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如何进行的 ?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基本上每年都举行。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为三年一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 地方考试称为“院试”。考生先后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录后再应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初入学的称附学生员﹐逐步升为增广生员和廪膳生员﹐统称为秀才。凡取得秀才资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秀才每年由学政考试一次﹐叫做“岁考”﹐其作用是督促学习。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由学政主持举行 “科考”。府﹑州﹑县学的生员经过科考成绩列为头等﹑二等和三等的前 3名的﹐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 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举行。考试分 3场﹐每场 3日﹐例定八月初九日为第1场﹐试以《论语》文一﹐《大学》﹑《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五言八韵诗一首。十二日为第2场﹐试以五经文一。十五日为第3场﹐试以策问五道。三场皆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考试﹐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故﹐考期从不变动﹐所以不须预发通知﹐届时全国考生自动作好应试准备。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1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 2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举人名额﹐各省不等﹐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数﹐不能任意增减﹐大抵按一省人口﹑物产﹑财赋等确定。 生员长久不能中举﹐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由廪生选贡生﹐贡生分拔贡(每 12年考选1次)﹑岁贡(每年选 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年举选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顾名思义﹐贡生系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实际贡生并不入监读书﹐不过取得太学生的资格﹐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一方面可以通过“诠选”出任官职﹐主要是担任地方学校的教官。 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辰﹑戌﹑丑﹑未年的三月举行﹐共试 3场﹐每场 3日﹐3场所试项目同样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及策问。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 1名称“会元”。清代会试中式﹐并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八年取录 406名﹐最少的一次在干隆五十四年﹐仅录取96名。 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清初在天安门﹐后改在保和殿。凡贡士均参加殿试﹐试后根据成绩重行排列名次﹐并无黜落。殿试只考策问﹐策问答卷的起收以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并且强调书法。书写的字体要求黑﹑大﹑圆﹑光﹐即字体方正﹑笔划光圆﹐墨色乌黑﹐当时称为“院体”或”馆阁体”。殿试评卷﹐主要看书法﹐对策内容及文笔反居其次。殿试只一天﹐贡士必须以大部分时间用于安排格式﹑计画字数及书写上面﹐殿试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一甲三名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二三甲进士再经“朝考”﹐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选翰林院为庶吉士﹐俗称翰林。余者分发各部任主事(部员)﹐或分外地任县官。 举人参加中央会试﹐考取进士的究属少数﹐多数落选﹐而且多数举人连考几次仍然不能及第(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曾8次会试落选﹐第9次始考中进士)。为了给这些人以出头之日﹐即在连续三次以上落榜的举人中进行挑选﹐授予官职。这一措施称为举人“大挑”。被挑的举人最高授知县﹐大部分担任地方学校教官。 科举与学校 学校是培植人才之所﹐科举是选拔人才之法。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选举与学校相辅而行﹐各有其独立的作用。到了唐代﹐虽然科举与学校并举﹐两者并不处于并列﹑同等地位。因为由学校出身的生徒仍须经过考试﹐学校不能直接给生徒以出路﹔而乡贡出身的人﹐不必经由学校培植﹐一经考试及第﹐便被承认为人才。这样﹐科举成为凌驾于学校之上的一种制度。唐初﹐社会上重视科举及第的生徒﹐因为他们出身官学﹐受过正式教育﹐要较乡贡高出一筹。于是人们视学校为登科的通路﹐多争取入学。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科举对学校的发展曾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后﹐封建王朝利用科举考试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办学﹐调动了社会办学及民间读书的积极性。不经国家学校而科举及第的比例逐渐增长﹐官学的地位逐渐低落。唐开国 100年后﹐科举考试日益发达﹐学校教育渐渐不关重要
展开全部
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二人执政时间为公元前194年—前180年)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察举制。
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2010·十堰)我国由隋代开创直至清末才被废除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制。
(2016·随州)我国古代正式设置进士科选拔人才的朝代是隋朝。
(2012·黄石)科举制是我国隋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新制度,在我围延续了一千多年。新罗、日本都曾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013·江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中体现的制度正式诞生是在隋炀帝时。
(2016·江汉)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所说的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
(2018·宜昌)江南贡院中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科举制创制于隋朝。
(2019·孝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科举制。
(2010·黄冈)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逐渐完善于唐朝。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二人执政时间为公元前194年—前180年)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察举制。
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2010·十堰)我国由隋代开创直至清末才被废除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制。
(2016·随州)我国古代正式设置进士科选拔人才的朝代是隋朝。
(2012·黄石)科举制是我国隋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新制度,在我围延续了一千多年。新罗、日本都曾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013·江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谣》中体现的制度正式诞生是在隋炀帝时。
(2016·江汉)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所说的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
(2018·宜昌)江南贡院中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科举制创制于隋朝。
(2019·孝感)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科举制。
(2010·黄冈)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逐渐完善于唐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