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文 我的大学我做主八百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个校园里,我们又会遇见太多的强人,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就不再是昔日的明星,高考光荣榜上的骄傲。我需要更多的谦虚和承受,首先应该接受“平庸”,但终不甘于平庸,努力树立自己的理想与方向,时常问一问自己:“我的梦在何方?”冰心生前家中一直挂着这样一幅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梁启超也曾写过一首《水调歌头》,其中一句是这样的:“不恨年华去也,唯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在这里,他们均提到了“心事”二字,那末何谓“心事”?时常存于心间的一种信仰与追求,有了这桩“心事”,即使“世事沧桑”,也毫不畏惧,拥有独立的人格,在事态变换时不迷失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处果断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样的“心事”又时常因为岁月年华的流失而逐渐被消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也算是上天对青年人的眷顾吧,把梦想给了我们这些青春飞扬的人,那末我们又怎能浪费这宝贵的机会呢?敢想敢做,敢拼敢闯,才是属于我的性格!人的梦想有大有小,不能说大的就好,小的就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原理:面对一棵大树,如果你想购到伸手可得的苹果,那末你的能力只能限于“伸手可得”,永远也够不到最高的枝杈。记得我高中毕业,在结业会上,校长对我们说:希望大家将来都有能力做大事。我觉得一个有能力做大事的人,必然会为社会创造出能多的价值。我们不能仅仅把梦想定格到个人的利益得失上。17岁的马克思在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一个人如果只为了自己而劳动,也许可以成为一名著名学者,绝顶的聪明,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和完美的人。”所以,作为大学生,因该培养自己心怀天下的情怀,毕竟我们将来要成为社会的希望,成为推动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力量!
当然,仅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再美的花朵也需要我们去栽培,再甜的果实也需要我们去种植。否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该如何去撰写那美好的诗歌,追求心中的梦呢?杨振宁强调3个“P”,我认为很有道理。“perception(眼力),persistence(毅力),power(能力)。”留心皆学问,动静总相宜。在一个大学里,首先值得留心的是所处的人文氛围。严格说来,校园并不存在纯粹的自然景观,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是人文的,这也是中国大学景观的一大特点: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如北京大学中的燕园建筑,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优美环境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之作。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统一,用建筑组群形成和谐的韵律,用建筑与山水、道路与树林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纵观整个燕园园林,湖光塔影,山水相依,翠瓦红门,林木苍郁,美轮美奂。(摘自《北京晚报》,2002年8月1日第11051期)接下来,要留心的就是大师的风采。梅贻琦说过:大学之所以称其大,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应该谦虚诚恳,勤思勤问。前几天,我去北大图书馆看书画展,主要展出的是当代名家的书法和国画。我只是喜欢书画,但对其并没有很深的研究,所以这里展出的好多书画的内涵也不太懂。恰巧,旁边有个爷爷,看得很认真,还拿笔在本子上作记录。我就冒昧地说:“爷爷,我觉得您一定懂书画,您给我大概讲讲,成吗?”爷爷听了一笑,很谦虚地说:“我是搞国画的,欣赏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我谈不上给你讲,只能说说自己的见解。”接下来,他就很认真地告诉我赏画的几个步骤,应该欣赏什莫。然后他又由画谈到了艺术继而说到当今的国情,他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未深刻,他说: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和政治基础之上的,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爷爷提到自己的经历时,说今年他已经70岁了,经历了国家的变迁和发展。我忽然觉得,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老师,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非凡的故事。尤其是在北大,就像我身边的那个爷爷,可能就是一个享有名望的教授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大师,但他们都表现得那末平凡,谦虚,和蔼可亲。至于在大学里要锻炼的能力,用华罗庚的话讲:专,博,漫。首先要掌握一项或是两项专门的能力,可能是你的专业,也可能是某项超群的才能,比如:演讲,设计,策划等等。然后就要“博”,即多接触各类事物,多读书,读参加社团活动,从而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当我们学到一定程度,就会融会贯通,甚至漫射到其他学科,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正如井底之蛙,开到的永远只是和井口一样大小的天空,而只有勇敢的跳出来,才可以收获一片真正的蓝天!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大草原上,有只狮子不停的奔跑,但是前方却没有猎物,问他为什莫要奔跑,狮子说:我只有跑的比猎物快,才能获得食物。”同样,一只小鹿也在独自奔跑,问他为什莫奔跑,小鹿说:“我只有跑的比其他鹿快才能不被吃掉。”这就告诉我们:不论是强是弱,只有先行一步,不断努力,不断超越,才能生存。
所以,为梦想而努力奔跑吧!用我们的青春与激情抒写出无悔的诗篇!
当然,仅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再美的花朵也需要我们去栽培,再甜的果实也需要我们去种植。否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该如何去撰写那美好的诗歌,追求心中的梦呢?杨振宁强调3个“P”,我认为很有道理。“perception(眼力),persistence(毅力),power(能力)。”留心皆学问,动静总相宜。在一个大学里,首先值得留心的是所处的人文氛围。严格说来,校园并不存在纯粹的自然景观,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是人文的,这也是中国大学景观的一大特点: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如北京大学中的燕园建筑,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优美环境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之作。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统一,用建筑组群形成和谐的韵律,用建筑与山水、道路与树林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纵观整个燕园园林,湖光塔影,山水相依,翠瓦红门,林木苍郁,美轮美奂。(摘自《北京晚报》,2002年8月1日第11051期)接下来,要留心的就是大师的风采。梅贻琦说过:大学之所以称其大,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应该谦虚诚恳,勤思勤问。前几天,我去北大图书馆看书画展,主要展出的是当代名家的书法和国画。我只是喜欢书画,但对其并没有很深的研究,所以这里展出的好多书画的内涵也不太懂。恰巧,旁边有个爷爷,看得很认真,还拿笔在本子上作记录。我就冒昧地说:“爷爷,我觉得您一定懂书画,您给我大概讲讲,成吗?”爷爷听了一笑,很谦虚地说:“我是搞国画的,欣赏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我谈不上给你讲,只能说说自己的见解。”接下来,他就很认真地告诉我赏画的几个步骤,应该欣赏什莫。然后他又由画谈到了艺术继而说到当今的国情,他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未深刻,他说: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和政治基础之上的,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爷爷提到自己的经历时,说今年他已经70岁了,经历了国家的变迁和发展。我忽然觉得,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老师,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非凡的故事。尤其是在北大,就像我身边的那个爷爷,可能就是一个享有名望的教授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大师,但他们都表现得那末平凡,谦虚,和蔼可亲。至于在大学里要锻炼的能力,用华罗庚的话讲:专,博,漫。首先要掌握一项或是两项专门的能力,可能是你的专业,也可能是某项超群的才能,比如:演讲,设计,策划等等。然后就要“博”,即多接触各类事物,多读书,读参加社团活动,从而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当我们学到一定程度,就会融会贯通,甚至漫射到其他学科,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正如井底之蛙,开到的永远只是和井口一样大小的天空,而只有勇敢的跳出来,才可以收获一片真正的蓝天!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大草原上,有只狮子不停的奔跑,但是前方却没有猎物,问他为什莫要奔跑,狮子说:我只有跑的比猎物快,才能获得食物。”同样,一只小鹿也在独自奔跑,问他为什莫奔跑,小鹿说:“我只有跑的比其他鹿快才能不被吃掉。”这就告诉我们:不论是强是弱,只有先行一步,不断努力,不断超越,才能生存。
所以,为梦想而努力奔跑吧!用我们的青春与激情抒写出无悔的诗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