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是。命运似乎并不垂青这位少年天子,14岁的年纪,在古代已经有皇帝开始亲政了。但是他肯定不能。因为他的面前有一位无法逾越的高山---相父诸葛亮。其实刘禅对于诸葛亮的国策并不赞同,从小受良好的封建礼教的他,性格温和,崇尚老子的无为。在战乱中出生的他,却无比的讨厌这乱世。但是他又自认无力一统天下,虽然尚在弱冠,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他对自己的能力,和蜀国的国力看的非常透彻。以蜀国两州之地,根本无力东进北上,染指中原。所以他毕生的目标就是借蜀道之险,东拒孙权,北扼曹操,维护两川人民的太平安宁的日子。可惜诸葛亮的存在,让他无法实行他理想中的政治纲领。诸葛亮是一个不世之相,却不是一个军事天才。所以当这样一个书生要肩负起带领最弱小的蜀国灭了东吴,北伐曹魏之时,就显得那么的何以堪。但是诸葛亮深感刘备之恩,明知不可为,依然频频北伐,消耗了蜀国巨大的国力人力,最终落得个国衰人亡。(其实就诸葛亮北伐,我认为以诸葛之才,不可能看不出来蜀国根本无力灭了魏国,更多的诸葛亮其实是在以攻为守。因为有句话是这样的,世界上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纵观诸葛亮七出祁山,每次都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更多的我们应该看到,很有可能就是诸葛亮就准备这么多粮草,打完了就有条不紊的回家。以这样的频频进兵来遏制魏国,以求其无暇攻蜀,同时将战场放在国土外,以期对蜀国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要知道这是很重要的,美国在二战本土除了珍珠港没有成为战场,这对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作用不言而喻。)虽然刘禅一直对这样的国策不赞成,但是既然相父力主而为,他能做的就是鼎力支持。由此我们能看出,刘禅是一个很积极的人。并不因为不赞同诸葛亮的国策而对其所作所为进行消极抵抗。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既然无力阻止诸葛亮北伐,与其让蜀国在北伐时,因为后勤做不好而损失更大,不如努力做好后勤,让蜀国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就这样年复一年,一次又一次,诸葛亮穷其一生一直在努力维护蜀国的地位,使魏国没有入侵蜀国本土。而刘禅,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了12年的太平君主。 当诸葛亮因为鞠躬尽瘁,忠于死而后已的时候,刘禅的心底深处,未必就是不高兴的。虽然他表面上还要把一些面子账做到,又哭又抬灵柩的。但收起眼泪后,他的表情变的坚毅起来。诸葛亮去世了,蜀国的精神支柱也没有了,但蜀国可不能毁在我的手里。虽然诸葛亮的死对蜀国的打击巨大,但刘禅决定以自己的力量,担起蜀国的重任。毕竟此时,他已经27岁了,接近而立的他,显得更加成熟,隐约有了一国之君的风范。他开始身体力行的施行他自己理想中的治国方针。如果您对刘禅的印象还停留在电视剧中那个近乎弱智儿童,流着哈喇子的样子,那就大错特错了。由于演义的歪曲化,使得刘禅的真实面目离我们越来越远。试想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弱智,怎么能前后坐了41年的皇帝,而成为三国中再为最长的一位君主呢?我们不妨看看诸葛亮死后,当蜀国的全部依托突然不在了,这个大家口中所谓扶不起的阿斗,又是如果让蜀国度过这一内有外困的局面的。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利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而以费祎为尚书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简单说,就是封费祎为军委主席,主管军事,蒋琬为国务院总理,主管政务。通过这样的安排让两人互相牵制,以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在蒋琬死后,刘禅更是亲子掌管一些政务,直接统治蜀汉达19年之久。如果刘禅真的是大家说的昏庸无能,他又如何能驾驭的了大将费祎,大才蒋琬呢?而任用蒋琬为大将军更是直接的昭示了自己的治国之方略。因为谁都知道蒋琬是一个文臣,是书生,用这样的一个统帅三军,摆明了就是拒绝继续诸葛亮的北伐政策,以达到让人民休养生息的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更愿意生活在刘禅的统治之下,而不是诸葛亮。 只可惜,有一个人打破了刘禅苦苦经营和维护的蜀国局面,他就是诸葛亮的入室弟子也是关门弟子,姜维。在诸葛亮刚去世的日子里,刘禅开始亲自执政,但刘禅也清楚的明白,对于这个诸葛亮的嫡系传人,自己并没有驾驭他的能力。此人虽不至于反我,但光他头上那顶继承丞相遗志的大帽子,就够压的死刘禅了。所幸在开始的年月里,姜维资历尚浅,年岁也小,刘禅还能利用蒋琬费祎对他进行压制。每次姜维要求举兵时,费祎就只给他万把人的兵,你带出去玩吧,怎么打怎么闹都随你。费祎也深知姜维之才,他绝对不可能把这万把人带出去,最后一个人回来。但同样,别说他姜维,就是韩信在世,也不可能利用这万把人捅出什么大篓子。而且,费祎每次还在粮草和后勤补给上使绊子。谁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于是每次姜维就带着那万把人和不多的粮草出去溜达一下,过过打仗的瘾,然后估计是咬牙切齿的回来。心想你们这两个死老头子,等我哪天掌了权,非举全国之兵打个痛快。即便如此,姜维还是很爱惜这万把人的军队。因为蜀国倾全国之兵不过十万,一个国家十分之一的军队,你以为是闹着玩的?可是当蒋琬费祎先后死去,姜维的资历也够了,野心也压抑的够久了。一个在他心目中温和仁德的刘禅,根本就压制不了他。于是,就出现了比诸葛亮北伐更劳民伤财的九伐中原。 本来诸葛亮还是很清楚蜀国的家底的,每次带些人,带些粮草出去,无非就是give魏国some colour to see see。以攻为守,也没真和魏国打多少硬仗,就想告诉司马懿,你小子给我老实点,别打爷的地盘的主意,爷不好欺负,这不,我还有能力还攻打你的国家。司马懿也还真挺乖,楞被诸葛亮给唬住了。诸葛亮每次出祁山,也就是出去类似于军事演习一样,逮个机会消灭点魏国的有生力量就收拾收拾回家。就算诸葛亮想大干出一场什么,以他谨慎的性格,也不会去实行。就算举全国之兵,十万之众,能耗掉魏国二十万人。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要知道,蜀国全国人口还不到一百万。这十万人打没了,就连看家护院的军队都没有了,魏国不一样,二十万没了是吧?我再征二十万。所以,诸葛亮穷其一生,其实都在努力用财力的消耗,来维护蜀国的地位。但是姜维这小子不一样,他本来也是魏将,后感遇诸葛欣赏之恩,还传其衣钵,大有继承先师的遗志的意思。所以当蒋琬费祎一死,他就开始大干特干了起来。他的北伐和诸葛亮的从本质上有区别,他的北伐是把家底子都带出去,和魏国PK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种自杀式进攻在这个时候,就已经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而我们的刘禅,因为性格中固有的温和成分,对这样的情况有点无可奈何。因为姜维出兵是名正言顺。他们的国号是汉,是要光复大汉王朝,是要东灭吴国,北伐魏国。由此可见,大帽子害死人啊。但是刘禅清楚的知道,诸葛亮在时,蜀国无力统一中国,诸葛亮死后,蜀国的情况甚至更加糟糕,一个姜维,不可能成事。但此时的姜维已经开始脱离了他的控制,因为他的手里有军队。刘禅一直治国有方,但他最大的失误就是从来没有对军队真正的控制过。先是诸葛亮,后是费祎,蒋琬,再是姜维。谁都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没有了军队做保证,刘禅的话分量就降低了很多,尤其是对姜维这样智勇双全的人来说。但刘禅也清楚的明白,姜维这个人,虽然喜欢打仗,野心勃勃,但倒不用担心他会谋反。他继承了诸葛亮才学的时候,诸葛亮也把“死了都要忠”这个观点传输给了他。不过姜维的目的明显和他的国策相悖。他只希望保境安民,而不想劳民伤财。事实上,在他的努力下,他做的还不错。虽然时常对外用兵,但至少这么多年战火没有烧到蜀国,两川也没有生灵涂炭。所以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蜀国的方针就是用大量的人民币和少数军队的死亡,来换取全国本土的免受战火。 于是当最后姜维大军在外,远离成都的时候,当邓艾钟会奇袭成都,兵临城下的时刻,刘禅没有选择拼死一搏。他知道,那样无非是城破之后,血流成河。他不完全是为了自己能够苟延残喘下去,在他的统治哲学中,人民的免遭生灵涂炭,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做不做皇帝,虽然很重要,但如果真的做不成皇帝可以换来国家免受战乱,事实在那,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我不知道当他不顾远方的姜维气的跳脚,而率众投降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但我肯定他内心一定是悲凉的,昭烈皇帝刘备给他的基业,他守了41年,终究还是丢了。他不知道是自己统治不当,还是用人失准。但他清楚的明白,这一天,迟到会来。蜀国,终究不是魏国的对手。再继续负隅顽抗下去,除了成都城变成一片血海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蜀国,气数已尽。我也该从皇位上下来了。有人会为忠心的姜维着急,摊上这么个君主,你就不能在成都多守几天等我来救你?刘禅只是明白,即使解得了成都之围,也解不了蜀国之困。如果能这样平和的归顺,倒不失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就是刘禅的逻辑。与那些站着生死的汉子相比,他显得很卑微。但我觉得这种自我的卑微中,却凸显出了一种不平凡的心灵的伟大。在这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一幕,是那样的相似。当刘备在成都城外接受刘璋率众投降的时候,刘璋,刘禅,这两人的心境是何其的相似。命运似乎给刘备开了一个玩笑,当他因为刘璋不忍城中百姓受难,而和平归顺他时,他肯定想不到,多少年后,他的儿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归顺魏国。 到了魏国之后,刘禅将上演他政治人生中的最后一幕。那个谁都知道的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刘禅彻底落下了一个千古骂名。你投降就投降了,还这么没志气,这么窝囊,这么丢人!我只想反问了,如果是你,又能如何?是站起来高喊口号,打倒大魏帝国主义,大蜀国万岁?还是鱼死网破,用他那略显肥硕的身体刺杀魏国君主,来个鱼死网破?恐怕没等靠近,就能蜂窝煤了吧。刘禅清楚的知道,如果不装的傻点,弱智点,那么等待他的命运只有一个,被杀。赤壁之战之前,东吴分为两派阵营,主战和主降。最后周瑜一语言道破天机:“谁都能降,就是孙权不能。其他人投降了,还可以弄个官做做,一国之君投降了,你让敌人怎么处置你是好?不杀就是一个后患。正因为这个原因,刘禅知道,如果不表现出几乎白痴的品德,他只有死路一条。既然死了没有任何意义,那就不要死。这就是刘禅终身的哲学,不然他也不会在成都城下投降,既然死了百姓没有任何意义,那就投降! 刘禅的一生,都没有野心。这可能与他看透了蜀国的实力和三国实力之间的对比,又或许是因为无为的思想对他影响太深。其实他想做个好皇帝,而且他也一直在努力的去做。作为三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即使他实际统治时间没有达到41年,但那也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的行为。他毕生都在去致力施行保境安民的国策。只可惜一个诸葛亮,一个姜维,打着光复大汉的旗号,穷兵黩武,最终将蜀国拖进了深渊。但这不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只不过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而已。因为以当时两川之地而建国的蜀,实在是太弱了。富庶不比东吴,强大,地广人多不比北魏。它被灭亡,是迟早的事。能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苦心经营蜀国多少年,最后灭国时仍不给蜀国带来血兵之灾,我不会说他多么伟大,但至少也只能说是尽力了。刘禅不傻,刘禅也不呆。他只是一个生在帝王之家,性格温和,没有见过太多的血光杀戮。他一方面很现实,不以蜀国抗衡魏国,另一方面也很理想很无奈。甚至他一直都在等待蜀国灭亡的这一天。他能做的,就是让人民的日子在他有限的统治时期下更好过一点,同时极力的推迟这一天的到来。或许他的投降,早在多少年前,就想好了吧。对于蜀国,他尽力了。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开过之君,但对于守成,他已经做的足够好。作为后人,不该对这样一个人,再去过多的指责什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