。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9分)
①我们活在世上,免不了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朋,大至对国家、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世间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⑧不止于此,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有这种爱,所以尽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这样的人常常把尽责任看成是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也就无法弄清他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现实中,某些人虽然正承担着一些责任,但却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他们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他们一发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觉得自己应该紧紧跟上去;他们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活着。由于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⑨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持一种负责的态度。一个社会如果由这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那么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8.本文的主要观点是: ,在证明过程中引用过的道理论据是: 。(2分)
19.第③段除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0.结合上下句看,第④段中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2分)
答:
21.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3分)
参考答案:
18.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歌德的话(每空1分,共2分)19.对比论证(1分)突出强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一切之源。20.不可以。(1分)因为这二句话分别同“习惯、时尚、舆论”的顺序相照应。(2分)(或答:可以。只要将上句中的“习惯、时尚、舆论”三个词也调换一下,使之与调换后的句子对应即可。)21.(3分)示例:树立对自己人生的 责任心,树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自觉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爱他人,爱事业,追求适合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能联系实际,抓住“爱心”、“责任”、“追求”等关键词语,有理而不悖于原文观点即可得分。)
----------------------------------------------------
4.
阅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节选)回答15—18题(11分)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已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了;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15.下面对文段中心论点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
B.人若能安贫,虽失意不苦。
C.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D.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16.文段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呢?(3分)
17.第一自然段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3分)
18.你赞同作者文中所提出的观点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5.C 16.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17.比喻论证的方法。18.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16一19题。(11分)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6.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17.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3分)
答:
。
18.文中划实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3分)
答:
。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3分)
答:
。
参考答案:
16.B
17.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18.前两句从反面说理,后两句从正面说理。
或(1)反面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2)正面说理是“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19.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