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

 我来答
靓丽又轻捷的小彩旗G6e2
2015-04-10 · TA获得超过11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4万
展开全部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宋在战国时属魏,魏都大梁,因又称梁。史记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庄子》〈田子方〉、〈徐无鬼〉两篇于魏文侯、武侯称谥,而〈则阳篇〉、〈秋水篇〉迳称惠王的名字,又称公子,〈山木篇〉又称为王,〈养生主〉称文惠君,看来他大概生于魏武侯末叶,现在姑且定为周烈王元年(前三七五)。他的卒年,马叙论定为赧王二十年(前二九五),大致是不错的。 通过《史记》中关于庄子的几百字描述和《庄子》中的一些句子,为我们勾勒出了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 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 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 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视惠施所看重的相位为一只老鼠很能说明他对做官的不屑。 第四,他有家室、学生。“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惠施对此深表不解——殊不知庄子这是‘以理化情’啊。” “庄子受到了学生挑战,但他还是很好地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周将处乎材与不材间……若夫称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玑,以万物为赍送”,读着庄子将死时说的这段话,观众们能很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沦落为社会底层,但也因此造就了他心灵的敏感,对命运有着深切的体会。” 老子之后道家大体沿两个方向发展——以个人生命为中心;养生贵己和以社会政治为中心,发展为君人南面之术(君子无为臣子有为)。其中第一个方向又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从生理本能出发,重视肉体生命.另一条就是从心灵着眼,着重在提高精神境界,这方面庄子无疑是代表。 说到庄子与老子的不同,老子非常理性。老子的思想有非常高的智慧,但少些人情味,里面的‘圣人’几乎都可以换成‘国君’用来治国;而庄子中的圣人,则大都对现实无所挂怀。 庄学的基本思想——无我 庄学的基本思想很复杂,但是在其中一脉相承的宗旨就是两个字——‘无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己、功、名都可以看作是‘我’,庄子的思想就是要打掉、破除‘我’。” “‘今者吾丧我,女(汝)知之乎?’。今天我丢了自己,‘吾丧我’也就是《逍遥游》中说的‘无己’。”这可通过颜回“坐忘”故事来说明。“这里庄子通过寓言、重言,借颜回‘忘仁义’‘忘礼乐’,阐释了‘坐忘’的含义:‘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与大通,此谓坐忘’。也就是要忘掉自己。”他就此阐释了道家对“我”的基本看法。“道家反对‘人为’。所以在‘我是谁’这个问题上,他们往往从一个负面消极的角度来认识,名利、知识——这里的知识不等于智慧、道德等人为的东西,都失掉了人原始的质朴,所以才需要创设规范,一旦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容易走向反面,流于虚伪了。” 又如“‘浑沌’代表了原始的质朴、‘无我’,但当倏、忽二人以‘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结果却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人一开窍,就失掉原始的质朴了。”但是,所谓‘境界’是很主观的东西,‘无我’又何来‘境界’呢?“其实好好体会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不难理解庄子所说的‘无我’的真正含义:打掉小我,要的是大我,恢复人的本性。人开窍了,岂不回不去原来的质朴了?“庄子认为还是回得去的,在梦中回去。”人们津津乐道的“庄周梦蝶”:“庄子问自己: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在梦中,物我分界荡然无存,庄子称之为‘物化’。总的来说,就是在梦境中忘我,就可实现‘无我’,梦是我们愿望的达成的,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梦的积极意义:“当一个人还有梦时,他就还有希望、理想,会去关注人生、社会,就像庄子。” 那庄子的希望是什么呢?那就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不以人助天’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反省人自身的一个出发点。
猛牛rtRG
2015-04-10 · 超过5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12万
展开全部
他的思想具有双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登爽陆永丰
2020-01-31 · TA获得超过360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47
采纳率:32%
帮助的人:166万
展开全部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把朴素的辩证法发展成为相对主义。
他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他把老子关于对立面转化的看法引向极端,认为无论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毁等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观点,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幼儿),而彭祖(传说中最长寿的人)为夭。”这就混同了大小、寿夭的区别,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走向“不别同异”、“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于是他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是说可以不必过问是非,生死如一,表现出悲观厌世的情绪。他不仅认为“齐是非”、“齐万物”,甚至“齐物我”,正如他所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进入神秘主义境界,一切皆不可知。
作为没落阶级的代表,他竭力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达到“真人”境界。要成为“真人”,就要能够“坐忘”,即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觉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毁誉、是非,精神上得到绝对自由,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老庄思想中的消极、颓废的一面,后来成为一切没落失意的阶级或集团寄托精神世界的武器。
既有消极,也有积极,相对的,对他自己来说是积极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