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军用多少人围住了四十万赵军?

为什么赵军不突围呢?四十万人往一个地方突,即使不成也可重创秦军... 为什么赵军不突围呢?四十万人往一个地方突,即使不成也可重创秦军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1-19
展开全部
长平之战历史真相 长平一战,真相如何?都责赵括纸上谈兵,然而已经有新观点指出,赵国当时,其实比秦国经济落后的多------秦占领四川之后,已经解决了长期战争对粮食的惊天动地的需求,而关东六国,无一有这样的条件-----因此,在与秦军对峙近年之后,赵国的粮食储备,已经完全耗空,国家已经无法再支持军队僵持下去,是赵国,而不是秦国,急于一场决战!而且赵国还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匈奴军队,几乎每年固定的时间,要进攻赵国,如赵军继续被拖在上党,赵国无力同时进行两场战争----赵国国内的粮食,只够一个方向的军队坚持到下一季粮食收获!
至于换将,并非说廉颇如何坚决反对与秦军决战,作为长期统军的老将,廉颇对赵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了解的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然而,事实是,廉颇在前线已经快一年了,大量的士兵在前线也快一年了,所谓"士老兵疲",军心士气,都消耗的差不多了,所以,赵国"易将括,兴兵20万往长平",注意,这里兴兵,不是单纯增加军队,古代军队,是有轮换的机制的,此时赵括带去的军队,既有为了决战而从国内带来的生力军,也有相当部分,是替换已经在前线驻守了几个月的军队的,因此,前线赵军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很多-----而且也不可能增加很多,李牧部,赵国精锐骑兵,为抵御匈奴,是一个人也不能动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以赵国的实力,其在长平的部队,人数不会超过20万,以当时的运输能力,这至少要40万民夫转运粮草,而当时赵国,全国不过200多万人口.
秦最后杀降40万,已经知道,是不留上党的人民的,这个不留,当然是所有可以服兵役和接近兵役年龄的男子,以当时15岁入伍,而上党以亡国的姿态,投入抗秦,应该是12岁以上,悉数在军,则,秦杀降,将是尽杀所获10岁以上男子并老年女子,但是10岁以下的男子和相当部分妇女,是被运回秦国的,要知道,这样的恶战,秦国付出的代价,也不少,可以想象的是,前后一年左右的苦战,泰国战死,病死,残废,负伤,失踪的人口,也当在20万余,相比赵国在上党损失的20多万军队和上党本地在战斗中死亡及被杀和虏走的(可以相信的数字是)30万人口,秦国需要当地的人口来补充.
当然,历史是后人写的,人们更多的看到的,是战场上的刀来枪往,至于后勤,没什么人有兴趣去关心那么一点点.这里说一个数字,淮海战役,共军投入兵力60万,动员民工达到350万!从这里,人们应该可以想象,在更加落后的2000年前,维持40万前线兵力,要多少后勤人员!赵国所以"易将求战",应当可以想象了.
然而,中国人,对于责任,是从来不会往自己身上揽的,所有汉语中有"替死鬼,替罪羊"这样非常,绝对体现人类最高智慧的名词发明出来-----于是,蔺相如先生"劝过赵王了",于是,赵括的母亲也"反对委任赵括并亲自贬低过了",廉颇先生,也对战术问题"不赞同在不适合的时候决战了",一切责任,看起来,都在做决定的赵王和战败身死的赵括身上了------然而且慢------既然赵括如此无能,秦何必也战前换将,以白起来战?为何以前不起用白起?可见,秦国,也存在"士老兵疲"的问题,只是史书上没写-----实际上,赵括带着换防的部队前来,以生力军决战时,秦国也采取了同样的姿态,实际上,两国都把在前线已经疲惫不堪的军队换下去了,两国都以"一战定胜负"的姿态,转对峙为进攻了.如我上面说的,赵国虽然有了决战的决心,但匈奴的现实威胁,使赵国不能动用其最强的部队,即守卫北方的骑兵----而赵国所以在战国时代,能够以相对齐,楚,魏,秦等国少一半的人口,战斗力居于前矛,就是这支"胡服骑射"的骑兵的作用,而不是步兵!因此,决战之时,赵国的步兵,仍然不敌秦国的军队.而秦国,人们知道"秦王悉诣年15以上,60以下赴长平",为什么秦国敢于如此?因为,第一是人口三倍于赵国,第二,匈奴当时主要进攻方向在燕,赵一带,陕西方向当时还不是主要方向,第三,关东六国根本不可能团结,赵,秦决战,六国不可能将军队开到魏国,韩国前线-----纵齐,楚两国有此意,韩,魏恐其借机入侵!至于燕,其时时想的,都是如何进攻赵国,让它把军队开到长平去支持赵国,那是上帝本人来了,也视为幻想的事情!
于是,在粮食将尽,匈奴将攻的情况下,赵王做了最大的努力----动员国内的有生力量,换下前线的疲兵,任命国内"唯一还敢于接受国王的任命同秦军进行如果不能取胜,肯定会全军覆没的将领",也就是赵括,同秦军进行最后的决战.请注意,这里,我用了唯一敢接受王命,这样的字句,大家想一下,赵国,应该将领不会少吧,至少不会只有一个廉颇能打仗吧,然而终于用了没打过仗的赵括,为什么?当时赵国年年都要同燕国打,同匈奴打,两年同秦国打一次,赵王会比你们这些在电脑前的人还不懂军事?先生们,赵括先生上前线,首先是赵王面前,没有人肯上前线了!他们都不肯去打一场"肯定会死的仗",赵括,某种意义上,知道必死,但决心面对这个现实,在争取胜利的同时,也做好了"以上党全灭为代价,最大限度消耗秦国的有生力量,使其不能于攻占上党后,不经一年以上时间休整,就直接进攻赵国"的必死决心.
结束语,赵国,即使不能战胜秦军,也必须令秦军付出远超过秦国接受能力的伤亡,才能阻止秦军直攻赵国----这必然引起匈奴的进攻,而燕国,也必攻赵国北部,则赵国必亡.赵王做了他人生中最困难的选择,赵括,在明知生的希望不足5%的情况下,基本实现了赵王的最坏打算------上党民与驻上党赵军全体覆灭,消耗秦军20万,令秦军回国休整,非两年,不复出战!事实证明,秦自长平一战,2年未攻关东六国!而燕国,当年进攻赵国,被李牧部击退!
当然,会有人说我的观点,太过分了.确实,付出全部前线军队的代价,太大了,应该说,赵王有付出重大代价,阻止秦吞并上党后,直接进攻赵国的战略思考,但并没打算让赵军全部灭亡,他的想法,应该是,与秦军进行总决战,赵军付出远多于秦军的伤亡,主要是,还是让上党人为保卫家园,付出几乎全部男丁死亡代价的基础上,赵军能够保有一部分力量撤回来.然而战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白起在2000年前,敢于在那么落后的时代,进行战略包抄,彻底切断赵军后路,这不仅超出了赵王君臣的想象力,实际上,白起的打法,也是十分冒险的,也是存在失败可能的!赵括是在赌,赌秦国不敢冒韩国,魏国发动进攻的危险,"举全国之力,悉赴长平",白起其实也是在赌,赌赵国不敢冒匈奴进攻的危险,调动李牧防守匈奴的骑兵,来长平决战!白起赌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赵王的战略思考水平,没有秦王高!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21-01-05
展开全部
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40万的记录是出自史记里的. 我觉得史记里记载的这一条信息有问题.我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赵军参加长平之战的军队总数是45万人,长平之战从前262年一直打到260年,一共2年多的时间,难道在战场上,秦军只是消灭了赵军五万人吗? 更何况司马迁在史记中还有另外的记载,说秦军在长平这一役,死伤过半了.
那么,秦军在长平战场共投入了多少兵力呢?同样是史记中记载,说秦诏王征发秦边郡15--70岁的男子全部参军上前线.个人参考秦灭楚之战,秦军倾国之兵60万.那么,长平战场上,秦军的数量可能也是在60万左右.
那么就有疑问了,60万秦军,死伤30万人的代价,仅换来了5万赵军的伤亡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司马迁记载这段历史是有误的.

我个人觉得,真实的长平之战历史应该是这样的:秦军伤亡的30万人,包括在长平之战前一年对韩魏两国作战的伤亡人数. 而秦军也不是坑杀了赵军40万,这40万人是在与秦军作战和后来赵括指挥赵军突围时牺牲的. 之所以白起会说他坑杀了40万赵军,是想给赵国百姓心里上的打击,让赵国人认为他们的军队不堪一击.来达到打击赵国军民士气的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江南鲁二2016
2018-03-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515
展开全部
秦军大约50-60万人吧,主要应该是利用地形实现的包围
地形不利,而且四十万人已经被分割包围,赵括再一死群龙无首就投降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19
展开全部
60w秦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