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阿斗真的很笨吗?

 我来答
星辰快乐喵
2018-10-18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7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48.2万
展开全部

能做皇帝的人,都不会很笨。

刘禅在位前期,庸碌无能,无所作为,但是也没有什么大错,靠着刘备留下来的老底和一些贤臣辅佐,蜀国仍然能正常运转。自诸葛亮死后,刘禅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种麦以避祸。后来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

扩展资料: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参考资料:刘禅-百度百科  乐不思蜀-百度百科

手机用户24818
2014-05-01 · TA获得超过38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5万
展开全部
完全不是。命运似乎并不垂青这位少年天子,14岁的年纪,在古代已经有皇帝开始亲政了。但是他肯定不能。因为他的面前有一位无法逾越的高山---相父诸葛亮。其实刘禅对于诸葛亮的国策并不赞同,从小受良好的封建礼教的他,性格温和,崇尚老子的无为。在战乱中出生的他,却无比的讨厌这乱世。但是他又自认无力一统天下,虽然尚在弱冠,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他对自己的能力,和蜀国的国力看的非常透彻。以蜀国两州之地,根本无力东进北上,染指中原。所以他毕生的目标就是借蜀道之险,东拒孙权,北扼曹操,维护两川人民的太平安宁的日子。可惜诸葛亮的存在,让他无法实行他理想中的政治纲领。诸葛亮是一个不世之相,却不是一个军事天才。所以当这样一个书生要肩负起带领最弱小的蜀国灭了东吴,北伐曹魏之时,就显得那么的何以堪。但是诸葛亮深感刘备之恩,明知不可为,依然频频北伐,消耗了蜀国巨大的国力人力,最终落得个国衰人亡。(其实就诸葛亮北伐,我认为以诸葛之才,不可能看不出来蜀国根本无力灭了魏国,更多的诸葛亮其实是在以攻为守。因为有句话是这样的,世界上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纵观诸葛亮七出祁山,每次都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更多的我们应该看到,很有可能就是诸葛亮就准备这么多粮草,打完了就有条不紊的回家。以这样的频频进兵来遏制魏国,以求其无暇攻蜀,同时将战场放在国土外,以期对蜀国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要知道这是很重要的,美国在二战本土除了珍珠港没有成为战场,这对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作用不言而喻。)虽然刘禅一直对这样的国策不赞成,但是既然相父力主而为,他能做的就是鼎力支持。由此我们能看出,刘禅是一个很积极的人。并不因为不赞同诸葛亮的国策而对其所作所为进行消极抵抗。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既然无力阻止诸葛亮北伐,与其让蜀国在北伐时,因为后勤做不好而损失更大,不如努力做好后勤,让蜀国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就这样年复一年,一次又一次,诸葛亮穷其一生一直在努力维护蜀国的地位,使魏国没有入侵蜀国本土。而刘禅,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了12年的太平君主。 当诸葛亮因为鞠躬尽瘁,忠于死而后已的时候,刘禅的心底深处,未必就是不高兴的。虽然他表面上还要把一些面子账做到,又哭又抬灵柩的。但收起眼泪后,他的表情变的坚毅起来。诸葛亮去世了,蜀国的精神支柱也没有了,但蜀国可不能毁在我的手里。虽然诸葛亮的死对蜀国的打击巨大,但刘禅决定以自己的力量,担起蜀国的重任。毕竟此时,他已经27岁了,接近而立的他,显得更加成熟,隐约有了一国之君的风范。他开始身体力行的施行他自己理想中的治国方针。如果您对刘禅的印象还停留在电视剧中那个近乎弱智儿童,流着哈喇子的样子,那就大错特错了。由于演义的歪曲化,使得刘禅的真实面目离我们越来越远。试想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弱智,怎么能前后坐了41年的皇帝,而成为三国中再为最长的一位君主呢?我们不妨看看诸葛亮死后,当蜀国的全部依托突然不在了,这个大家口中所谓扶不起的阿斗,又是如果让蜀国度过这一内有外困的局面的。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利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而以费祎为尚书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简单说,就是封费祎为军委主席,主管军事,蒋琬为国务院总理,主管政务。通过这样的安排让两人互相牵制,以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在蒋琬死后,刘禅更是亲子掌管一些政务,直接统治蜀汉达19年之久。如果刘禅真的是大家说的昏庸无能,他又如何能驾驭的了大将费祎,大才蒋琬呢?而任用蒋琬为大将军更是直接的昭示了自己的治国之方略。因为谁都知道蒋琬是一个文臣,是书生,用这样的一个统帅三军,摆明了就是拒绝继续诸葛亮的北伐政策,以达到让人民休养生息的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更愿意生活在刘禅的统治之下,而不是诸葛亮。 只可惜,有一个人打破了刘禅苦苦经营和维护的蜀国局面,他就是诸葛亮的入室弟子也是关门弟子,姜维。在诸葛亮刚去世的日子里,刘禅开始亲自执政,但刘禅也清楚的明白,对于这个诸葛亮的嫡系传人,自己并没有驾驭他的能力。此人虽不至于反我,但光他头上那顶继承丞相遗志的大帽子,就够压的死刘禅了。所幸在开始的年月里,姜维资历尚浅,年岁也小,刘禅还能利用蒋琬费祎对他进行压制。每次姜维要求举兵时,费祎就只给他万把人的兵,你带出去玩吧,怎么打怎么闹都随你。费祎也深知姜维之才,他绝对不可能把这万把人带出去,最后一个人回来。但同样,别说他姜维,就是韩信在世,也不可能利用这万把人捅出什么大篓子。而且,费祎每次还在粮草和后勤补给上使绊子。谁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于是每次姜维就带着那万把人和不多的粮草出去溜达一下,过过打仗的瘾,然后估计是咬牙切齿的回来。心想你们这两个死老头子,等我哪天掌了权,非举全国之兵打个痛快。即便如此,姜维还是很爱惜这万把人的军队。因为蜀国倾全国之兵不过十万,一个国家十分之一的军队,你以为是闹着玩的?可是当蒋琬费祎先后死去,姜维的资历也够了,野心也压抑的够久了。一个在他心目中温和仁德的刘禅,根本就压制不了他。于是,就出现了比诸葛亮北伐更劳民伤财的九伐中原。 本来诸葛亮还是很清楚蜀国的家底的,每次带些人,带些粮草出去,无非就是give魏国some colour to see see。以攻为守,也没真和魏国打多少硬仗,就想告诉司马懿,你小子给我老实点,别打爷的地盘的主意,爷不好欺负,这不,我还有能力还攻打你的国家。司马懿也还真挺乖,楞被诸葛亮给唬住了。诸葛亮每次出祁山,也就是出去类似于军事演习一样,逮个机会消灭点魏国的有生力量就收拾收拾回家。就算诸葛亮想大干出一场什么,以他谨慎的性格,也不会去实行。就算举全国之兵,十万之众,能耗掉魏国二十万人。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要知道,蜀国全国人口还不到一百万。这十万人打没了,就连看家护院的军队都没有了,魏国不一样,二十万没了是吧?我再征二十万。所以,诸葛亮穷其一生,其实都在努力用财力的消耗,来维护蜀国的地位。但是姜维这小子不一样,他本来也是魏将,后感遇诸葛欣赏之恩,还传其衣钵,大有继承先师的遗志的意思。所以当蒋琬费祎一死,他就开始大干特干了起来。他的北伐和诸葛亮的从本质上有区别,他的北伐是把家底子都带出去,和魏国PK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种自杀式进攻在这个时候,就已经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而我们的刘禅,因为性格中固有的温和成分,对这样的情况有点无可奈何。因为姜维出兵是名正言顺。他们的国号是汉,是要光复大汉王朝,是要东灭吴国,北伐魏国。由此可见,大帽子害死人啊。但是刘禅清楚的知道,诸葛亮在时,蜀国无力统一中国,诸葛亮死后,蜀国的情况甚至更加糟糕,一个姜维,不可能成事。但此时的姜维已经开始脱离了他的控制,因为他的手里有军队。刘禅一直治国有方,但他最大的失误就是从来没有对军队真正的控制过。先是诸葛亮,后是费祎,蒋琬,再是姜维。谁都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没有了军队做保证,刘禅的话分量就降低了很多,尤其是对姜维这样智勇双全的人来说。但刘禅也清楚的明白,姜维这个人,虽然喜欢打仗,野心勃勃,但倒不用担心他会谋反。他继承了诸葛亮才学的时候,诸葛亮也把“死了都要忠”这个观点传输给了他。不过姜维的目的明显和他的国策相悖。他只希望保境安民,而不想劳民伤财。事实上,在他的努力下,他做的还不错。虽然时常对外用兵,但至少这么多年战火没有烧到蜀国,两川也没有生灵涂炭。所以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蜀国的方针就是用大量的人民币和少数军队的死亡,来换取全国本土的免受战火。 于是当最后姜维大军在外,远离成都的时候,当邓艾钟会奇袭成都,兵临城下的时刻,刘禅没有选择拼死一搏。他知道,那样无非是城破之后,血流成河。他不完全是为了自己能够苟延残喘下去,在他的统治哲学中,人民的免遭生灵涂炭,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做不做皇帝,虽然很重要,但如果真的做不成皇帝可以换来国家免受战乱,事实在那,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我不知道当他不顾远方的姜维气的跳脚,而率众投降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但我肯定他内心一定是悲凉的,昭烈皇帝刘备给他的基业,他守了41年,终究还是丢了。他不知道是自己统治不当,还是用人失准。但他清楚的明白,这一天,迟到会来。蜀国,终究不是魏国的对手。再继续负隅顽抗下去,除了成都城变成一片血海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蜀国,气数已尽。我也该从皇位上下来了。有人会为忠心的姜维着急,摊上这么个君主,你就不能在成都多守几天等我来救你?刘禅只是明白,即使解得了成都之围,也解不了蜀国之困。如果能这样平和的归顺,倒不失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就是刘禅的逻辑。与那些站着生死的汉子相比,他显得很卑微。但我觉得这种自我的卑微中,却凸显出了一种不平凡的心灵的伟大。在这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一幕,是那样的相似。当刘备在成都城外接受刘璋率众投降的时候,刘璋,刘禅,这两人的心境是何其的相似。命运似乎给刘备开了一个玩笑,当他因为刘璋不忍城中百姓受难,而和平归顺他时,他肯定想不到,多少年后,他的儿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归顺魏国。 到了魏国之后,刘禅将上演他政治人生中的最后一幕。那个谁都知道的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刘禅彻底落下了一个千古骂名。你投降就投降了,还这么没志气,这么窝囊,这么丢人!我只想反问了,如果是你,又能如何?是站起来高喊口号,打倒大魏帝国主义,大蜀国万岁?还是鱼死网破,用他那略显肥硕的身体刺杀魏国君主,来个鱼死网破?恐怕没等靠近,就能蜂窝煤了吧。刘禅清楚的知道,如果不装的傻点,弱智点,那么等待他的命运只有一个,被杀。赤壁之战之前,东吴分为两派阵营,主战和主降。最后周瑜一语言道破天机:“谁都能降,就是孙权不能。其他人投降了,还可以弄个官做做,一国之君投降了,你让敌人怎么处置你是好?不杀就是一个后患。正因为这个原因,刘禅知道,如果不表现出几乎白痴的品德,他只有死路一条。既然死了没有任何意义,那就不要死。这就是刘禅终身的哲学,不然他也不会在成都城下投降,既然死了百姓没有任何意义,那就投降! 刘禅的一生,都没有野心。这可能与他看透了蜀国的实力和三国实力之间的对比,又或许是因为无为的思想对他影响太深。其实他想做个好皇帝,而且他也一直在努力的去做。作为三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即使他实际统治时间没有达到41年,但那也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的行为。他毕生都在去致力施行保境安民的国策。只可惜一个诸葛亮,一个姜维,打着光复大汉的旗号,穷兵黩武,最终将蜀国拖进了深渊。但这不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只不过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而已。因为以当时两川之地而建国的蜀,实在是太弱了。富庶不比东吴,强大,地广人多不比北魏。它被灭亡,是迟早的事。能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苦心经营蜀国多少年,最后灭国时仍不给蜀国带来血兵之灾,我不会说他多么伟大,但至少也只能说是尽力了。刘禅不傻,刘禅也不呆。他只是一个生在帝王之家,性格温和,没有见过太多的血光杀戮。他一方面很现实,不以蜀国抗衡魏国,另一方面也很理想很无奈。甚至他一直都在等待蜀国灭亡的这一天。他能做的,就是让人民的日子在他有限的统治时期下更好过一点,同时极力的推迟这一天的到来。或许他的投降,早在多少年前,就想好了吧。对于蜀国,他尽力了。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开过之君,但对于守成,他已经做的足够好。作为后人,不该对这样一个人,再去过多的指责什么了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天堂狗1772
2014-05-01 · TA获得超过30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2万
展开全部
历史上的事情就说不好了,谁都没亲眼见过。但三国演义里说到刘备大骂:这个畜生,险些害我失去一员大将。说完将阿斗往地上丢,赵云一步将阿斗抢了过来。 且不说刘备是真的想丢还是做做样子收买人心,阿斗是绝对没有掉在地上摔坏脑子的。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在市井街头的平头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我们国语的形容词中,又多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预言,这个形容词将流传千年。 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 《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刘备遗诏)意思是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表示鼓励。诸葛亮不会阿谀奉承,刘备不会不识人,陈寿也不会弄虚作假,所以,刘禅绝不是像传统观念中那么无能。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董事长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有容人之量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可是,诸葛亮仍紧握大权。诸葛亮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所以才总揽全局。这让人不禁要问,刘禅现在是没有经验,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哪儿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 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元为侍中,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对这些,刘禅一让在让,不想引起国内的政治混乱。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 刘禅不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说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诸葛亮的差,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逝世后,诸葛亮利益集团没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杀。刘禅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证明其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赐棺椁葬之”的。 刘禅生活腐化时,学者谯周和老臣董允上书劝柬,刘禅最多也就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后主刘禅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里,对大臣动刀较少的一个了,这点非常难得。 头脑清楚、知人善用 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又不好直接反对,只能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入蜀,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所以刘禅才这么说。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刘禅对夏侯霸的这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足见刘禅绝非平庸之辈。 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绝对不是昏庸低能之辈。 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 “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话说曹魏兵围成都,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忙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慽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活脱脱是一个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说完这个话以后,刘禅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果然,不久司马昭再次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你某个大臣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 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幅没皮没脸的嘴脸,而且无耻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可细细一想,刘禅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主导文化氛围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甚至连他的名字刘禅(Shàn),我们也经常错误地读成Chán,可见世人对他的误解之深了。 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在魏蜀吴三个企业集团中,刘禅领导的蜀汉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处于弱势,然而41年来,刘禅能知人善任,公司稳固发展,重现实轻面子,使百姓免受战争涂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这点? 综上所述,蜀汉皇帝刘禅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任,而且,乐不思蜀并不等于没皮没脸,所以,刘禅不是昏君。 “阿斗”的意思编辑本段 刘禅,小名阿斗。 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 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 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1b50fda
2022-05-02 · 超过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7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8万
展开全部
在刘备和诸葛亮的衬托之下,确实很笨。遥想刘备当年,在那么落魄的情况下,不仅收服了纵横天下十余年未尝遇见对手的关羽张飞,让他们忠心耿耿。
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都五十岁了,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还满腔抱负,不畏生死,被曹操杀得丢盔弃甲又一次次绝地重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多有志气啊。逃到这里跑到那里,一直都有人愿意收留他。跟个打不死的小强似的,又会笼络人,又会用人,白手起家,人才济济。
让诸葛亮“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反观阿斗,坐拥西蜀汉中39年,却只知道享乐,亲小人远贤臣令宦官把持朝政,敌人打过来了就投降,乐不思蜀。害得蜀地被屠,关羽家更是满门灭族。“乐不思蜀”致使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化为泡影,致使蜀汉政权覆灭,好好的一手牌打得稀烂,居然还成了明哲保身的典范?不该背负千载骂名?
蜀地闭塞,别人打不进来,但是自己也出不去,说得好听是固若金汤,说的不好听的就是瓮中捉鳖。居然还有人不断的质疑继承刘备遗志的诸葛亮五次北伐,说他掏空了蜀国国力致使蜀国灭亡?蜀国亡在诸葛亮死后29年,亡在了董永已经过世,亡在阿斗亲近宦官逼走了姜维。《出师表》多年前早就劝谏过了阿斗“亲小人远贤臣令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武庙文庙都在其中,翻越千山万水,远道而来,粮草不接,以疲惫之师攻打占有明显人数、经济、地利优势的魏军,致使“大将军畏蜀如虎,为天下人笑尔”、“千里请战”,还在强盛的魏国的大门口屯田,这不是魏国的奇耻大辱吗?他帮助刘备制定了《隆中对》的策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上承先帝遗志,下受百姓爱戴,事必躬亲,最后星落五丈原,居然还被你们这群喷子质疑穷兵黩武?耽误了阿斗治国???
要是刘备还在世他不仅不会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拖后腿,还会自己带队积极北伐,“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哪怕只剩一座城也绝不会投降。
阿斗不会识人用人,缺乏智慧和眼界,没有匡扶汉室的志气,也没有忧国忧民的胸怀。有诸葛亮这样的贤臣辅佐都成不了大事,不听劝谏,诸葛亮善治国早已公论,他还篡改诸葛亮的治国策略,依葫芦画瓢都不会。贪图享乐、亲近宦官致使蜀汉国力衰弱。蜀地易守难攻,魏军远道而来,他不仅无法知人善任,还没有为了保住祖宗基业拼死一搏的勇气,最后败光了刘备打下来的江山,任人鱼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冶恱
2014-04-30 · TA获得超过29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7万
展开全部
人们一直说,扶不起来的阿斗,其实并非如此,阿斗是有才干的,这点从诸葛亮死后阿斗对其职能的分而治之的分配可以看出。
记得采纳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