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
宋 柳永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意思是:雨夜酒醉,思念越浓,而佳人既不知,也不解,独自爱着、念着,何其苦也。但是爱,终究无怨无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令世代的痴情男女吁嘘感慨,更象是一种信念,支撑着执著的苦恋。
宋 柳永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意思是:雨夜酒醉,思念越浓,而佳人既不知,也不解,独自爱着、念着,何其苦也。但是爱,终究无怨无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令世代的痴情男女吁嘘感慨,更象是一种信念,支撑着执著的苦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
山长水远知何处
不是出自同一地方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
山长水远知何处
不是出自同一地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是,刚才看错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蝶恋花①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疑难点注释: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点拨: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即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自《蝶恋花-柳永》。
【蝶恋花-柳永】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独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独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独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选自:《青玉案·元夕》
内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辛弃疾
作者介绍:辛 弃 疾 (1140 — 1207), 字 幼 安, 号 稼 轩, 历 城 (今 山 东 济 南) 人。 生 于 金 人 占 领 下 的 原 北 宋 地 区, 21 岁 时 在 家 乡 发 动 起 义, 抗 击 金 军, 后 投 奔 南 宋。 由 于 南 宋 统 治者 偏 安 一 隅, 他 的 抗 金 大 志 难 以 实 现, 他 只 被 安 排 做 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 晚 年 闲 居 在 江 西 长 达 二 十 余 年。 壮 志 难 酬 的 辛 弃 疾 将 满 腹 悲 愤、 一 腔 忠 勇 都 寄 托 在 词 中, 雄 浑 奔 放, 气 势 磅 薄, 继 苏 轼 之 后, 把 豪 放 词 推 向 发 展 高 峰,与苏轼并称”苏辛”。 他 的 一 些 抒 情 寓 意 的 词 作 有 时 也 写 得 委 婉 曲 折, 轻 松 流 利。
翻译:元宵佳节的晚上,仿佛一阵东风吹来,催开了树茂花繁,原来是焰火流光,在夜空中绽放千重繁华,又纷纷被风吹落,象一场不期而来的流星雨。宝贵的名马,华丽的雕车,载着美丽的人儿驶过,香气弥漫了整条街。萧声如歌,明月皎洁,时光悄悄流转,整晚上花灯(鱼灯、龙灯)都在绽放光华,美不胜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们一路上娇笑俏语,带着若有若无的幽香渐渐远去。可是,她们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鉴赏:
第一层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二层意思: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当权者凑热闹。
第三层意思: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的、欧阳修的、辛稼轩的三首词三句话中。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在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追求和理想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宁愿下“炼狱”的功夫。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
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参考资料:http://iask.sina.com.cn/b/2860957.html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蝶恋花①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疑难点注释: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点拨: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即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自《蝶恋花-柳永》。
【蝶恋花-柳永】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独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独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独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选自:《青玉案·元夕》
内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辛弃疾
作者介绍:辛 弃 疾 (1140 — 1207), 字 幼 安, 号 稼 轩, 历 城 (今 山 东 济 南) 人。 生 于 金 人 占 领 下 的 原 北 宋 地 区, 21 岁 时 在 家 乡 发 动 起 义, 抗 击 金 军, 后 投 奔 南 宋。 由 于 南 宋 统 治者 偏 安 一 隅, 他 的 抗 金 大 志 难 以 实 现, 他 只 被 安 排 做 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 晚 年 闲 居 在 江 西 长 达 二 十 余 年。 壮 志 难 酬 的 辛 弃 疾 将 满 腹 悲 愤、 一 腔 忠 勇 都 寄 托 在 词 中, 雄 浑 奔 放, 气 势 磅 薄, 继 苏 轼 之 后, 把 豪 放 词 推 向 发 展 高 峰,与苏轼并称”苏辛”。 他 的 一 些 抒 情 寓 意 的 词 作 有 时 也 写 得 委 婉 曲 折, 轻 松 流 利。
翻译:元宵佳节的晚上,仿佛一阵东风吹来,催开了树茂花繁,原来是焰火流光,在夜空中绽放千重繁华,又纷纷被风吹落,象一场不期而来的流星雨。宝贵的名马,华丽的雕车,载着美丽的人儿驶过,香气弥漫了整条街。萧声如歌,明月皎洁,时光悄悄流转,整晚上花灯(鱼灯、龙灯)都在绽放光华,美不胜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们一路上娇笑俏语,带着若有若无的幽香渐渐远去。可是,她们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鉴赏:
第一层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二层意思: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当权者凑热闹。
第三层意思: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中。他发现,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而那种逻辑正在这晏殊的、欧阳修的、辛稼轩的三首词三句话中。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遥远的天涯路在眼中,无尽的迷惘在心底。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在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这样的地步,即是可以为追求和理想而“牺牲其一生之福祉”,宁愿下“炼狱”的功夫。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说,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是何等的欣慰!
王国维在这里机智地活用了这一十分诗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就在这样的情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当然难找,因此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候,却发现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佳人在冷落的灯火处。这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这种喜悦是一般人不容易体会到的,正如王国维曾经说过的:“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这是连南面称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无法交换的。
参考资料:http://iask.sina.com.cn/b/2860957.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