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马绍斌提出的理想心理健康状态具有以下特点:热爱生活,善于享受生命;胸怀宽阔,不为小事烦恼;欲望适度,不为名利所累。
班主任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生理学、心理学知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正处在从未成熟的儿童期向逐渐成熟的青春期的过渡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客观上,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学生较重的心理压力;学习生活节奏的紧张,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不断向学生的应激水平挑战。
家庭问题的复杂化,单亲家庭日渐增多,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的影响。主观上,个人的适应能力、意志力、人格的健全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了解学生这一特殊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耐心地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安全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晨会、班会或恰当的时候,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时候,班级表现正常,似乎很难发现问题。这时,班主任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典型的案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
又可以暗示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消除隐含的不良心理,防微杜渐,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正确人生态度的教育: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因此要时常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分析、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务本求实的精神,使学生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教育: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教育学生要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培养善良的品质、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满意心境的教育: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教育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
既不会被赞扬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教训,扬长避短。教育学生要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客观的、全面的对待他人,不忽冷忽热,不苛求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学生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正确对待升学和择业。
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帮助、批评、教育,在和同学交往中要注意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友爱,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就比较舒畅,心理自然处于健康状态中。
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许多班主任教师有这样一个共识:现在的学生“难管”,他们懂得未必比你少,但又不真正懂事,个性很强却极易出问题。所以,有效的思想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切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例如:有的学生表现自信心不足,常感自卑,不愿面对竞争和挫折,对自我的满意程度下降。根据高中生最渴望被理解这一特点,班主任教师可以借助平等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寻找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实际效果往往比其他任何方式的说教都要好。
班主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高中学生更需要独立自主地学习,能不能适时适地的调节自身状态成了是否产生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的关键,所以可以让学生定期写心理随笔,随时检查反省自己的内心世界,及时自觉的调整心理状态。
总之,班主任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利用班主任优势,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环境是一个多维的主体的时空网络和氛围,环境是人的心理素质达到优化的基本条件,是潜在的课程,具有陶冶、渗透、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良好的环境可使人的心理功能处于积极向上的“做功”态势,并使人能进一步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1、课堂教学环境
班主任要抓好班级的环境布置。教学过程不仅是智能培育过程,也是健康的个性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适应是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度密切联系的。教学环境中的光线、温度、空气、声音、颜色和气味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适宜的光线强度,淡绿色或浅蓝色的墙壁,新鲜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声音等都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发展健康个性的有效因素。
2、课外、校外活动环境
班主任要注意安排好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即课外、校外活动是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能和谐协调的过程,它对开阔学生的知识和思想背景,提高文化素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以及发展个性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也只有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才能进一步发现和发掘自己的潜力。第二课堂的内容:①举办各种讲座,其中特别要加强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卫生指导、社会信息处理指导、阅读指导、审美指导等。这些可利用班会课,分学期分别举行。②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③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阅读小组等。④依据德育大纲和校政教处相关内容安排,结合节日、纪念日以及假日与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专题系列活动。第二课堂要求体现知识性、情感性、艺术性、现实性、实践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层次。
学校的管理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以及自然社会与文化环境也都是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心理品质必要的因素,应从总体上考虑,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心理辅导
青春期特有的生理特点使得其情绪行为具有明显的不稳定特点,所以在学生初步熟悉校园环境后,学习及情绪行为就应成为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1、了解心理现状与有关知识,达到自我完善
班主任可通过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状况,组织开设心理科学知识讲座,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异常以及心理保健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自我完善的欲望。
2、指导学生业余生活,提高精神境界
①社交。学生伙伴具有传递信息和感情代偿的作用。学生从交往中能加速认识人生的规范和责任,促进社会化。为此,班主任应和家长联系,要积极支持并精心指导他们正确交友,在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的关心和指导,不断提高其追求层次,使学生的交友环境能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②阅读。班主任要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读好书,读名著,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生读书活动中,必须加强阅读指导,即使世界名著也要帮助学生了解名著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而不能让其“囫囵吞枣”或“照单全收”。至于学生读一些低劣之作,也要通过辅导,帮助他们分清良莠,增强免疫能力。③培养情趣高雅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校内外有益于充实精神生活的个体活动。④记载阅读笔记或生活日记。培养学生具有记载阅读笔记或生活日记的习惯,可有助于学生将从书中或生活中所获得的感受升华到较为深刻的层次,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不仅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而且不断提高其精神境界。
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多维的自我调节方法,缓解精神紧张
班主任可教给学生一些调节自我心理的方法。①环境调节法:创造或寻找安谧、宁静的环境。②语言调节法: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至理名言激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作斗争,或用无声的语言自我提醒,自我暗示。③注意转移法: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转移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去,尽力去做一些可转移注意力的事情。④能量发泄法:不良的情绪可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使气恼的心情平静下来,使聚积的怒气消失大半。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指导学生学会增强自信心的方法
班主任要善于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自信指个体对自己的一切,包括身体、能力、性格等各个方面,都能确认其正面价值,而且欣然接受自己现实的样子。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不因某种缺点而自卑。自信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自信力是每个人发挥内在潜能实现做人价值的内在动力机制。在生活中有了信心,有了理想和目标,才能使人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才能获得学习、事业和生活的成功。
暗示是使学生获得自信的一种巧妙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一些方面去努力,以期通过暗示提高自信力。①利用语言:多用肯定的语气或多用肯定的方式,则可能消除自卑感,从而树立信心,如:“天无绝人之路”,“天生我才必有用”等。②利用环境:存在抗拒情绪时,首先要调整内在条件;头脑混沌时,应赶快去进行实际操作,调整周围的环境;整理物质环境,做到窗明几净,条理分明。或者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都会给人以心理上的调整和安定感,甚至心理振奋。③利用动作:解除身体即生理上的紧张,无疑也解除了心理的紧张,如:加快走路的速度;激烈地摆动身体;提高讲话的声音等。④利用顺序:逐一实现小目标或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或在学习之前将学习过程系统化,都可以增强自信力。⑤利用态度: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尽力使用积极的做法,借此可产生活力。如:在事物进行过程中,把可喜的结果视觉化,借此增加信心;“破釜沉舟”,可以坚强自己的意志;每天坚持做好一件事情,既可以产生毅力,也可以培养自信力。
5、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强不息的品质
作为班主任可运用以下手段提高学生的辨别、评价、选择、判断和践行能力。①开拓视野法:介绍心理学、人才学、未来学的基本观点及其他文化知识,了解学生的家庭特点,介绍国内及国际的形势环境。②把握机遇法:通过学生获得的成功和遇到的挫折经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结交好友,接触各种事物。③创设情境法:创设目标情境,指导学生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拟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创设活动情境,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以获得对事物较深刻的体会。创设伦理情境,针对学生在道德价值的某个方面所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或混乱,设计伦理道德事例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独立审慎的思考,作出道德价值判断与评价、道德选择以及确立自己的道德立场。创设批评情境,指导学生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较为深入的讨论(包括对某些模糊问题的辩护),帮助学生明确价值观念,获取正确的价值评价,提高道德判断,道德践行能力。
三、心理保健
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1、青春期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熟阶段,围绕高中阶段青春期特点,将性生理、性心理与性人格教育密切结合,通过优化环境,树立良好班风,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等手段,提高学生性心理意识的境界,促进学生自我身心发育的优化。
对这一阶段的学生使之能够做到:①良好地调适自己的心情,理智地(自觉地)缓解生理发展前倾与社会成熟后移之间,性成熟与人格不完善,性道德观念不明确之间的矛盾,在较高的思想境界支配下,确保青春美好,促进精神健康。②接受文明社会所公认的性行为准则和性爱伦理常识,尊重异性,理智地容纳自己爱慕异性的情感,有较融洽的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关系。③对大众文化传播有清醒的判断,能区分淫秽和纯洁、低级与崇高、谬误与真理,有较高的鉴赏水平。
2、艺术教育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对外界事物感知和理性思考最敏锐、最活跃、吸收力最强的时期。学校的所有时空都具有艺术性,班主任要善于捕捉艺术教育的因素,通过总体设计和加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认识和实践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水平,引导学生在塑造美好心灵的基础上,能从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方面逐步形成文雅大方的风度,体现青春的活力、积极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逐步形成丰富优美的个性。
3、体 育
班主任要大力组织好本班学生的体育活动。积极的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质,促进大脑的发展,而且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有很大作用。①创造有利于发展与特长的情景,增强自信力;②激发学生高度兴奋,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③有一定难度的运动,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④可增强学生自我更新,自我开拓的能力。
四、注重个性、因人施教
班主任要注意班上学生的个性培养,要因人施教。主观的要求与客观的限制之间的矛盾在人格发展不成熟的学生身上会表现为较强烈的心理冲突,以至形成持续的心境,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心理异常。为此,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防止和克服不必要的心理冲突,也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班主任要特别重视与每一个学生形成心理相触的密切感情,随时随地注意对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把每一位学生看成是有丰富个性的活动主体,这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施以个别影响的前提。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使自己具有以下水平:①有创造的欲望和一定的创造成果,这是班主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②掌握必要的学生心理卫生知识和学生心理保健的一般方法。③善于洞察学生内在特征和个性特点。④善于把握学生的表面现象与内心世界活动的区别与联系,谨慎辨别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⑤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特有的可贵之处,明了学生心理冲突的出现不一定说明学生有过错,更不一定必然产生不良后果,关键在于引导教育,谨防教育不慎,成为加剧学生心理冲突的外因。⑥要成为学生言行的导师和年长的朋友、知已,对学生真诚、平等、坦诚、理解,多作肯定的暗示,多做思想上的交流和心理上的沟通、疏导。
五、提高品德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抓好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孤立地着眼于某一素质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必须开拓心理健康的培育领域。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与学生高尚的精神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紧密联系的。为此,高中阶段还必须加强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纪律教育、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养成自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的自我品质 ,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为他们以后取得人生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心理辅导的精髓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开发为目标,挖掘行为下面深藏的合理需要,系统思考影响心理行为的各种变量,在充分尊重人的氛围中创造条件,让当事人负责任地自己选择具有建设性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健康成长。
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途径,学校心理辅导可通过三条途径实施:
一是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
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
三是在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为主的心理卫生工作系统中,针对学生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标上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辅导为辅,方式上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结构上知行结合,以行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