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忙找一首古诗并鉴赏...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展开全部
题破山寺后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作者
[编辑本段]
常建
(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曾任盱眙县尉。常建仕途不得意,放浪琴酒,与王昌龄等隐居于湖北武昌新山。《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赏析
[编辑本段]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西北,以常建此诗而知名。诗人清晨来到古寺,一路行来,充满愉悦:一是见到树林沐浴着朝阳的光辉(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为丛林,此言高林,带有颂赞之意);二是穿过清幽的竹径,发现了花木掩映中的禅房;三是见到飞鸟自由自在地欢唱,来到潭边,顿感整个身心一片空明。但在全诗的结束,却并不作进一步发挥,而是戛然而止,让一切都归于沉寂,惟余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从而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在诗歌史上,善写方外之情的诗人都对钟磬之声情有独钟,友人周裕锴教授曾分析过其中的原因:第一,钟声悠扬动听,能把宗教感情转化为一种审美感情,将禅意转化为诗情;第二,钟声余音袅袅不绝,最能体现超越于形象之外的悠远无穷的诗的韵味;第三,钟声的节奏是平缓的,疏钟与诗人淡泊闲静的心态恰巧为异质同构;第四,钟声打破宁静的虚空,象征着一次心灵的顿悟;第五,钟声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动亦静,实亦虚,色亦空,动静不二,象征着禅的本体和诗的本体;第六,钟声从静寂中响起,又在静寂中消失,传达出来的意味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把人带入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美妙神秘的精神世界。(《中国禅宗与诗歌》第四章《空灵的意境追求》)这一论述,是很精彩的。
总结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诗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也许,这才是常建苦心孤诣要告诉我们的“另一个世界”吧。
这首诗比较有名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作者
[编辑本段]
常建
(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曾任盱眙县尉。常建仕途不得意,放浪琴酒,与王昌龄等隐居于湖北武昌新山。《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赏析
[编辑本段]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西北,以常建此诗而知名。诗人清晨来到古寺,一路行来,充满愉悦:一是见到树林沐浴着朝阳的光辉(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为丛林,此言高林,带有颂赞之意);二是穿过清幽的竹径,发现了花木掩映中的禅房;三是见到飞鸟自由自在地欢唱,来到潭边,顿感整个身心一片空明。但在全诗的结束,却并不作进一步发挥,而是戛然而止,让一切都归于沉寂,惟余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从而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在诗歌史上,善写方外之情的诗人都对钟磬之声情有独钟,友人周裕锴教授曾分析过其中的原因:第一,钟声悠扬动听,能把宗教感情转化为一种审美感情,将禅意转化为诗情;第二,钟声余音袅袅不绝,最能体现超越于形象之外的悠远无穷的诗的韵味;第三,钟声的节奏是平缓的,疏钟与诗人淡泊闲静的心态恰巧为异质同构;第四,钟声打破宁静的虚空,象征着一次心灵的顿悟;第五,钟声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动亦静,实亦虚,色亦空,动静不二,象征着禅的本体和诗的本体;第六,钟声从静寂中响起,又在静寂中消失,传达出来的意味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把人带入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美妙神秘的精神世界。(《中国禅宗与诗歌》第四章《空灵的意境追求》)这一论述,是很精彩的。
总结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诗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也许,这才是常建苦心孤诣要告诉我们的“另一个世界”吧。
这首诗比较有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