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不是好领导?
展开全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这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英雄辈出,涌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历史的天空中闪烁的灿烂星光,在三国的舞台上分外闪耀。
东汉末年的天下,遍地英雄起四方,时势造就了英雄,注定了不平凡的历史成就不平凡的英雄。三国是个幸运的时代,不仅英雄遍地,而识英雄敬英雄的伯乐也同时代涌现。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家的主公都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智,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识人用人的大家,都是那个时代的伯乐,三国时期的英雄们是幸福的,正是有三位伯乐的存在,三国的历史才那样群星璀璨。
三国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他是蜀国中期的主要管理者,他发掘和提拔的人才、他的用人理念对蜀国的影响深远,作用并不亚于三国三巨头中的任何一位,他也是三国时期善于识人、用人、育人的好伯乐,他就是诸葛亮。
我看三国中这四位伯乐的识人、用人都是相当高明的,各有特点:
曹操:唯才是举、海纳百川,在笼络、招揽人才方面相当有一套,这在三国是首屈一指的,即便是在中外历史上曹操在这方面都无人能出其右。正因为如此,魏国的人才储备库里人才最多,这也是曹操之所以能成大事最重要的条件。
孙权:善于培养后备人才,在自己的内部发掘人才,像鲁肃、吕蒙、陆逊等,都是在前任离世后提拔起来的,这些人后来证明都是能堪大用的一时之选,毛主席对此有句戏言讲孙权的人才都是共青团员,确实证明孙权眼光独到。
刘备:玄德公能充分发掘人才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将每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如诸葛亮,关张赵黄等,最大限度发挥了每个人的能力。还有对马谡的看法“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说明刘备眼光独到。
如果说,在用人上曹操侧重于招揽人才、孙权在于培养人才,刘备在于能尽其才,那么诸葛亮就是博采众长,三者兼有之。清代学者赵翼就比较过曹操、刘备、孙权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他认为曹操用人讲求方法,以权术相驭;刘备用人则重视性情的契合,有感性的味道;孙策和孙权则讲求意气的相投,至于诸葛亮,则兼而有之。
说到诸葛亮的用人,恐怕在这方面对他老人家的误解最深了。现代某些人捕风捉影,望文生义得出诸葛亮不是好领导,不会用人的论断,细究起来,此乃断章取义之缪谈也。他们之所以有此言,主要在于史书上的几处记载再加上自己的臆断:
2、蜀国后期的人才凋敝是因为作为总揽国政大权的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没找到好的接班人,才使蜀国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
3、刘禅的无能在于诸葛亮不还政与刘禅,让他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才导致刘禅的懦弱,平庸。
4、诸葛亮嫉贤妒能,象李严、魏延等没有得到重用,使本来人才就不富裕的蜀国更为无人可用。
5、诸葛亮错用马谡,使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丧失,错过了一次北伐的大好机会。
其实,这些指责表面上有根有据,实际上是言过其实,甚至是无理的指责,想把一切责任往诸葛先生身上推,看不到当时的现实情况,让我们来看看在用人方面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吧。
诸葛亮首先提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把用人放在治理国家的首位,无时无刻都想着发掘还培养后续人才,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言“亲贤臣,远小人”向后主推荐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和之后的陈震、张裔、蒋琬等,这些人都是当时的贤士,乃当世的一时之选。
蜀汉地处偏远,比之魏、吴,是地少人希,因此诸葛亮更是刻意地爱惜人才,只要某方面才能杰出,就算有其他缺点,只要没犯过大错,都是尽量使他们发挥所长。他经常到地位低微的地方官员中寻求既有贤能又有经验的才干之士。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接班人蒋琬,以及在军事上的接班人姜维,也是他破格加以提拔的。
诸葛亮非常重视教育,为此特别规划了负责教育的主管——劝学从事,益州大儒张爽、尹默、谯周都担任过这个职务。担任劝学从事最久的谯周,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史学家和经学家,对天文、星象有很深的研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均出自他的门下。
诸葛亮绝不会压制部属,绝不会嫉贤妒能。现在网络时代信息泛滥,乱给别人扣帽子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讹传讹,说诸葛亮不是好领导、不善用人。他们拿魏延和李严来诽谤诸葛亮,甚至为打压诸葛亮不惜抬高魏延、李严,为他们叫屈,标榜魏延、李严是蜀国军事家,诸葛亮不重用他们,是其嫉贤妒能的表现。就是看不到李严、廖立、来敏这些人均是因犯大过而遭免职、废为庶民的;对于魏延,诸葛亮不仅没有压制,反而受到重用,倍加爱惜,只因魏延这人个性太强,恃才傲物,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诸葛亮死后没有哪个人能镇的住他,不善于处理同事关系,为同僚所不容,致使自己后来惹来杀身之祸。并不是受诸葛亮压制,死于诸葛亮的私欲。当然,人孰无过,诸葛亮也用错过没实战经验的马谡,但凭此一端就否认诸葛亮的用人,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诸葛亮在蜀国依法治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人才虽然不能纵容于法律之外,但即使是违法也并不是一棒子打死,如李严犯下大罪仍只是贬为庶民,还留有重新启用的余地,怪不得在得知诸葛亮死讯后,李严失声痛哭,言孔明不在,真的是报国无门了。
蜀国后期在所出现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并不是真的没有人才,廖化也并不是像某些人想像的那么不堪,从另一个角度讲,能把廖化这样一个在某些人看来不勘大用的人提上先锋,不也说明诸葛亮善于培养人才吗?蜀国前期,人才济济,有所谓“五虎将”,文有诸葛、法正、庞统等,皆是人杰。蜀国后期的人才不能与前期相比。要看到这样一个实现,一个政权在上升期,他所吸纳的人才的能量是后期不能比的,无任在名气、作用上都与前期不能同日而语,这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样的情况在魏国、吴国都是一样,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责任。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杰即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寥寥无几,寥若晨星,不可能再强求在蜀国后期也出现第二个诸葛亮来。
诸葛亮去世后三十余年,诸葛亮所举荐和培养的人才成为这个国家的支柱,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代俊杰,正是这些人延续了蜀汉。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新政权,刘备新败,蜀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拯救蜀国大厦将倾颓,哪来的蜀国之后的存在?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诸葛亮事必躬亲是必须的,刘禅也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什么都不管,对诸葛亮架空刘禅之说毫无道理,是可耻的诽谤。可见,不论在政治或军事上,诸葛亮的用人,都是相当高明的。
东汉末年的天下,遍地英雄起四方,时势造就了英雄,注定了不平凡的历史成就不平凡的英雄。三国是个幸运的时代,不仅英雄遍地,而识英雄敬英雄的伯乐也同时代涌现。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家的主公都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智,曹操、孙权、刘备都是识人用人的大家,都是那个时代的伯乐,三国时期的英雄们是幸福的,正是有三位伯乐的存在,三国的历史才那样群星璀璨。
三国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他是蜀国中期的主要管理者,他发掘和提拔的人才、他的用人理念对蜀国的影响深远,作用并不亚于三国三巨头中的任何一位,他也是三国时期善于识人、用人、育人的好伯乐,他就是诸葛亮。
我看三国中这四位伯乐的识人、用人都是相当高明的,各有特点:
曹操:唯才是举、海纳百川,在笼络、招揽人才方面相当有一套,这在三国是首屈一指的,即便是在中外历史上曹操在这方面都无人能出其右。正因为如此,魏国的人才储备库里人才最多,这也是曹操之所以能成大事最重要的条件。
孙权:善于培养后备人才,在自己的内部发掘人才,像鲁肃、吕蒙、陆逊等,都是在前任离世后提拔起来的,这些人后来证明都是能堪大用的一时之选,毛主席对此有句戏言讲孙权的人才都是共青团员,确实证明孙权眼光独到。
刘备:玄德公能充分发掘人才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将每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如诸葛亮,关张赵黄等,最大限度发挥了每个人的能力。还有对马谡的看法“言过其实不堪大用”说明刘备眼光独到。
如果说,在用人上曹操侧重于招揽人才、孙权在于培养人才,刘备在于能尽其才,那么诸葛亮就是博采众长,三者兼有之。清代学者赵翼就比较过曹操、刘备、孙权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他认为曹操用人讲求方法,以权术相驭;刘备用人则重视性情的契合,有感性的味道;孙策和孙权则讲求意气的相投,至于诸葛亮,则兼而有之。
说到诸葛亮的用人,恐怕在这方面对他老人家的误解最深了。现代某些人捕风捉影,望文生义得出诸葛亮不是好领导,不会用人的论断,细究起来,此乃断章取义之缪谈也。他们之所以有此言,主要在于史书上的几处记载再加上自己的臆断:
2、蜀国后期的人才凋敝是因为作为总揽国政大权的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没找到好的接班人,才使蜀国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
3、刘禅的无能在于诸葛亮不还政与刘禅,让他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才导致刘禅的懦弱,平庸。
4、诸葛亮嫉贤妒能,象李严、魏延等没有得到重用,使本来人才就不富裕的蜀国更为无人可用。
5、诸葛亮错用马谡,使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丧失,错过了一次北伐的大好机会。
其实,这些指责表面上有根有据,实际上是言过其实,甚至是无理的指责,想把一切责任往诸葛先生身上推,看不到当时的现实情况,让我们来看看在用人方面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吧。
诸葛亮首先提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把用人放在治理国家的首位,无时无刻都想着发掘还培养后续人才,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言“亲贤臣,远小人”向后主推荐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和之后的陈震、张裔、蒋琬等,这些人都是当时的贤士,乃当世的一时之选。
蜀汉地处偏远,比之魏、吴,是地少人希,因此诸葛亮更是刻意地爱惜人才,只要某方面才能杰出,就算有其他缺点,只要没犯过大错,都是尽量使他们发挥所长。他经常到地位低微的地方官员中寻求既有贤能又有经验的才干之士。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接班人蒋琬,以及在军事上的接班人姜维,也是他破格加以提拔的。
诸葛亮非常重视教育,为此特别规划了负责教育的主管——劝学从事,益州大儒张爽、尹默、谯周都担任过这个职务。担任劝学从事最久的谯周,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史学家和经学家,对天文、星象有很深的研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均出自他的门下。
诸葛亮绝不会压制部属,绝不会嫉贤妒能。现在网络时代信息泛滥,乱给别人扣帽子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讹传讹,说诸葛亮不是好领导、不善用人。他们拿魏延和李严来诽谤诸葛亮,甚至为打压诸葛亮不惜抬高魏延、李严,为他们叫屈,标榜魏延、李严是蜀国军事家,诸葛亮不重用他们,是其嫉贤妒能的表现。就是看不到李严、廖立、来敏这些人均是因犯大过而遭免职、废为庶民的;对于魏延,诸葛亮不仅没有压制,反而受到重用,倍加爱惜,只因魏延这人个性太强,恃才傲物,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诸葛亮死后没有哪个人能镇的住他,不善于处理同事关系,为同僚所不容,致使自己后来惹来杀身之祸。并不是受诸葛亮压制,死于诸葛亮的私欲。当然,人孰无过,诸葛亮也用错过没实战经验的马谡,但凭此一端就否认诸葛亮的用人,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诸葛亮在蜀国依法治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人才虽然不能纵容于法律之外,但即使是违法也并不是一棒子打死,如李严犯下大罪仍只是贬为庶民,还留有重新启用的余地,怪不得在得知诸葛亮死讯后,李严失声痛哭,言孔明不在,真的是报国无门了。
蜀国后期在所出现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并不是真的没有人才,廖化也并不是像某些人想像的那么不堪,从另一个角度讲,能把廖化这样一个在某些人看来不勘大用的人提上先锋,不也说明诸葛亮善于培养人才吗?蜀国前期,人才济济,有所谓“五虎将”,文有诸葛、法正、庞统等,皆是人杰。蜀国后期的人才不能与前期相比。要看到这样一个实现,一个政权在上升期,他所吸纳的人才的能量是后期不能比的,无任在名气、作用上都与前期不能同日而语,这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样的情况在魏国、吴国都是一样,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责任。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杰即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寥寥无几,寥若晨星,不可能再强求在蜀国后期也出现第二个诸葛亮来。
诸葛亮去世后三十余年,诸葛亮所举荐和培养的人才成为这个国家的支柱,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代俊杰,正是这些人延续了蜀汉。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新政权,刘备新败,蜀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拯救蜀国大厦将倾颓,哪来的蜀国之后的存在?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诸葛亮事必躬亲是必须的,刘禅也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什么都不管,对诸葛亮架空刘禅之说毫无道理,是可耻的诽谤。可见,不论在政治或军事上,诸葛亮的用人,都是相当高明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