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掐丝珐琅怎样鉴别
第一从绘画风格方面。
康熙珐琅彩瓷的外壁全部涂满色彩,不露白底,不题诗。内容上改变了康熙朝有花无鸟的单调画法,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和蓝料印,成为瓷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第二从底款方面。
康熙朝的底款多为 康熙御制 宋体双排料款,料有蓝、红、黄三种,多数为蓝料款,黄款主要建于紫砂器。
雍正朝的底款多为 雍正年制 宋体双排蓝料款,少数为 大清雍正年制 楷体双排清华款。
乾隆朝的底款多为 乾隆年制 双排蓝料款,字体多数为宋体,少数为四字或六字篆体,未见红、黄料款。
第三从器型方面。
康熙珐琅彩主胎釉要采用景德镇烧制的素白瓷为胎,为了达到铜胎画珐琅器施彩的效果,以里壁施釉,外壁无釉的反瓷为胎,在胎的外壁上施珐琅彩料然后再入窑烘烧成反瓷,再进行描绘。瓷胎较铜胎质地更为细腻洁白,将彩料映衬得更为艳丽润泽,其彩绘的效果较铜胎画珐琅彩更胜一筹。
扩展资料
珐琅器的历史。
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
事实上,阿拉伯地区的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应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我国;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
明初,掐丝珐琅已经被某阶层的人士使用,到了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掐丝珐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铜胎掐丝珐琅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传世的景泰蓝中,以明代的产品为最上乘。凡明代烧制的产品,其表面大多光洁透亮。绿色如翠玉一般,红色如鸡血,紫色像紫晶,蓝色近似蓝靛,白色仿佛凝脂,黄色如嫩姜。这个时期的景泰蓝,丝胎都是黄铜镀金,因为是用火镀上去的,所以都有砂眼。清初期的珐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到了清代乾隆时期,所制的景泰蓝,无论何种颜色均不透亮。其丝胎主要是红铜,镀金也为火镀。至清末、民国,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乾隆时期所烧制的景泰蓝,以黄白二色为最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后来的仿制品则多黄中发绿或发红。乾隆时朝的白色景泰蓝也很难仿造。一是因为其白色与车渠石的颜色相差无几,仿者须用很难得到的六品顶珠仿制。另外,其白色白而且干,后来虽然也有人发明了一种白色的干料,但烧时又不容易熔化,比起其他颜料,火候很难掌握,如果不是手艺高超的工匠,很容易使器物受到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