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图书馆 10
地铁四号线直接到达的国家图书博物馆(中关村南大街)是老馆新馆?有自习室吗?多少钱?有吃饭的地方吗?坐地铁的话从那个口下?关于北京图书馆办卡要带什么东西,我是学生,没有身份...
地铁四号线直接到达的国家图书博物馆(中关村南大街)是老馆新馆?有自习室吗?多少钱?有吃饭的地方吗?坐地铁的话从那个口下?关于北京图书馆
办卡要带什么东西,我是学生,没有身份证 带多少钱 展开
办卡要带什么东西,我是学生,没有身份证 带多少钱 展开
展开全部
说明文:首都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属公共图书馆的中心馆,自建馆至今,已历90春秋。自从2001年北京市政府投巨资建设的新馆投入运行后,首图的事业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将北京建城学习型的进程中,首图立志将图书馆办成北京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公共课堂和信息交流中心;在建设“数字北京”的进程中,首图努力开发信息资源,针对各类社会需求,编制、提供并发布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在信息科学研究的进程中,首图申报并承接了越来越多的科研课题和科研项目。
首都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三者分别创建于1913年6月、1913年10月、1917年8月。三馆的创建,都有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指导,鲁迅先生还亲自参加了京师通俗图书馆的开馆典礼,这是辛亥革命后我国第一个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而三馆建立的宗旨,也都是“以引起国民读书之爱感并藉副大部振兴社会教育之至意”。当时的京师各图书馆被蔡元培先生称为“失学者天堂”。鲁迅、夏曾佑、梁漱溟、沈从文等一些文化名人经常光顾,成千上万的学子在首都图书馆自学成才,步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可以说,首都图书馆自建立之初,就确立了为广大民众服务的方向。
1913年--1926年,时局动荡,财政不利,图书馆境遇维艰,三馆居无定所。1924年,通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分馆均迁至宣内头发胡同前翰林院讲习馆旧址,同属北京政府教育部管辖,合署办公,分治馆务。1925年,教育部令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改称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1926年又令京师图书分馆改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改称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其藏书以大众通俗读物为主,尤其是通俗图书馆所藏的一千多种戏曲、小说,在当时甚至超过了京师图书馆该方面的入藏,这与鲁迅先生的办馆初衷有密切关系,他说:“通俗教育以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为主,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采集之图书,以人民所必需且易晓者为宜。”他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曾多次到馆查阅小说资料。鲁迅的思想为首都图书馆后来入藏极富特色的戏曲、小说藏书奠定了基础。
北伐革命后,国民政府改京师为北平特别市,后改北平市,原三个图书馆几经更名、迁址、合并,改为北京市市立第一图书馆。从开创之初的几名工作人员发展到几十人,藏书由开始的二千册发展到十余万册,为民众服务的宗旨始终在几代图书馆人中间延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时还极富创意地设立了专一的儿童阅览室,并配备儿童休息、娱乐设施,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日伪沦陷的8年间,图书馆进步书刊被烧,业务停顿。
1949年北京解放,图书馆事业获得新生。1953年,更名北京市图书馆,迁址至西华门大街35号,馆舍面积有所扩大,并在头发胡同增设西单分馆。 1956年10月,蒙周恩来总理关怀眷顾,市图书馆又迁入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并正式定名首都图书馆,郭沫若先生亲题馆名,昔日国子监辟雍大殿前的圜桥教泽成了普通民众的课外大学堂。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指导下,首都图书馆发展迅速,仅仅七、八年间藏书已达99.2万册、职工122人、馆舍万余平方米,进入全国大型公共图书馆行列。北京市文化局当时按市政府指示精神,又拨专款建设部分区级分馆和阅览室,统一由首都图书馆进行业务上的指导,为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
1949年后的首都图书馆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原孔德学校和法文图书馆的藏书归藏首图,加之一些社会名流及学者也纷纷向首图捐赠孤本秘籍,首图的中外文藏书大大充实,并在原有的戏曲、小说藏品丰富的基础上更具特色。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首图不仅逐渐奠定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业界的龙头地位,更日益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献资源建设中心。
二 东南形胜,再创辉煌
2001年,北京市政府斥巨资兴建的首图新馆正式启用。新馆踞北京城东南一隅,籍先进的设备设施和一流的服务环境,首图不断地创新进取,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从古老的国子监到现代化的智能图书馆,首图完成了跨世纪的飞跃。
在新馆开馆之初,首图就提出了“大开放,大服务”的办馆方针,而“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更充分体现出首图的人文关怀:康复文献阅览首开国内专为残障读者服务的先河,被誉为“爱心无限、功德无量”的一大善举;全面实行借阅合一的服务模式,消除图书和读者的距离;无限制办理读者卡,人人都可以享受读书的权利;积极探索动态的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的外延,诸多的创新服务举措不胜枚举。
开馆近三年来,首图的发展可谓今非昔比。截止2003年,首图藏书突破350万册,文献采购加工量跃至每年近30万册(件),年接待到馆读者达150万余人次,文献借阅量逾百万册。遍及北京地域的首图分馆和星罗棋布的基层送书点,使首图的服务领域得以无限延伸。此外,每年200余场次的各种讲座展览、报告会异彩纷呈,特别是举办世界各国艺术展,吸引了大量市民参加。
2002年首图完成了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市民承诺的60件实事之一,实现了与11个区县图书馆、33个乡镇街道图书馆的联合检索、网上阅览、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构建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作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北京分中心,首图已开通了数十个基层分中心,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身处山区的人也可以安享丰富的文化大餐。首图全力打造的“北京记忆”等数字化精品项目即将登陆互联网,独具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首图讲坛”已经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能够惠及更多市民的知识型品牌“首图读书时间” 等众多项目正在详密筹划。
三 同心锐意进取 共创美好明天
2002年11月,随着《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的正式实施,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首图在北京市图书馆界的地位、任务和作用,这为首图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既定目标和今后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以及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证。
九十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蕴是首图生命的源泉,文化创新则是维系首图稳健发展的动力。首图以革新、发展、务实、开拓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服务层次、拓宽服务领域、推新服务项目,以品牌带服务,以服务创品牌。在面向社会的文化服务中,首图无形与有形渠道并进,一方面继续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把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传送到社区、街道、乡村和学校;一方面首图锐意求新,通过基层服务、展览服务、活动服务、讲座服务、特殊及个别服务等多种模式,使读者享受到无限乐趣,体会到“上帝”的感觉。首图正在策划筹建“世界走廊”、“神州巡礼”、及“北京市情基本知识”等项目的建设,通过有形的、文字的、声音的、图像的等多种途径,让读者了解世界、知道中国、熟悉北京。此外,首图正在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北京记忆”网站,使之成为北京的网站、中国的网站、世界的网站。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营造“新北京、新奥运”的文化氛围,首图将进行系列文化活动,加强“奥运文献数据库”建设。首图正通过不断优化服务网络结构,使先进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把北京建成一个学习型城市的进程中,全面地发挥着作用。与此同时,首图以强劲的步伐迈向国际,保持与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同步,并积极与各驻华使馆取得联系,向国际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粹,向国民介绍世界各民族文化之精华,实现首图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枢纽作用,为把北京建设成为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做出应有贡献。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属公共图书馆的中心馆,自建馆至今,已历90春秋。自从2001年北京市政府投巨资建设的新馆投入运行后,首图的事业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将北京建城学习型的进程中,首图立志将图书馆办成北京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公共课堂和信息交流中心;在建设“数字北京”的进程中,首图努力开发信息资源,针对各类社会需求,编制、提供并发布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在信息科学研究的进程中,首图申报并承接了越来越多的科研课题和科研项目。
首都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三者分别创建于1913年6月、1913年10月、1917年8月。三馆的创建,都有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指导,鲁迅先生还亲自参加了京师通俗图书馆的开馆典礼,这是辛亥革命后我国第一个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而三馆建立的宗旨,也都是“以引起国民读书之爱感并藉副大部振兴社会教育之至意”。当时的京师各图书馆被蔡元培先生称为“失学者天堂”。鲁迅、夏曾佑、梁漱溟、沈从文等一些文化名人经常光顾,成千上万的学子在首都图书馆自学成才,步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可以说,首都图书馆自建立之初,就确立了为广大民众服务的方向。
1913年--1926年,时局动荡,财政不利,图书馆境遇维艰,三馆居无定所。1924年,通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分馆均迁至宣内头发胡同前翰林院讲习馆旧址,同属北京政府教育部管辖,合署办公,分治馆务。1925年,教育部令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改称京师第三普通图书馆,1926年又令京师图书分馆改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改称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其藏书以大众通俗读物为主,尤其是通俗图书馆所藏的一千多种戏曲、小说,在当时甚至超过了京师图书馆该方面的入藏,这与鲁迅先生的办馆初衷有密切关系,他说:“通俗教育以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为主,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采集之图书,以人民所必需且易晓者为宜。”他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曾多次到馆查阅小说资料。鲁迅的思想为首都图书馆后来入藏极富特色的戏曲、小说藏书奠定了基础。
北伐革命后,国民政府改京师为北平特别市,后改北平市,原三个图书馆几经更名、迁址、合并,改为北京市市立第一图书馆。从开创之初的几名工作人员发展到几十人,藏书由开始的二千册发展到十余万册,为民众服务的宗旨始终在几代图书馆人中间延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时还极富创意地设立了专一的儿童阅览室,并配备儿童休息、娱乐设施,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日伪沦陷的8年间,图书馆进步书刊被烧,业务停顿。
1949年北京解放,图书馆事业获得新生。1953年,更名北京市图书馆,迁址至西华门大街35号,馆舍面积有所扩大,并在头发胡同增设西单分馆。 1956年10月,蒙周恩来总理关怀眷顾,市图书馆又迁入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并正式定名首都图书馆,郭沫若先生亲题馆名,昔日国子监辟雍大殿前的圜桥教泽成了普通民众的课外大学堂。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指导下,首都图书馆发展迅速,仅仅七、八年间藏书已达99.2万册、职工122人、馆舍万余平方米,进入全国大型公共图书馆行列。北京市文化局当时按市政府指示精神,又拨专款建设部分区级分馆和阅览室,统一由首都图书馆进行业务上的指导,为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
1949年后的首都图书馆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原孔德学校和法文图书馆的藏书归藏首图,加之一些社会名流及学者也纷纷向首图捐赠孤本秘籍,首图的中外文藏书大大充实,并在原有的戏曲、小说藏品丰富的基础上更具特色。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首图不仅逐渐奠定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业界的龙头地位,更日益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献资源建设中心。
二 东南形胜,再创辉煌
2001年,北京市政府斥巨资兴建的首图新馆正式启用。新馆踞北京城东南一隅,籍先进的设备设施和一流的服务环境,首图不断地创新进取,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从古老的国子监到现代化的智能图书馆,首图完成了跨世纪的飞跃。
在新馆开馆之初,首图就提出了“大开放,大服务”的办馆方针,而“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更充分体现出首图的人文关怀:康复文献阅览首开国内专为残障读者服务的先河,被誉为“爱心无限、功德无量”的一大善举;全面实行借阅合一的服务模式,消除图书和读者的距离;无限制办理读者卡,人人都可以享受读书的权利;积极探索动态的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的外延,诸多的创新服务举措不胜枚举。
开馆近三年来,首图的发展可谓今非昔比。截止2003年,首图藏书突破350万册,文献采购加工量跃至每年近30万册(件),年接待到馆读者达150万余人次,文献借阅量逾百万册。遍及北京地域的首图分馆和星罗棋布的基层送书点,使首图的服务领域得以无限延伸。此外,每年200余场次的各种讲座展览、报告会异彩纷呈,特别是举办世界各国艺术展,吸引了大量市民参加。
2002年首图完成了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市民承诺的60件实事之一,实现了与11个区县图书馆、33个乡镇街道图书馆的联合检索、网上阅览、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构建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作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北京分中心,首图已开通了数十个基层分中心,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身处山区的人也可以安享丰富的文化大餐。首图全力打造的“北京记忆”等数字化精品项目即将登陆互联网,独具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首图讲坛”已经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能够惠及更多市民的知识型品牌“首图读书时间” 等众多项目正在详密筹划。
三 同心锐意进取 共创美好明天
2002年11月,随着《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的正式实施,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首图在北京市图书馆界的地位、任务和作用,这为首图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既定目标和今后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以及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证。
九十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蕴是首图生命的源泉,文化创新则是维系首图稳健发展的动力。首图以革新、发展、务实、开拓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服务层次、拓宽服务领域、推新服务项目,以品牌带服务,以服务创品牌。在面向社会的文化服务中,首图无形与有形渠道并进,一方面继续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把信息资源通过网络传送到社区、街道、乡村和学校;一方面首图锐意求新,通过基层服务、展览服务、活动服务、讲座服务、特殊及个别服务等多种模式,使读者享受到无限乐趣,体会到“上帝”的感觉。首图正在策划筹建“世界走廊”、“神州巡礼”、及“北京市情基本知识”等项目的建设,通过有形的、文字的、声音的、图像的等多种途径,让读者了解世界、知道中国、熟悉北京。此外,首图正在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北京记忆”网站,使之成为北京的网站、中国的网站、世界的网站。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营造“新北京、新奥运”的文化氛围,首图将进行系列文化活动,加强“奥运文献数据库”建设。首图正通过不断优化服务网络结构,使先进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把北京建成一个学习型城市的进程中,全面地发挥着作用。与此同时,首图以强劲的步伐迈向国际,保持与国际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同步,并积极与各驻华使馆取得联系,向国际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粹,向国民介绍世界各民族文化之精华,实现首图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枢纽作用,为把北京建设成为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做出应有贡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