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
1.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一说指天﹑地﹑人之正道。孔传:"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也称三统。
刘知几 《史通·模拟》:“ 春秋诸国,皆用夏正。” 清朝顾炎武 《日知录·正月之吉》:“﹝《诗·豳风·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
2.指夏﹑殷﹑周三代。
3.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4.指夏代掌历法农时的官吏。
1.我国古代的“三正”一说是夏正(建寅的农历月份,就是现行农历的正月)、殷正(建丑,即现行农历的十二月)、周正(建子,即现行农历的十一月);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上述三正实际上是我国周代各诸侯国使用的三种历法。
另一说是在历算上有:天正(农历11月,建子之月,冬至月),是太阳光照量的“最少极点”(冬至点)月,从这个月起,白天增长;地正(农历12月,建丑之月,大寒月),是气温的“寒极点”,从这个月起,气候就要转暖,人正(农历的正月,建寅之月,雨水月),太阳光照量达到冬至和春分的一半,是气温开始转暖,标志春天的开始。我们现行农历在历算上使用“天正”,以冬至所在月为历年之首,在民用年上用“人正”,以立春所在月为民用年之首。
五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春秋时代的邹衍将天下分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了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按邹子的理论,虞舜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五德相克,改朝换代。后世历代帝王革命,皆沿用五德之说。
1.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一说指天﹑地﹑人之正道。孔传:"怠惰弃废天地人之正道。"也称三统。
刘知几 《史通·模拟》:“ 春秋诸国,皆用夏正。” 清朝顾炎武 《日知录·正月之吉》:“﹝《诗·豳风·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
2.指夏﹑殷﹑周三代。
3.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4.指夏代掌历法农时的官吏。
1.我国古代的“三正”一说是夏正(建寅的农历月份,就是现行农历的正月)、殷正(建丑,即现行农历的十二月)、周正(建子,即现行农历的十一月);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上述三正实际上是我国周代各诸侯国使用的三种历法。
另一说是在历算上有:天正(农历11月,建子之月,冬至月),是太阳光照量的“最少极点”(冬至点)月,从这个月起,白天增长;地正(农历12月,建丑之月,大寒月),是气温的“寒极点”,从这个月起,气候就要转暖,人正(农历的正月,建寅之月,雨水月),太阳光照量达到冬至和春分的一半,是气温开始转暖,标志春天的开始。我们现行农历在历算上使用“天正”,以冬至所在月为历年之首,在民用年上用“人正”,以立春所在月为民用年之首。
五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春秋时代的邹衍将天下分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了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按邹子的理论,虞舜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五德相克,改朝换代。后世历代帝王革命,皆沿用五德之说。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