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简介越少越好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著名作品有交响乐《英雄》(第三交响曲)、 《命运》(第五交响曲)、《田园》(第六交响曲)、《合唱》(第九交响曲,其中著名乐段《欢乐颂》在第四乐章),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弦乐四重奏《大赋格》等。
贝多芬全名是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他是德国作曲家、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祖父自从二十岁来到波恩就做了那里的乐长。父亲是一名擅长高音的歌手。母亲出身低微,是一个厨子和女佣生的女儿。
他在4岁开始学习音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他在7岁登台演出
他在11岁就开始作曲12岁就于戏院乐队担当成员,并写了著名的《葬歌》
他在12岁任宫廷首席大提琴手
他在13岁成为大风琴手
他在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开始接触资产阶级启蒙教育
但在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
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
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钢琴作品,开始创作生涯
老年双耳已经失聪,但并未辍笔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梅赫伦。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九部,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鸣奏曲》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其中以贝多芬为蓝本的为《约翰·克里斯朵夫》。[2]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民主、平等、博爱的理想。
贝多芬(15张)
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鸣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老年耳朵失聪。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了。[3]
贝多芬一生坎坷。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1770-1789年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
1778年,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成功。
1782年,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担任了风琴师尼福的助手。
1782——1783年,发表《变奏进行曲》、三首钢琴奏鸣曲、赋格曲等。
1783年,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贝多芬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
1787——1789年,创作《F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等。
1790-1809年
1790年,贝多芬创作《骑士芭蕾》。
1792年秋,第二次来到维也纳。
1793年,开始策划作曲《欢乐颂》
1792——1795年,创作作品第1,2 ,3,87,103,19,46,129号等。
1795年,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奏自己作品。三首钢琴三重奏出版。
1796年,发现自己听力下降。
1796——1797年,创作《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两首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1798——1799年,创作作品第9,10,11,12,13,14,20和21号。
1800——1801年,创作作品第17,18,22,23,24,26,27,28,29,37,43,85,51(2),49号。
1802年,创作作品第30,31,33,34,35,40,50和36号。
1803年,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贝多芬绝望的时刻。
1803——1804年,创作《第三交响曲》,进入创作的成熟期。
1804年,贝多芬改原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为《英雄交响曲》。[4]
1804——1805年,创作作品第32,53 ,54,57,56和72号。
1806年,创作《第四钢琴协奏曲》、三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田园交响曲》。5月和泰雷兹订婚,创作《第四交响曲》。12月23日,贝多芬首次演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07——1808年,创作《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及作品第62,69,70,80和86号。
1810——1811年,创作《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
1810-1819年
1811——1812年,创作著名钢琴曲。
1813年12月8日,写完《威灵顿的胜利》。
1813——1814年,创作作品第89,90,94,115,118,116,91,136号。
1815——1816年,创作作品第98,101,102,112,108号。
1815年,贝多芬的弟弟卡尔死于肺病。
1817年,创作作品《五重奏赋格》(第137号)。
1819年,听觉完全丧失,依然坚持音乐创作。
1819年,开始写《庄严弥撒》。
1820-1827年
1821年,创作第110号钢琴奏鸣曲。
1820——1822年,创作作品第109,111,119,121(a),124,120号。
1823年,《庄严弥撒》完成。
1824年,《第九交响曲》完成。创作《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27号)。
1825年,创作最后几首弦乐四重奏。4月在德国的法兰克福首演《第九交响曲》5月8日正式演出。
1826年,计划写作《第十交响曲》,重病。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疑因铅中毒导致肝硬化辞世。
主要作品
伟大的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几十首:交响曲9部;《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爱格蒙特》等序曲;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田园、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小提琴奏鸣曲10首(包括《春天》《克莱采》);钢琴三重奏12首;以及七重奏等各类室内乐共70余部;歌剧1部《弗黛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歌曲等许多作品。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名字中的“范”(van)并非德语中的“von”(冯),不代表任何贵族封号,而是用来显示其家乡。贝多芬的父亲约翰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在科隆选帝侯宫廷内当一位乐队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成了长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4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会责罚他。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父亲谎报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母亲则体弱多病,这是日后作为长子的贝多芬必须挑起家庭重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因此,贝多芬爱母亲远胜于父亲。贝多芬可能在5岁时患有中耳炎,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这可能为其日后的耳疾埋下祸根。
贝多芬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这种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他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的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仅仅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由于约翰的音乐教育缺乏系统性,所以有同行说服了约翰,让贝多芬另请高明以进一步发掘其潜能。1781年(一说1782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这些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著名作品有交响乐《英雄》(第三交响曲)、 《命运》(第五交响曲)、《田园》(第六交响曲)、《合唱》(第九交响曲,其中著名乐段《欢乐颂》在第四乐章),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弦乐四重奏《大赋格》等。
贝多芬全名是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他是德国作曲家、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祖父自从二十岁来到波恩就做了那里的乐长。父亲是一名擅长高音的歌手。母亲出身低微,是一个厨子和女佣生的女儿。
他在4岁开始学习音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他在7岁登台演出
他在11岁就开始作曲12岁就于戏院乐队担当成员,并写了著名的《葬歌》
他在12岁任宫廷首席大提琴手
他在13岁成为大风琴手
他在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开始接触资产阶级启蒙教育
但在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
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
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钢琴作品,开始创作生涯
老年双耳已经失聪,但并未辍笔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梅赫伦。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九部,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鸣奏曲》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其中以贝多芬为蓝本的为《约翰·克里斯朵夫》。[2]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民主、平等、博爱的理想。
贝多芬(15张)
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鸣日夜作响,这是耳聋的前兆。贝多芬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老年耳朵失聪。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黛里奥》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了。[3]
贝多芬一生坎坷。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民主、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1770-1789年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
1778年,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成功。
1782年,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担任了风琴师尼福的助手。
1782——1783年,发表《变奏进行曲》、三首钢琴奏鸣曲、赋格曲等。
1783年,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贝多芬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
1787——1789年,创作《F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等。
1790-1809年
1790年,贝多芬创作《骑士芭蕾》。
1792年秋,第二次来到维也纳。
1793年,开始策划作曲《欢乐颂》
1792——1795年,创作作品第1,2 ,3,87,103,19,46,129号等。
1795年,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奏自己作品。三首钢琴三重奏出版。
1796年,发现自己听力下降。
1796——1797年,创作《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两首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1798——1799年,创作作品第9,10,11,12,13,14,20和21号。
1800——1801年,创作作品第17,18,22,23,24,26,27,28,29,37,43,85,51(2),49号。
1802年,创作作品第30,31,33,34,35,40,50和36号。
1803年,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贝多芬绝望的时刻。
1803——1804年,创作《第三交响曲》,进入创作的成熟期。
1804年,贝多芬改原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为《英雄交响曲》。[4]
1804——1805年,创作作品第32,53 ,54,57,56和72号。
1806年,创作《第四钢琴协奏曲》、三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田园交响曲》。5月和泰雷兹订婚,创作《第四交响曲》。12月23日,贝多芬首次演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07——1808年,创作《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及作品第62,69,70,80和86号。
1810——1811年,创作《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
1810-1819年
1811——1812年,创作著名钢琴曲。
1813年12月8日,写完《威灵顿的胜利》。
1813——1814年,创作作品第89,90,94,115,118,116,91,136号。
1815——1816年,创作作品第98,101,102,112,108号。
1815年,贝多芬的弟弟卡尔死于肺病。
1817年,创作作品《五重奏赋格》(第137号)。
1819年,听觉完全丧失,依然坚持音乐创作。
1819年,开始写《庄严弥撒》。
1820-1827年
1821年,创作第110号钢琴奏鸣曲。
1820——1822年,创作作品第109,111,119,121(a),124,120号。
1823年,《庄严弥撒》完成。
1824年,《第九交响曲》完成。创作《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27号)。
1825年,创作最后几首弦乐四重奏。4月在德国的法兰克福首演《第九交响曲》5月8日正式演出。
1826年,计划写作《第十交响曲》,重病。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疑因铅中毒导致肝硬化辞世。
主要作品
伟大的作曲家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几十首:交响曲9部;《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爱格蒙特》等序曲;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田园、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小提琴奏鸣曲10首(包括《春天》《克莱采》);钢琴三重奏12首;以及七重奏等各类室内乐共70余部;歌剧1部《弗黛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歌曲等许多作品。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名字中的“范”(van)并非德语中的“von”(冯),不代表任何贵族封号,而是用来显示其家乡。贝多芬的父亲约翰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在科隆选帝侯宫廷内当一位乐队长。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成了长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从没对家庭和气过,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还把自己的名字给了他。但是当小贝多芬4岁生日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会责罚他。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后回家把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父亲谎报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母亲则体弱多病,这是日后作为长子的贝多芬必须挑起家庭重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因此,贝多芬爱母亲远胜于父亲。贝多芬可能在5岁时患有中耳炎,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这可能为其日后的耳疾埋下祸根。
贝多芬的母亲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这种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的愿望,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他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的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仅仅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由于约翰的音乐教育缺乏系统性,所以有同行说服了约翰,让贝多芬另请高明以进一步发掘其潜能。1781年(一说1782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这些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展开全部
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