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什么意思

 我来答
射手座计划出逃
高粉答主

2021-03-12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4万
展开全部

uriel奋
高粉答主

2019-02-28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764
展开全部

释义:诸葛亮遇到了刘备这样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个乱世之中,一生操劳是在所难免的,最后诸葛亮无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句话中的,孔明未得其时,并不仅仅是指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间。未得其时中的这个“时”字指的是天时中的时,是诸葛亮出山没有天时这一优势。正是因为他没有天时这一优势,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最后还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后落得个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壮结局。

扩展资料:

诸葛亮生平事迹:

1、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刘备便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

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

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2、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

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

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

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

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超互娱乐
高粉答主

2019-02-28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8万
展开全部

诸葛亮虽然遇到了能够让自己施展才能的明主,可是此时汉室已式微,尽管孔明身负雄才大略,怀抱天下,然而想辅助刘备复兴汉室已经无望了,可谓生不逢时。

“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这句话中的“时”指的不是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机,而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

“卧龙虽得其主”是说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找对了人,但“未得其时”,意思是说诸葛亮不得“天时”,所以他六出祁山不胜,最后秋风五丈原,只落得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

实际上,这句话是小说中写的司马徽的一句谶语,而不是说当时诸葛亮的某个情况,所以司马徽才会为诸葛亮感到可惜。

扩展资料:

六出祁山:

建兴十年(232年),诸葛亮在黄沙休兵劝农,制作木牛流马等,并且练兵讲武,准备再次北伐。 建兴十一年(233年)冬,诸葛亮为再次北出祁山派遣诸军运米,集结大军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 

魏将郭淮认为蜀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果然,蜀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而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军打败。

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

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三条桥聚星
2019-02-28 · TA获得超过2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3
采纳率:42%
帮助的人:23.5万
展开全部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意思是虽然诸葛亮遇到了刘备这样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个乱世之中,一生操劳是在所难免的,最后诸葛亮无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说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一心为大汉尽忠,但是他尽忠的时候,大汉其实已经是一个空壳子了,而且当时曹魏、孙吴的政权都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诸葛亮要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目标,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所谓的未得其时。

这句话中的,孔明未得其时,并不仅仅是指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间。未得其时中的这个“时”字指的是天时中的时,是诸葛亮出山没有天时这一优势。正是因为他没有天时这一优势,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最后还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后落得个出身未接身先死的悲壮结局。

扩展资料:

评三国:蜀汉北伐 徒耗国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在人口至少损耗四分之三后形成魏蜀吴对峙。刘备反攻荆州失败而“白帝托孤”后的蜀汉,又是三国中兵力、财力最弱和地域最小的一方。从古代军事地理条件看,割据四川的政权宜守而不宜攻,除了刘邦利用中原混战和关中分治的有利形势“暗渡陈仓”偷袭成功外,再无北伐成功之例。

从秦汉直至清初,冷兵器交锋的条件决定了陆战中关键性兵种是骑兵。狭小的四川盆地没有建牧场养军马的条件,西南的山地矮马难同北方草原上的精骑对阵。蜀军北上翻越秦岭不仅运粮艰难,进入关中平原后步兵又难胜骑兵。对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率5000步兵穿越秦岭小道子午谷偷袭长安之策,千年间兵家对其是非争议不休。若从当时的军事态势、装备和战法考察,魏延这一冒险计划确实不可行。

诸葛亮坚持以主力出祁山(今宝鸡一带)而不东进平原,许多后人常常不解。其实此举正是为发挥川兵和平孟获时收编的夷兵擅长山地战和弓弩方面的优势,封住关中平原魏军西进的喇叭口,再利用马超昔日在西凉的影响收纳当地骑兵,形成优势再东进决战。从战术角度看此策妙矣,蜀军在祁山确屡屡奏捷,然而战略决策的失误却不能用个别战斗胜利来弥补。

弱国想战胜强国,除韬光养晦发展实力外,只有抓住敌手内部纷乱时利用矛盾。228年诸葛亮率10万大军第一次北进,正值曹氏称帝不久,陇西有些地区不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复兴汉室”的号召投蜀。

受惊的魏明帝御驾至长安统督大军,结果街亭一战马谡战败,蜀军被迫后撤,魏国又镇压了陇西反叛。蜀汉原有的一线北伐成功希望,就此灰飞烟灭于秦岭之巅。此后蜀汉的正确选择应是暂时休养生息,等待敌手内乱衰落。从后来司马氏篡魏和魏吴之战不断的情况看,机遇并非没有,关键是蜀国已衰落而无法抓住。

街亭之败后,诸葛亮再写《出师表》,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连年进行无希望的北伐。他于234年病故五丈原后,继承人姜维在28年间仍北伐不止,连败连战。蜀汉国势一直走下坡路,除后主刘禅昏庸无道,兵役劳役过重是主要原因。蜀亡时户籍人口只有98万,考虑到为逃役有隐漏者,总人口也至多200余万,其养兵却在10万以上。

262年,即蜀亡前一年,吴国使臣入川后回国报告概括了两句话——“入其国不闻正声,经其野民皆菜色”。翌年魏军入川,面部“皆菜色”的民众纷纷逃避,邓艾率万余步兵翻越险峻的阴平小道便能长驱直入成都城下,“扶不起的阿斗”不战而降,这恰恰是国力衰竭症最后总爆发造成的悲剧。

杜甫曾诗赞:“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这位蜀汉丞相写就的荡气回肠的《出师表》,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瑰宝,感动了无数中华仁人志士。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诸葛亮战略筹划上的失算也不应像古人那样为尊者讳。如今的人们漫步于成都城外松柏森森的武侯祠堂,温故知新,借鉴军事谋略再观天下大势,对于丰富战略思维仍不无裨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评三国:蜀汉北伐 徒耗国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俊七七
高粉答主

2019-02-28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1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4.3万
展开全部

1、诸葛亮“得其主”的原因:

诸葛亮隆中读书时,自视甚高,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也暗示自己能文能武,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在诸葛亮看来,如果不能像姜太公遇周武王那样,宁愿终生不仕!管仲、乐毅得到齐桓公、燕昭王的充分授权,君臣相和,这就是诸葛亮期望的君臣关系。刘备就是诸葛亮期望的主公,所以说诸葛亮“得其主”。

2、诸葛亮“不得其时”的原因:

因为诸葛亮和刘备良人相遇太晚了。

当时,曹操已经得到天下的一大半,而且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曹操兵锋未达荆州,荆州文武都做好了投降准备,这就是当时的现实。当时的江东,如果不是鲁肃、周瑜坚持,也是主张投降的;后来的汉中张鲁,也是不打算抵抗就投降。刘备在刘表手下“寄寓”,兵少,没有地盘,想要对抗曹操而三分天下,已经很难。

扩展资料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