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位知友,孩子独立性指的是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际工作的心理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1、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孩子独立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1—3岁的孩子对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欢模仿,所以当他看见大人在干什么他也学着干什么。如大人在叠衣服,他也要来帮忙;大人在扫地,他也抢着要扫;吃饭时也想要自己吃、走楼梯时不用大人扶……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虽然孩子做的不好,会把叠好的衣服弄得乱七八糟、把垃圾扫得到处都是,还把饭粒满桌撒。但请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因为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展的不够完善而导致动作不协调。如果此时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太小,什么都做不来,反倒给大人添了许多麻烦,等长大点再做吧。那么渐渐地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从而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赖性就很难改正了。
2、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3、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从两岁起,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收拾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像模像样,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中必需的求助。比如,家里突然停电,电话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长可借此帮助孩子学会求助,知道应当求助于哪些部门,用什么方法求助。对于孩子独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结果无论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让孩子感觉到“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4、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独立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5、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培养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思考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对此多数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往往只是一页页的讲,一本本的讲,孩子也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可以只讲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发展、结尾由孩子进行续编,家长也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参与,从而培养孩子思考问题能力。
6、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需要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们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是鼓励和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并对孩子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家长更要坚持要求让他自己做。说实在的,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最关键的还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己。有不少家长一见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往往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在孩子遭遇困难时一哭一闹时,就会立即“心软”而“妥协”,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做手工时,孩子不知道要如何将作品两个接口粘在一起,作为父母你是否会立即自己动手帮孩子直接将接口粘起来?如果此时你能启发孩子,譬如“你自己动脑筋想一想,要如何将两个东西粘在一起呢?是用胶水?还是用双面胶或者是透明胶呢?”或者是“你再想想还有哪些办法更好更快的能把两样东西粘起来,又快又牢固呢?”当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启发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这个困难,掌握了粘贴的方法,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而且以后回更加主动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7、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重视“听话”和“顺从”,孰不知家长只注意了“听话”却忽略了孩子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家长总是不能意识到孩子已经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险,从而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不去考虑孩子在独立做出决定和处理事情时的那一种宝贵的信心和热情。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因此,建议家长应该多说这样的一些话:“这由你决定”、“这是你的责任”、“不管你怎么想,这由你选择”。而一旦孩子作出决定,你就必须使他意识到他要对他所做选择的后果负责。
由于年龄、经验所限,孩子在自主安排生活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孩子对衣服的质量、式样或钱的价值有了足够的知识之前,不要让他一个人去买衣服;在他对学校的基本课程和职业的要求缺乏深刻认识之前,也不要完全随他意愿选择要上的学校。在这些事情上可征求孩子的意见,允许他们有发言权,但又不能完全听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他们的选择加以适当的限制。例如,带孩子出去买东西,你可以把选择好的两件东西给他看,然后要求他根据质量和价格作出最后的抉择。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8、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9、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 “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10、从兴趣上培养。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1、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孩子独立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1—3岁的孩子对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欢模仿,所以当他看见大人在干什么他也学着干什么。如大人在叠衣服,他也要来帮忙;大人在扫地,他也抢着要扫;吃饭时也想要自己吃、走楼梯时不用大人扶……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虽然孩子做的不好,会把叠好的衣服弄得乱七八糟、把垃圾扫得到处都是,还把饭粒满桌撒。但请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因为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展的不够完善而导致动作不协调。如果此时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太小,什么都做不来,反倒给大人添了许多麻烦,等长大点再做吧。那么渐渐地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从而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赖性就很难改正了。
2、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3、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从两岁起,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收拾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像模像样,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中必需的求助。比如,家里突然停电,电话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长可借此帮助孩子学会求助,知道应当求助于哪些部门,用什么方法求助。对于孩子独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结果无论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让孩子感觉到“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4、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独立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5、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培养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思考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对此多数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往往只是一页页的讲,一本本的讲,孩子也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可以只讲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发展、结尾由孩子进行续编,家长也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参与,从而培养孩子思考问题能力。
6、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需要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们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是鼓励和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并对孩子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家长更要坚持要求让他自己做。说实在的,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最关键的还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己。有不少家长一见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往往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在孩子遭遇困难时一哭一闹时,就会立即“心软”而“妥协”,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做手工时,孩子不知道要如何将作品两个接口粘在一起,作为父母你是否会立即自己动手帮孩子直接将接口粘起来?如果此时你能启发孩子,譬如“你自己动脑筋想一想,要如何将两个东西粘在一起呢?是用胶水?还是用双面胶或者是透明胶呢?”或者是“你再想想还有哪些办法更好更快的能把两样东西粘起来,又快又牢固呢?”当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启发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这个困难,掌握了粘贴的方法,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而且以后回更加主动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7、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重视“听话”和“顺从”,孰不知家长只注意了“听话”却忽略了孩子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家长总是不能意识到孩子已经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险,从而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不去考虑孩子在独立做出决定和处理事情时的那一种宝贵的信心和热情。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因此,建议家长应该多说这样的一些话:“这由你决定”、“这是你的责任”、“不管你怎么想,这由你选择”。而一旦孩子作出决定,你就必须使他意识到他要对他所做选择的后果负责。
由于年龄、经验所限,孩子在自主安排生活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孩子对衣服的质量、式样或钱的价值有了足够的知识之前,不要让他一个人去买衣服;在他对学校的基本课程和职业的要求缺乏深刻认识之前,也不要完全随他意愿选择要上的学校。在这些事情上可征求孩子的意见,允许他们有发言权,但又不能完全听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他们的选择加以适当的限制。例如,带孩子出去买东西,你可以把选择好的两件东西给他看,然后要求他根据质量和价格作出最后的抉择。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8、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9、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 “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10、从兴趣上培养。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放手让孩子做其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对待孩子生活起居,坚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独立行走、独立进餐、独自就寝等。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鼓励他在家里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如到附近牛奶站取奶,洗自己的手帕、袜子等。通过让其参与生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提出与孩子能力相符的要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克服他的依赖思想,不能一蹴而就。父母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与发展水平提出与其能力相符的要求。如果要求过高,难度过大,反而会引起孩子的畏难情绪,产生自卑心理:如对于3~4岁的孩子,父母对于他们独立性的培养,可以侧重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5~6岁的孩子,则可在原有基础上表现出更大范围内不依赖父母。如在游戏或进行简单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问题,自己独立想办法解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父母逐渐地对孩子从完全保护到微量保护到解除保护。二、积极鼓励孩子,使其持之以恒。一旦孩子取得进步后,父母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给予鼓励,强化他的行为。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孩子终于能不依赖父母而独立进餐时,父母可以给一个满意的眼神,或以肯定的口吻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准能行的。”父母的鼓励与肯定,既是对孩子现有的行为予以表扬,激发他追求自主、自强、自立,同时也是对孩子今后行为的鞭策,提高他再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倘若父母要求得过高,那么孩子很容易在责难声中失去他的自信心,撒手不干,又转向依赖父母。有的家长觉得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对,困难是有的,但只要你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切入口,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生活中的某件小事人手,用儿歌、故事等形式着手,你就会发现孩子会欣然接受你的指导。何况孩子在3岁后,由于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发展已经比较自如,他们有独立吃饭、喝水、洗手和穿脱衣服等生活自理的愿望和要求。只要不是家长看不顺眼就包办代替,而是耐心指导,反复练习,很快就会形成一种生活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一、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从两岁开始,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步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孩子已经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步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睡觉,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习惯,逐渐树立独立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从不会做到逐步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逐步象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正因如此,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助。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二、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 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陈鹤琴先生在提出上述原则时曾举了一个实例:有一天,一个9岁的孩子问他:竹管里有空气吗?陈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两头有节儿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钻了一个洞,孩子们见一个个小泡从洞中冒出,便纷纷说道:空气!空气!这样,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显得格外高兴。
我们有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常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的讲,一本本的讲,孩子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参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三、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从两岁开始,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步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孩子已经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步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睡觉,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习惯,逐渐树立独立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从不会做到逐步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逐步象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正因如此,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助。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二、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 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陈鹤琴先生在提出上述原则时曾举了一个实例:有一天,一个9岁的孩子问他:竹管里有空气吗?陈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两头有节儿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钻了一个洞,孩子们见一个个小泡从洞中冒出,便纷纷说道:空气!空气!这样,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显得格外高兴。
我们有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常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的讲,一本本的讲,孩子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参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三、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不再被动地听任成人摆布,他对成人的指示和安排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尤其是两岁之后的孩子,就开始闹独立,经常说“让我自己来——”不让喂,吃饭要自己吃,但又不会正确用勺,撒得满脸满身;当成人帮他把被子叠起来时,他偏要“自己来叠”,只好重新打开,让他自己来,当成人把他从椅子上抱下来的时候,他会说“我自己下”!然后重新上到椅子上,自己再下来。有时候,故意做一些成人禁止过的事情,如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妈妈告诉他:“要轻轻的,别吵醒了别人。”他却故意大声叫妈妈,连叫几声,随即为自己的恶作剧得意地大笑。这些都是孩子在第一个转折期出现的新问题,是“闹独立”的具体表现。闹独立常常使成人很烦,吃饭时他自己吃得又慢又脏,有时还故意气人,容易引起成人“发火”,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发展中的“危机”。所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关键是掌握教育的分寸和技巧
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既然说孩子,自然是非常幼小,而且还处于独立性的萌芽阶段,不能约束过多。如果父母管得过严、过多,如孩子自己想干,父母们却说耽误时间,或者找其他的原因,偏偏不让孩子干,会使孩子刚刚出现的独立性萌芽,就被扼杀了,很多父母把孩子要自己做事的愿望看作是不听话或淘气,加以斥责,这更是不对的。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来……”,否则,过了这个关键期,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事事依赖成人、懒于思考和动手的不良习惯,也会使孩子做事缺乏自信心。长期受压制、限制也会使孩子情绪不安、暴躁,易对小朋友产生攻击性行为。
培养孩子的独立不等于“不管”
显然,不管不可取的,应教育孩子使其懂得初步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再让他们逐渐学会约束自己。如果让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会使孩子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不能和别人和睦友好相处。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将使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将来的社会。
孩子的心理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一步一步来,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的话,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孩子的“独立性”危机,导致孩子的脾气暴躁,情绪不安,执拗任性,缺乏自信,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等这样的不良人格。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不再被动地听任成人摆布,他对成人的指示和安排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尤其是两岁之后的孩子,就开始闹独立,经常说“让我自己来——”不让喂,吃饭要自己吃,但又不会正确用勺,撒得满脸满身;当成人帮他把被子叠起来时,他偏要“自己来叠”,只好重新打开,让他自己来,当成人把他从椅子上抱下来的时候,他会说“我自己下”!然后重新上到椅子上,自己再下来。有时候,故意做一些成人禁止过的事情,如中午大家都休息了,妈妈告诉他:“要轻轻的,别吵醒了别人。”他却故意大声叫妈妈,连叫几声,随即为自己的恶作剧得意地大笑。这些都是孩子在第一个转折期出现的新问题,是“闹独立”的具体表现。闹独立常常使成人很烦,吃饭时他自己吃得又慢又脏,有时还故意气人,容易引起成人“发火”,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发展中的“危机”。所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关键是掌握教育的分寸和技巧
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既然说孩子,自然是非常幼小,而且还处于独立性的萌芽阶段,不能约束过多。如果父母管得过严、过多,如孩子自己想干,父母们却说耽误时间,或者找其他的原因,偏偏不让孩子干,会使孩子刚刚出现的独立性萌芽,就被扼杀了,很多父母把孩子要自己做事的愿望看作是不听话或淘气,加以斥责,这更是不对的。要珍惜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来……”,否则,过了这个关键期,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活动的积极性,养成事事依赖成人、懒于思考和动手的不良习惯,也会使孩子做事缺乏自信心。长期受压制、限制也会使孩子情绪不安、暴躁,易对小朋友产生攻击性行为。
培养孩子的独立不等于“不管”
显然,不管不可取的,应教育孩子使其懂得初步的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再让他们逐渐学会约束自己。如果让孩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会使孩子执拗任性,独断专行,不能和别人和睦友好相处。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将使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工作,将来的社会。
孩子的心理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一步一步来,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的话,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孩子的“独立性”危机,导致孩子的脾气暴躁,情绪不安,执拗任性,缺乏自信,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等这样的不良人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培养孩子独立性是随时随地都有的教育。家长要把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目标装在心里。培养孩子独立性是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为自己的明天做主。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独立做属于自己的事情。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经常为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做事、自己动脑筋想问题。
培养孩子独立性: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孩子独立性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这种基本能力、基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我们主张孩子一岁多让他自己吃饭,从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擦鼻涕,很多孩子鼻涕流出来自己不擦,都让妈妈擦,给他餐巾纸让他自己擦。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让他自己洗手,当然开始先让家长帮助,帮助还是让他自己干,从旁帮助,幼儿期实际上自理能力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最主要内容。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到了五六岁你要求可以高一点,在这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去做的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书,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单方面输入。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培养孩子独立性: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
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
所以当孩子独立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
总之,要想让孩子学会独立,首先就是给孩子创造学习独立的环境,而不是一边喊着学独立,一边又事事包办。
培养孩子独立性: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孩子独立性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这种基本能力、基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我们主张孩子一岁多让他自己吃饭,从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擦鼻涕,很多孩子鼻涕流出来自己不擦,都让妈妈擦,给他餐巾纸让他自己擦。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让他自己洗手,当然开始先让家长帮助,帮助还是让他自己干,从旁帮助,幼儿期实际上自理能力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最主要内容。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到了五六岁你要求可以高一点,在这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去做的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书,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单方面输入。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培养孩子独立性: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
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
所以当孩子独立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特别是对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
总之,要想让孩子学会独立,首先就是给孩子创造学习独立的环境,而不是一边喊着学独立,一边又事事包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