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展开全部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punctuation marks) :
biāo diǎn fú hào
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____)等。
句读 中国的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卜辞)有时用分行或隔离来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也并不普遍。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用来表示较小的停顿,“”表示较大的停顿。20世纪初发现的汉简《流沙坠简》中有使用了这种符号的简片。“”和“、”汉朝人称之为句读 。这两种符号到了宋代才逐渐推广使用,但形态有些改变。一种是句号用“。”,读号用“、”;另一种是句号读号都用同样的点,句号的点用在字旁,读号的点用在两字之间。宋元时代出版的书籍,特别是经书,一般不加句读。句读符号多用于教学或校勘方面。宋刻本也有仿照校书式印上圈点的,但不多见。
元明刻本小说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有些戏曲和启蒙读物也采取这种方法。此外,明刻本小说还增添了人名号和地名号,前者是在人名右边加一条直线,后者是在地名右边加两条直线。
标点这两个字,始见于宋代。《宋史·何基传》:“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这里的标点指的是阅读古书时添加的句读符号,即所谓旧式标点。
新式标点 新式标点是模仿西方的书写习惯而借用的 ,在清代末年才开始使用。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五四运动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经开始使用新式标点。《新青年》杂志第4卷(1918)也开始部分地使用。由于当时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于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样就出现标准不一的现象。1919年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议决,1920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正式颁行。这个议案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种符号,包括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共12种。
五四运动以后,公布的标点符号逐渐推广应用。比较西方使用的标点,有几处明显的不同:①句号用“。”,不用“·”。②引号用『』和「」,不用“”和‘’。是为了适应直排文字的特点。③西方文字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表示,汉字没有这种标记,所以要有私名号和书名号。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原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四十年来,文字书写和书刊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有了某些发展变化,因此,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本标准就是在新颁《标点符号用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标准参考了国内标点符号用法的文献,广泛听取了语文学界、新闻界、出版界、教育界的意见。
本标准对汉语书面语中的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进行了规定和说明,目的在于使人们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用法,以准确表达文意,推动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
本标准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标点符号用法》课题组负责起草,主要起草人:龚千炎、刘一玲。
本标准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从实施之日起,原《标点符号用法》即行废止。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本标准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标准适用于汉语书面语。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参考使用。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句子 sentence
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陈述句 declarative sentence
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 imperative sentence
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 interrogative sentence
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 exclamotory sentence
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 complex sentence ,clause
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词语 expression
词和短语(词组)。
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3、基本规则
3.1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3.2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0种,分点号和标点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点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点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4、用法说明
4.1 句号
4.1.1 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4.1.2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例如:a)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4.1.3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请您稍等一下。
4.2 问号
4.2.1 问号的形式为“?”。
4.2.2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句。
例如:a)你见过金丝猴吗?
b)他叫什么名字?
c)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2.3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句号。
例如:a)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b)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4.3 叹号
4.3.1 叹号的形式为“!”。
4.3.2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
例如:A)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B)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4.3.3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A)你给我出去!
B)停止射击!
4.3.4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4 逗号
4.4.1 逗号的形式为“,”
4.4.2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4.4.3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4.4.4 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4.5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4.5 顿号
4.5.1 顿号的形式为“、”。
4.5.2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例如:A)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4.6 分号
4.6.1 分号的形式为“;”。
4.6.2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例如:A)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4.6.3 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4.6.4 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4.7 冒号
4.7.1 冒号的形式为“:”。
4.7.2 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4.7.3 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4.7.4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7.5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例如: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4.7.6 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4.8 引号
4.8.1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4.8.2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例如:
A)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况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4.8.3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例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4.8.4 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例如: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8.5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如: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4.9 括号
4.9.1 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
4.9.2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种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例如:A)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B)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4.10 破折号
4.10.1 破折号的形式为“——”。
4.10.2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A)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4.10.3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4.10.4 声音延长,像声词后用破折号。
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4.10.5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4.11 省略号
4.11.1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4.11.2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4.11.3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4.11.4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12 着重号
4.12.1 着重号的形式为“.”。
4.12.2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
例如: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 .
4.13 连接号
4.13.1 连接号的形式为“-”,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长度)、半字线“-”(占半个字的长度)和浪纹“~”(占一个字的长度)。
4.13.2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
A)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也称任一洛二氏溶液(Ringer Locke solution),用于医疗和哺乳动物生理学实验。
4.13.3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连接号,表示起止。
例如:A)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B)“北京——广州”直达快车。
C)梨园乡种植的巨风葡萄今年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1000公斤~1500公斤。
4.13.4 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例如: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13.5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4.14 间隔号
4.14.1 间隔号的形式为“.”。
4.14.2 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4.14.3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4.15 书名号
4.15.1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
4.15.2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a)《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c)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4.15.3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如:《〈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4.16 专名号
4.16.1 专名号的形式为“——”。
4.16.2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
例如:司马相如者,汉 蜀郡 成都人也,字长卿。
4.16.3 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浪线“~~~~”。
例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 标点符号的位置
5.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2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3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5.4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6 直行文稿和横行文稿使用标点符号的不同
6.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放在字下偏右。
6.2 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
6.3 引号改用双引号“ ”和单引号“ ”
6.4 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的字的左侧。
历史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采用。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几千年来,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宏观上考虑,也有相似的前进轨迹。那就是由字、词、句的连写,而逐步采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采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 )、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问题。
叹号是14世纪下半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的创造。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叹号见于佛罗伦萨城邦执政官、作家科卢特乔·萨卢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参见第二篇2.2)。德国刊印的书籍在16世纪开始使用叹号。英语和俄语的叹号出现于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1610~1611年写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叹号”称为note of admiration(赞叹符)。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说叹号在句子“带赞叹”的口气说出时使用。1657年英语叹号开始使用现代名称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中自拟的10种标点中有“慨叹之号”(!)和“惊异之号”( )。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有(!),表示“大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惊叹号”,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改称“感叹号”,1990年以后正式名称简化为“叹号”。
西方的标点符号在16世纪主要有朗诵学派和句法学派两个学派,主要是由古典时期希腊文和拉丁文演变而来,在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俄文的标点是依希腊文而来,到了18世纪采用西欧的标点方法。
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标点符号(punctuation marks) :
biāo diǎn fú hào
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____)等。
句读 中国的古籍,没有类似今天使用的标点。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卜辞)有时用分行或隔离来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也并不普遍。所以历来认为学会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用来表示较小的停顿,“”表示较大的停顿。20世纪初发现的汉简《流沙坠简》中有使用了这种符号的简片。“”和“、”汉朝人称之为句读 。这两种符号到了宋代才逐渐推广使用,但形态有些改变。一种是句号用“。”,读号用“、”;另一种是句号读号都用同样的点,句号的点用在字旁,读号的点用在两字之间。宋元时代出版的书籍,特别是经书,一般不加句读。句读符号多用于教学或校勘方面。宋刻本也有仿照校书式印上圈点的,但不多见。
元明刻本小说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有些戏曲和启蒙读物也采取这种方法。此外,明刻本小说还增添了人名号和地名号,前者是在人名右边加一条直线,后者是在地名右边加两条直线。
标点这两个字,始见于宋代。《宋史·何基传》:“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这里的标点指的是阅读古书时添加的句读符号,即所谓旧式标点。
新式标点 新式标点是模仿西方的书写习惯而借用的 ,在清代末年才开始使用。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五四运动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经开始使用新式标点。《新青年》杂志第4卷(1918)也开始部分地使用。由于当时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于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样就出现标准不一的现象。1919年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议决,1920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正式颁行。这个议案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种符号,包括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共12种。
五四运动以后,公布的标点符号逐渐推广应用。比较西方使用的标点,有几处明显的不同:①句号用“。”,不用“·”。②引号用『』和「」,不用“”和‘’。是为了适应直排文字的特点。③西方文字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表示,汉字没有这种标记,所以要有私名号和书名号。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原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四十年来,文字书写和书刊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有了某些发展变化,因此,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本标准就是在新颁《标点符号用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标准参考了国内标点符号用法的文献,广泛听取了语文学界、新闻界、出版界、教育界的意见。
本标准对汉语书面语中的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进行了规定和说明,目的在于使人们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用法,以准确表达文意,推动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
本标准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标点符号用法》课题组负责起草,主要起草人:龚千炎、刘一玲。
本标准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从实施之日起,原《标点符号用法》即行废止。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本标准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标准适用于汉语书面语。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参考使用。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句子 sentence
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陈述句 declarative sentence
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 imperative sentence
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 interrogative sentence
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 exclamotory sentence
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 complex sentence ,clause
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词语 expression
词和短语(词组)。
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3、基本规则
3.1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3.2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0种,分点号和标点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点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点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4、用法说明
4.1 句号
4.1.1 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4.1.2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例如:a)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4.1.3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请您稍等一下。
4.2 问号
4.2.1 问号的形式为“?”。
4.2.2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句。
例如:a)你见过金丝猴吗?
b)他叫什么名字?
c)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2.3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句号。
例如:a)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b)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4.3 叹号
4.3.1 叹号的形式为“!”。
4.3.2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
例如:A)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B)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4.3.3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A)你给我出去!
B)停止射击!
4.3.4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4 逗号
4.4.1 逗号的形式为“,”
4.4.2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4.4.3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4.4.4 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4.5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4.5 顿号
4.5.1 顿号的形式为“、”。
4.5.2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例如:A)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4.6 分号
4.6.1 分号的形式为“;”。
4.6.2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例如:A)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4.6.3 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4.6.4 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4.7 冒号
4.7.1 冒号的形式为“:”。
4.7.2 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4.7.3 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4.7.4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7.5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例如: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4.7.6 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4.8 引号
4.8.1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4.8.2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例如:
A)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况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4.8.3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例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4.8.4 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例如: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8.5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如: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4.9 括号
4.9.1 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
4.9.2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种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例如:A)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B)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4.10 破折号
4.10.1 破折号的形式为“——”。
4.10.2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A)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4.10.3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4.10.4 声音延长,像声词后用破折号。
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4.10.5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4.11 省略号
4.11.1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4.11.2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4.11.3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4.11.4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12 着重号
4.12.1 着重号的形式为“.”。
4.12.2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
例如: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 .
4.13 连接号
4.13.1 连接号的形式为“-”,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长度)、半字线“-”(占半个字的长度)和浪纹“~”(占一个字的长度)。
4.13.2 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
A)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也称任一洛二氏溶液(Ringer Locke solution),用于医疗和哺乳动物生理学实验。
4.13.3 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连接号,表示起止。
例如:A)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B)“北京——广州”直达快车。
C)梨园乡种植的巨风葡萄今年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1000公斤~1500公斤。
4.13.4 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例如: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13.5 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4.14 间隔号
4.14.1 间隔号的形式为“.”。
4.14.2 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4.14.3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4.15 书名号
4.15.1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
4.15.2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a)《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c)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4.15.3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如:《〈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4.16 专名号
4.16.1 专名号的形式为“——”。
4.16.2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
例如:司马相如者,汉 蜀郡 成都人也,字长卿。
4.16.3 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浪线“~~~~”。
例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 标点符号的位置
5.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2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3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5.4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6 直行文稿和横行文稿使用标点符号的不同
6.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放在字下偏右。
6.2 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
6.3 引号改用双引号“ ”和单引号“ ”
6.4 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的字的左侧。
历史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采用。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几千年来,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宏观上考虑,也有相似的前进轨迹。那就是由字、词、句的连写,而逐步采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采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 )、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问题。
叹号是14世纪下半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的创造。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叹号见于佛罗伦萨城邦执政官、作家科卢特乔·萨卢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参见第二篇2.2)。德国刊印的书籍在16世纪开始使用叹号。英语和俄语的叹号出现于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1610~1611年写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叹号”称为note of admiration(赞叹符)。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说叹号在句子“带赞叹”的口气说出时使用。1657年英语叹号开始使用现代名称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中自拟的10种标点中有“慨叹之号”(!)和“惊异之号”( )。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有(!),表示“大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惊叹号”,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改称“感叹号”,1990年以后正式名称简化为“叹号”。
西方的标点符号在16世纪主要有朗诵学派和句法学派两个学派,主要是由古典时期希腊文和拉丁文演变而来,在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俄文的标点是依希腊文而来,到了18世纪采用西欧的标点方法。
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0种,分点号和标点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扩展资料
标点符号的位置:
1、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2、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3、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
4、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标点符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5-10-1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沐雨萧萧810529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向TA提问 私信TA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18725
获赞数:434645
中小学一级教师,从教19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喜爱百度知道这个平台,更喜爱在这个平台为学生们解惑答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如何正确使用提示语中的标点符号?
在写人物对话时,不少同学在使用标点符号时,不能在提示语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使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句子就失去了感染力。下面对这四种形式概括如下:
1、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前,说话内容在后。
这种方法是写人物对话最常用的形式。就在提示语后加冒号、双引号。
例如: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睛都看花了,你能说得清吗?”
川川又问:“这上面有图话吗?” 叔叔说:“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哪儿还有一条鱼哩!”
2、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后,说话内容在前。
使用这种对话形式,能够强调说话的内容。先标双引号,在提示语后加句号。 例如:“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川川总爱刨根问底。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男孩抢着说。 “不,谢谢,我不要。”男孩拉着妈妈手,走出了商场。
3、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 这种方法就是先写一句或一段人物的话,然后交代话是谁说的和人物继续说的话。在提示语前、后的说话内容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
例如:“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4、只写说话内容,不写是谁说的。
这种对话形式简洁、明快,但说话人的姓名必须是在前面交代过的,对话虽然不写是谁说的,但读者一看就明白是谁说的话。这种没有提示语的只要加双引号就可以了。 例如:“我在看‘书’呢!”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妈妈在买药,让你在这儿等她,是吗?”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口诀记忆法:
提示语在前先加冒号,后加双引号。 提示语在说话后先加双引号,后画句号。
提示语在中间,前后说话内容都加双引号,提示后加逗号。 没有提示语的直接加双引号,前文必说明。
在写人物对话时,不少同学在使用标点符号时,不能在提示语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使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句子就失去了感染力。下面对这四种形式概括如下:
1、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前,说话内容在后。
这种方法是写人物对话最常用的形式。就在提示语后加冒号、双引号。
例如: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睛都看花了,你能说得清吗?”
川川又问:“这上面有图话吗?” 叔叔说:“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哪儿还有一条鱼哩!”
2、说话人姓名及提示语在后,说话内容在前。
使用这种对话形式,能够强调说话的内容。先标双引号,在提示语后加句号。 例如:“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川川总爱刨根问底。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男孩抢着说。 “不,谢谢,我不要。”男孩拉着妈妈手,走出了商场。
3、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 这种方法就是先写一句或一段人物的话,然后交代话是谁说的和人物继续说的话。在提示语前、后的说话内容加双引号,提示语后加逗号。
例如:“太好了,太好了!”川川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4、只写说话内容,不写是谁说的。
这种对话形式简洁、明快,但说话人的姓名必须是在前面交代过的,对话虽然不写是谁说的,但读者一看就明白是谁说的话。这种没有提示语的只要加双引号就可以了。 例如:“我在看‘书’呢!”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妈妈在买药,让你在这儿等她,是吗?”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口诀记忆法:
提示语在前先加冒号,后加双引号。 提示语在说话后先加双引号,后画句号。
提示语在中间,前后说话内容都加双引号,提示后加逗号。 没有提示语的直接加双引号,前文必说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标点符号(punctuation):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数学符号、货币符号、校勘符号、辞书符号、注音符号等特殊领域的专门符号不属于标点符号。)
句子(sentence):前后都有较大停顿、带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复句(complex sentence):由两个或多个在意义上有密切关系的分句组成的语言单位,包括简单复句(内部只有一层语义关系)和多重复句(内部包含多层语义关系)。
分句(clause):复句内两个或多个前后有停顿、表达相对完整意义、不带有句末语气和语调、有的前面可添加关联词语的语言单位。
陈述句(declarative sentence):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imperative sentence):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interrogative sentence):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exclamatory sentence):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词语(expression):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4]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
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句号
句末点号,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形式是“。”。
基本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使用句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陈述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甲:咱们走着去吧?)乙:好。
2.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请您稍等一下。
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也是同样值得尊敬的。
补充
图或表的短语式说明文字,中间可用逗号,但末尾不用句号。即使有时说明文字较长,前面的语段已出现句号,最后结尾处仍不用句号。
行进中的学生方队
经过治理,本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这是某区街道一景
相关
列举时用句号后不用分号,见4.7分号补充。
冒号提示范围末用句号点断,见4.8冒号补充2。
问号
句末点号(也有标号用法,见基本4),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形式是“?”。
基本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使用问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2.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
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他看着我的作品称赞了我。)但到底是称赞我什么:是有几处画的好?还是什么都敢画?抑或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我不得而知。
这一切都是由客观的条件造成的?还是由行为的惯性造成的?
3.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
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4.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即用于句内,表示存疑或不详。
马致远(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钟嵘(?―518),颍川长社人,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
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说明作者(编者?校者?)很不认真。
补充
使用问号应以句子表示疑问语气为依据,而并不根据句子中包含有疑问词。当含有疑问词的语段充当某种句子成分,而句子并不表示疑问语气时,句末不用问号。
他们的行为举止、审美趣味,甚至读什么书,坐什么车,都在媒体掌握之中。
谁也不见,什么也不吃,哪儿也不去。
我也不知道他究竟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相关
问号后再加叹号,见4.4叹号基本4。
放在书名号内,见4.16书名号补充5。
叹号
句末点号,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形式是“!”。
基本
1.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使用叹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感叹语气和语调或带有强烈的祈使、反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才一年不见,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
你给我住嘴!
谁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
2.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咚!咚咚!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3.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叹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叹号。
轰!!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
我要揭露!我要控诉!!我要以死抗争!!!
4.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问号、叹号各一)。
这么点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
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材?!
相关
放在书名号内,见4.16书名号补充5。
逗号
句内点号,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形式是“,”。
基本
1.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见4.7分号基本1),一般都用逗号。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2.用于下列各种语法位置:
a.较长的主语之后。
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b.句首的状语之后。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c.较长的宾语之前。
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d.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他呢,倒是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
(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e.较长的主语中间、谓语中间或宾语中间。
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见到的事实,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我追求真理的思想。
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
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f.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
真美啊,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
她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
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3.用于下列各种停顿处:
a.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b.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或呼唤语之后。
哎哟,这儿,快给我揉揉。
大娘,您到哪儿去啊?
喂,你是哪个单位的?
c.某些序次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
《玄秘塔碑》所以成为书法的范本,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其一,具有楷书点画、构体的规范性;其二,承上启下,成为唐楷的极致;其三,字如其人,爱人及字,柳公权高尚的书品、人品为后人所崇仰。
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讲语言的污染问题:首先,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污染问题;其次,是滥用缩略语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再次,是空话和废话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
补充
用顿号表示较长、较多或较复杂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时,最后一个成分前可用“以及”或“及”进行连接,“以及”或“及”之前应用逗号。
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作息不规律,以及忽视营养均衡等,均会导致健康状况的下降。
相关
有顺序并列项间的停顿用顿号,见4.6顿号补充1。
非提示性话语后用逗号,见4.8冒号补充1。
顿号
句内点号,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形式是“、”。
基本
1.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
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2.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3.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
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风格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甲、题材;乙、用字;丙、表达;丁、色彩。
4.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
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5.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日”“月”构成“明”字。
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等横幅。
《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补充
1.表示含有顺序关系的并列各项间的停顿,用顿号,不用逗号。下例解释“对于”一词用法,“人”“事物”“行为”之间有顺序关系(即人和人、人和事物、人和行为、事物和事物、事物和行为、行为和行为六种对待关系),各项之间应用顿号。
〔对于〕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误)
〔对于〕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正)
2.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的简写形式时,用短横线连接号,不用顿号。
2010、03、02(误)
2010-03-02(正)
相关
最后一个成分前用“以及”或“及”连接,见4.5逗号补充。
分号
句内点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形式是“;”。
基本
1.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当分句内部还有逗号时)之间的停顿。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2.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之间的停顿。
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
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以为可以凉快些;谁知没有凉快下来,反而更热了。
3.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一、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四、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补充
分项列举的各项有一项或多项已包含句号时,各项的末尾不能再用分号。
本市先后建立起三大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建立甘蔗生产服务体系。成立糖业服务公司,主要给农民提供机耕等服务;二是建立蚕桑生产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热作服务体系。……。(误)
本市先后建立起三大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建立甘蔗生产服务体系。成立糖业服务公司,主要给农民提供机耕等服务。二是建立蚕桑生产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热作服务体系。……。(正)
相关
复句内的停顿一般用逗号,见4.5逗号基本1。
冒号
句内点号,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形式是“:”。
基本
1.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她高兴地说:“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2.表示总结上文。
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3.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出口公司;时间:8月15日-20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减少先入为主的干扰。
4.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广平先生:……
同志们、朋友们:……
5.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在列举式或条文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号时,宜另起段落来显示各个层次。
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补充
1.冒号用在提示性话语之后引起下文。表面上类似但实际不是提示性话语的,其后用逗号。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提示性话语)
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有150多座,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非提示性话语)
2.冒号提示范围无论大小(一句话、几句话甚至几段话),都应与提示性话语保持一致(即在该范围的末尾要用句号点断)。应避免冒号涵盖范围过窄或过宽。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误)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正)
3.冒号应用在有停顿处,无停顿处不应用冒号。
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有停顿)
这事你得拿主意,光说“不知道”怎么行?(无停顿)
句子(sentence):前后都有较大停顿、带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复句(complex sentence):由两个或多个在意义上有密切关系的分句组成的语言单位,包括简单复句(内部只有一层语义关系)和多重复句(内部包含多层语义关系)。
分句(clause):复句内两个或多个前后有停顿、表达相对完整意义、不带有句末语气和语调、有的前面可添加关联词语的语言单位。
陈述句(declarative sentence):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imperative sentence):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interrogative sentence):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exclamatory sentence):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词语(expression):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4]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
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句号
句末点号,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形式是“。”。
基本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使用句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陈述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甲:咱们走着去吧?)乙:好。
2.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
请您稍等一下。
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也是同样值得尊敬的。
补充
图或表的短语式说明文字,中间可用逗号,但末尾不用句号。即使有时说明文字较长,前面的语段已出现句号,最后结尾处仍不用句号。
行进中的学生方队
经过治理,本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这是某区街道一景
相关
列举时用句号后不用分号,见4.7分号补充。
冒号提示范围末用句号点断,见4.8冒号补充2。
问号
句末点号(也有标号用法,见基本4),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形式是“?”。
基本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使用问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2.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
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他看着我的作品称赞了我。)但到底是称赞我什么:是有几处画的好?还是什么都敢画?抑或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我不得而知。
这一切都是由客观的条件造成的?还是由行为的惯性造成的?
3.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
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4.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即用于句内,表示存疑或不详。
马致远(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钟嵘(?―518),颍川长社人,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
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说明作者(编者?校者?)很不认真。
补充
使用问号应以句子表示疑问语气为依据,而并不根据句子中包含有疑问词。当含有疑问词的语段充当某种句子成分,而句子并不表示疑问语气时,句末不用问号。
他们的行为举止、审美趣味,甚至读什么书,坐什么车,都在媒体掌握之中。
谁也不见,什么也不吃,哪儿也不去。
我也不知道他究竟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相关
问号后再加叹号,见4.4叹号基本4。
放在书名号内,见4.16书名号补充5。
叹号
句末点号,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形式是“!”。
基本
1.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使用叹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感叹语气和语调或带有强烈的祈使、反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才一年不见,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
你给我住嘴!
谁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
2.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咚!咚咚!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3.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叹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叹号。
轰!!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
我要揭露!我要控诉!!我要以死抗争!!!
4.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问号、叹号各一)。
这么点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
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材?!
相关
放在书名号内,见4.16书名号补充5。
逗号
句内点号,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形式是“,”。
基本
1.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见4.7分号基本1),一般都用逗号。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2.用于下列各种语法位置:
a.较长的主语之后。
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b.句首的状语之后。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c.较长的宾语之前。
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d.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他呢,倒是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
(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e.较长的主语中间、谓语中间或宾语中间。
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见到的事实,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我追求真理的思想。
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
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f.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
真美啊,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
她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
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3.用于下列各种停顿处:
a.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b.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或呼唤语之后。
哎哟,这儿,快给我揉揉。
大娘,您到哪儿去啊?
喂,你是哪个单位的?
c.某些序次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
《玄秘塔碑》所以成为书法的范本,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其一,具有楷书点画、构体的规范性;其二,承上启下,成为唐楷的极致;其三,字如其人,爱人及字,柳公权高尚的书品、人品为后人所崇仰。
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讲语言的污染问题:首先,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污染问题;其次,是滥用缩略语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再次,是空话和废话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
补充
用顿号表示较长、较多或较复杂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时,最后一个成分前可用“以及”或“及”进行连接,“以及”或“及”之前应用逗号。
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作息不规律,以及忽视营养均衡等,均会导致健康状况的下降。
相关
有顺序并列项间的停顿用顿号,见4.6顿号补充1。
非提示性话语后用逗号,见4.8冒号补充1。
顿号
句内点号,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形式是“、”。
基本
1.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
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2.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3.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
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风格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甲、题材;乙、用字;丙、表达;丁、色彩。
4.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
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5.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日”“月”构成“明”字。
店里挂着“顾客就是上帝”“质量就是生命”等横幅。
《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补充
1.表示含有顺序关系的并列各项间的停顿,用顿号,不用逗号。下例解释“对于”一词用法,“人”“事物”“行为”之间有顺序关系(即人和人、人和事物、人和行为、事物和事物、事物和行为、行为和行为六种对待关系),各项之间应用顿号。
〔对于〕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误)
〔对于〕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相互对待关系。(正)
2.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的简写形式时,用短横线连接号,不用顿号。
2010、03、02(误)
2010-03-02(正)
相关
最后一个成分前用“以及”或“及”连接,见4.5逗号补充。
分号
句内点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形式是“;”。
基本
1.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当分句内部还有逗号时)之间的停顿。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2.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之间的停顿。
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
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以为可以凉快些;谁知没有凉快下来,反而更热了。
3.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一、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四、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补充
分项列举的各项有一项或多项已包含句号时,各项的末尾不能再用分号。
本市先后建立起三大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建立甘蔗生产服务体系。成立糖业服务公司,主要给农民提供机耕等服务;二是建立蚕桑生产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热作服务体系。……。(误)
本市先后建立起三大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建立甘蔗生产服务体系。成立糖业服务公司,主要给农民提供机耕等服务。二是建立蚕桑生产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热作服务体系。……。(正)
相关
复句内的停顿一般用逗号,见4.5逗号基本1。
冒号
句内点号,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形式是“:”。
基本
1.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她高兴地说:“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2.表示总结上文。
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3.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出口公司;时间:8月15日-20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减少先入为主的干扰。
4.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广平先生:……
同志们、朋友们:……
5.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在列举式或条文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号时,宜另起段落来显示各个层次。
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补充
1.冒号用在提示性话语之后引起下文。表面上类似但实际不是提示性话语的,其后用逗号。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提示性话语)
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有150多座,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非提示性话语)
2.冒号提示范围无论大小(一句话、几句话甚至几段话),都应与提示性话语保持一致(即在该范围的末尾要用句号点断)。应避免冒号涵盖范围过窄或过宽。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误)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正)
3.冒号应用在有停顿处,无停顿处不应用冒号。
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有停顿)
这事你得拿主意,光说“不知道”怎么行?(无停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