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火炮

大家知道分装式火炮点燃药包在古代是用导火索,大家也知道。古代的炮弹就是个实心的铁球(或是别的什么)反正是不会爆炸的。我想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了会爆炸的炮弹。西方是什么时候... 大家知道分装式火炮点燃药包在古代是用导火索,大家也知道。古代的炮弹就是个实心的铁球(或是别的什么)反正是不会爆炸的。 我想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了会爆炸的炮弹。西方是什么时候。中国是什么时候。 展开
 我来答
本仰途705
2014-05-28 · TA获得超过12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96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119万
展开全部
中国近代火炮的发展,始于19世纪60年代。晚清时期,先后生产火炮的局厂有19个。初期主要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其中为适应海防需要,着重仿制各种口径的要塞炮和船台炮,先用铜、铁加工制造,逐步发展为采用钢材制造。如1864年,苏州洋炮局最先用机器加手工制造出24磅子前装滑膛生铁炸炮;1878年江南制造局.仿制出国产第一门钢质英阿姆斯特朗式前装线膛炮,1884年金陵制造局制成中国最早的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2磅子后装线膛炮;1890年,江南制造局造出阿式800磅子后装线膛炮,炮身重50吨;1892年该局又造出中国策一门后装管退式船台快炮(又称速射炮);1905年,这个局率先造出管退式75毫米山炮。 这一时期主要是仿制各国的前装炮和旧式后装炮。其技术资料、样品均从国外引进,主要原材料和部分零件也是从外国购买,多数是在外国人的参与相帮助下进行生产,但品种多、产量小、性能落后、投资大、成本高。尽管如此,也为中国近代火炮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军阀封建割据,相互混战,由于作战形式的转变,各自引进了国外一些新的火炮生产技术,大大发展了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平射炮、高射炮和各式迫击炮的制造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兵工厂有的沦陷,有的被迫内迁,生产的火炮品种大大减少,除战防炮外,主要仿制适于山地作战的法国布朗德式60毫米、82毫米、120毫米迫击炮。火炮总产量达1.54万门,相当于自洋务运动到抗战前夕70多年全国火炮总产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兵工署又加速组织各地兵工厂发展火炮生产,第二十一工厂继续生产82毫米迫击炮;第九十工厂恢复生产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75毫米山炮、榴弹炮等:西北制造厂生产75毫米山炮和重炮等。第十、二十一、五十工厂还生产60毫米、120毫米迫击炮,57毫米无坐力炮及1.36英寸火箭发射筒等,这一时期生产的火炮性能有所提高高,制造技术有所进步,火炮品种和产量比抗日战争时期大大增加,1946~1949年共生产火炮3.6万余门(主要是迫击炮),超过了自洋务运动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长达85年的火炮总产量。 下面按火炮的用途并沿用仿制生产时的命名,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别叙述中国近代前装炮、旧式后装炮、新式后装炮和迫击炮的发展过程。 (一)前装炮与旧式后装炮 1. 前装炮 前装炮(又称前膛炮),系指弹丸从炮管口部装入的火炮。在晚清,仿制生产的有前装滑膛炮和前装线膛炮。北洋政府时期发展起来的迫击炮虽属前装炮,但因在结构性能上与一般前装炮有别,并自成系列,在后面另列专题叙述。 (1)前装滑膛炮 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从英、法等国引进并仿制的前装滑膛炮,主要是生铁短炸炮。 1863年,李鸿章建立苏州洋炮局。由受聘于该局的英人马格里出面买下了“阿思本舰队”的部分机械设备,用来装备苏州洋炮局,于1864年制造出24磅子生铁炸炮,月产量6~7门。这种炮形如怒蛙,俗名田鸡炮,发射时固定角度为45度,炮口斜昂向天,又称天炮,属前装滑膛炮。苏州洋炮局当时使用的多系以蒸汽为动力的天袖皮带传动机床。 苏州洋炮局生产的生铁炸炮,以生铁为原料,通过熔铁炉化为铁水,然后采用“铁模铸造法”浇铸,经过3~4天,待铸件冷却后将心轴取出,用火将铸件烧透,冷却后打磨,使管内外光滑,再钻通引火,试验演放,响亮稳固,即可合用。 1865年建成的江南制造局,生产炸炮的规模较大,1867~1876年共生产12磅子、16磅子、24磅子、32磅子生铁和铜质滑膛前装炮128门。 1875年,金陵制造局由英人马格里督造的68磅子大炮7门,在大沾炮台试验演放时,因材质低劣,当场爆炸2门,炸死士兵5人、重伤13人,李鸿章因此下令撤销了马格里在金陵制造局的督办职务。 此外,还有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四川机器局、兰州机器局、吉林机器局、河南机器局等都生产过前装滑膛炮。 (2)前装线膛炮 1878年,江南制造局在英人麦根的督导下,仿制出英国阿姆斯特朗式40磅子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即以钢管为内管外加一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制造此炮时,采用了热套工艺。该炮口径4.7英寸,炮管长为口径的41倍,有膛线,射程远,最大射程7900码,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均较滑膛炮有较大提高,是中国最早制造的钢质火炮,到1884年共生产23门。1880~1885年,该局又先后生产80磅子、120磅子仿英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50门。 火炮生产,由用铜铁铸造到钢材制造,炮身由滑膛到线膛,炮管加热铁箍,并采用热套工艺,炮管长度加长到口径的41倍,比老式火炮的射程和破坏杀伤力都有显著提高,说明制炮技术在不断进步。由于前装炮炮弹从前膛装入,弹径必须小于火炮炮管内径,炮弹与炮膛之间必然有一定空隙,这就使火药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必然存一部分从空隙泄出,影响射程,且炮弹不能密接膛线围绕它本身纵轴线旋转,出口后容易改变方向,影响命中精度。所以在后装炮完善其闭锁机构后,前装火炮(迫击炮除外)便被淘汰。 2.旧式后装炮 19世纪70年代.从德、英等国引进并仿制从炮身尾部装入弹丸的后装炮,是中国火炮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1867~1873年间,江南制造局制造9磅子后膛熟铁来复炮1门并炮架1座①,是中国最早生产的后膛炮。 1882年,江南制造局生产仿英阿姆斯特朗式80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149.2毫米,炮身重4.5吨,射程7500码。1886年又生产180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203.17毫米,有短、中、长式三种,射程分别为7000码、7700码和8400码,至1891年共生产56门。 1884年,金陵制造局仿造出最早的带车轮移动式德国克鲁森2磅子架退后装线膛炮,口径37毫米。此炮有完善的炮闩,装弹简便、迅速,炮弹为长形并附有弹带。1888年,江南制造局生产口径9英寸阿姆斯特朗式250磅子后装线膛炮,配有液压制退的弹性炮架。这种架退炮,有短、中、长三式,射程分别为7200码、8000码、11000码,炮身重分别为19吨、21吨和25吨②,至1898年共生产19门,用于要塞重地。弹性炮架的火炮仿制成功,克服了刚性炮架操作时间长、射击精度差的重大缺陷。 1890年,江南制造局又进一步仿制成功英阿姆斯特朗式12英寸800磅子后装炮,炮身长35尺,来复线36条,弹重800磅,内装栗色药饼300磅,单孔黑药饼200磅,炮身重50吨,最大射程10000码,在1000码以内,可击穿19英寸厚铁靶,到1893年,共制造4门。此炮系中国近代生产最大最重的火炮。 1892年,江南制造局仿英阿姆斯持朗式造出中国最早的后装线膛管退式船台快炮,口径4.7英寸,又称速射炮,最大射程为7000码,至1903年共生产56门。该炮主要用于船台和要塞重地,它有防盾板,炮架为圆锥台,制退复进机连结于摇架,炮身滑动于摇架之中,炮弹壳用生铁制成,有实心、开花和子母弹三种。管退炮的试制成功,较架退炮在性能上又大大提高了一步,增强了射击稳定性,提高了射速。1894年,江南制造局仿制出6英寸阿姆斯特朗式100磅子船台快炮。1897年,又造出9.2英寸380磅子升降地井式后膛炮2门,该炮射程11000码,炮身重25吨。 1895~1900年,湖北枪炮厂仿制出德克鲁森式37毫米、47毫米、53毫米、57毫米架退式后装炮290余门。 1897年起,江南制造局先后生产出2磅子、3磅子、6磅子、12磅子炮,口径分别为37毫米、47毫米、57毫米、76毫米,皆为架退式,至1904年,共生产411门。 生产过这种旧式后装炮的还有兰州制造局、大沽造船所、福建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吉林机器局等。 ①《江南制造局记》卷三第8页 ②《江南制造局记》卷八第41页 ③《江南制造局记》卷八第42页 后装炮比前装炮具有以下特点:有完善的炮闩,装填炮弹更为简便迅速,由于后装线膛炮均采用长形弹,并附有弹带,发射时弹带嵌入炮管膛线,赋予弹丸以旋转运动,可防止火药气体泄出,弹道性能较好,造炮用材料巳由铜铁改为钢质,提高了炮管强度,因而有较高射速和命中精度。但是,由于:这一时期主要是生产架退式后装炮,除船台快炮采用无烟药外,大部分火炮仍采用黑色火药,发射后烟雾大,需待烟雾消散或移动炮位重新瞄准后方能再次射击,因此,往往会贻误战机。 从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火炮的发展,经历了从前装到后装、从滑膛到线膛、从架退到管退、从单发到连发、从重型到轻型、从大口径到中小口径、性能不断提高、制造工艺不断改进的发展过程。发展是非常缓慢而曲折的,除迫击炮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外,重型后膛炮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

记得采纳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