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巨人贝多芬》赏析
1.从文中找出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3处进行赏析。通过赏析表现贝多芬有什么特点?2.写个贝多芬颁奖词。20字3.帮我找找残志坚人的故事。那个故事要找2个,字数要少一点。...
1.从文中找出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3处进行赏析。
通过赏析表现贝多芬有什么特点?
2.写个贝多芬颁奖词。20字
3.帮我找找残志坚人的故事。
那个故事要找2个,字数要少一点。 展开
通过赏析表现贝多芬有什么特点?
2.写个贝多芬颁奖词。20字
3.帮我找找残志坚人的故事。
那个故事要找2个,字数要少一点。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整体把握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但是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二、问题研究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练习说明
一、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既可以结合贝多芬的情况来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谈。
二、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掌握本文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的写作技巧。
三、课外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思想内容,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他所说的“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
教学建议
一、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作者不单纯是外表和外貌的简单描绘,而是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二、引导学生将本文与前两篇课文——《邓稼先》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这三篇课文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进而在比较阅读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
建议共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1.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外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可以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导入课文。
3.检查预习。
先让学生交流由查阅贝多芬资料中获得的对贝多芬的印象,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师加以点拨,归结到他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上。
4.对照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反映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的语句和段落。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难句见“问题研究”)。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同班同学进行肖像描写。
第二课时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6、7、8段。
2.组织学生讨论本文肖像描写的好处。
3.教师进行总结。
4.同学交流肖像描写练习作业,交换评阅。
5.布置作业:根据课堂讨论和同学评语,修改前一课时的肖像描写作业。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二、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为使音乐表现戏剧性对立,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泛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进行;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以及尾声的表现意义。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满动力的谐谑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赋予管弦乐曲以交响性构思的配器,并在交响乐中引用人声等。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摘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三、关于贝多芬(丰子恺)
1.英雄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的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2.狂徒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这话把贝多芬的一面说得十分透彻。自来艺术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为,而贝多芬竟是一个极例。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车尔尼出来对人说:
“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他常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他颚上的须常常长到半英寸以上。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
……
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
3.苦恼的贝多芬
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
“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岁了。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
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达到了剥夺他的后半生的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他的聋疾发生于1798年的夏日。
贝多芬的艺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交代期起一大变化。以前即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的时代,以后是自己的乐风独立的时代。十八九两世纪之交的数年间,贝多芬正在埋头于作曲中,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差不多全不注意。因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剧场中必须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听见歌手的唱声。
他在写给一个知友的信上这样说:
“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我常常诅咒神明。因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来当作自然界的极细微的事故的牺牲品。又在破坏人间可成为最美的事业。我所最宝贵的耳,今已听不出大部分的音了。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我所亲爱的一切事物,今已离去我了。像从前的没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与从前一样地健听,我真要立刻飞奔来告诉你。然而我决不能得到这欢喜了!我的青春已经长逝,青年时代的希望的实现,艺术上的铭记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极而放弃我的一生了。……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来,又常常耳鸣。他是自然爱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这时候他到野外,听不出农夫的吹笛的声响,顿时又起悲观,写了“遗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终于是强者,用不屈不挠的态度,来同这聋疾战斗,他曾经对人说:
“我一定要克制我的命运。”
从此以后的生活,全部是对于聋疾的苦战了。1809年,拿破仑军队侵入维也纳,炮弹飞走空中的时候,贝多芬恐怕炮弹的声音增进他耳疾,用两手指紧紧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满腔忧闷地躺在床上。
聋疾是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贝多芬,音乐是苦恼的赴诉处,同时又是苦恼的逃避所。
(选自《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四、罗曼·罗兰和《贝多芬传》(傅雷)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所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阔,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故贝多芬的榜样于我们仍能有所感悟。
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不失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隐遁在自己的内心生活里,和其余的人类隔绝着,他只有在自然中觅得些许安慰。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说:“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它成为他的托庇所。1815年时认识他的查理·纳德,说他从未见过像他这样的爱花木、云彩、自然……他似乎靠着自然而生活。贝多芬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每天他沿着城墙绕一个圈子。在乡间,从黎明到黑夜,他独自在外散步,不戴帽子,冒着太阳,冒着风雨。“全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快乐了,——在森林中我快乐了,——每株树都传达着你的声音。——天哪!何等的神奇!——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岗峦上,——一片宁谧,——供你役使的宁谧。”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但是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二、问题研究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练习说明
一、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既可以结合贝多芬的情况来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谈。
二、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掌握本文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的写作技巧。
三、课外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思想内容,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和他所说的“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
教学建议
一、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作者不单纯是外表和外貌的简单描绘,而是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二、引导学生将本文与前两篇课文——《邓稼先》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这三篇课文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重点的异同,进而在比较阅读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
建议共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1.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外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可以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导入课文。
3.检查预习。
先让学生交流由查阅贝多芬资料中获得的对贝多芬的印象,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师加以点拨,归结到他对不幸命运的抗争上。
4.对照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反映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的语句和段落。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难句见“问题研究”)。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同班同学进行肖像描写。
第二课时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6、7、8段。
2.组织学生讨论本文肖像描写的好处。
3.教师进行总结。
4.同学交流肖像描写练习作业,交换评阅。
5.布置作业:根据课堂讨论和同学评语,修改前一课时的肖像描写作业。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二、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为使音乐表现戏剧性对立,在创作手法上进行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泛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进行;扩展奏鸣曲式结构使之适应矛盾冲突,深化了引子与再现以及尾声的表现意义。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满动力的谐谑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赋予管弦乐曲以交响性构思的配器,并在交响乐中引用人声等。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摘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三、关于贝多芬(丰子恺)
1.英雄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的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2.狂徒的贝多芬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这话把贝多芬的一面说得十分透彻。自来艺术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为,而贝多芬竟是一个极例。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车尔尼出来对人说:
“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他常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他颚上的须常常长到半英寸以上。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
……
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
3.苦恼的贝多芬
贝多芬在1797年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
“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岁了。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
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达到了剥夺他的后半生的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他的聋疾发生于1798年的夏日。
贝多芬的艺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交代期起一大变化。以前即是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的时代,以后是自己的乐风独立的时代。十八九两世纪之交的数年间,贝多芬正在埋头于作曲中,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差不多全不注意。因这原故,耳疾愈加重了。到了1801年,他在剧场中必须坐在第一排椅子上,方能听见歌手的唱声。
他在写给一个知友的信上这样说:
“你所亲爱的贝多芬,完全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已经在和自然与神相冲突了!我常常诅咒神明。因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来当作自然界的极细微的事故的牺牲品。又在破坏人间可成为最美的事业。我所最宝贵的耳,今已听不出大部分的音了。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我所亲爱的一切事物,今已离去我了。像从前的没有耳病,是何等的幸福!倘得与从前一样地健听,我真要立刻飞奔来告诉你。然而我决不能得到这欢喜了!我的青春已经长逝,青年时代的希望的实现,艺术上的铭记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极而放弃我的一生了。……
到了次年,即1802年,他的耳疾更加深起来,又常常耳鸣。他是自然爱好者,野外散步是他的最大的慰安。这时候他到野外,听不出农夫的吹笛的声响,顿时又起悲观,写了“遗言”寄送朋友。然而他终于是强者,用不屈不挠的态度,来同这聋疾战斗,他曾经对人说:
“我一定要克制我的命运。”
从此以后的生活,全部是对于聋疾的苦战了。1809年,拿破仑军队侵入维也纳,炮弹飞走空中的时候,贝多芬恐怕炮弹的声音增进他耳疾,用两手指紧紧地塞住自己的耳孔,满腔忧闷地躺在床上。
聋疾是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贝多芬,音乐是苦恼的赴诉处,同时又是苦恼的逃避所。
(选自《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四、罗曼·罗兰和《贝多芬传》(傅雷)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所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主精神取胜。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的生存状况渐趋舒适,“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时下已稍显疏阔,但是,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忧患还是需要我们直面的人生课题,故贝多芬的榜样于我们仍能有所感悟。
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推许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为世界三大传记之一,不失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隐遁在自己的内心生活里,和其余的人类隔绝着,他只有在自然中觅得些许安慰。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说:“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它成为他的托庇所。1815年时认识他的查理·纳德,说他从未见过像他这样的爱花木、云彩、自然……他似乎靠着自然而生活。贝多芬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每天他沿着城墙绕一个圈子。在乡间,从黎明到黑夜,他独自在外散步,不戴帽子,冒着太阳,冒着风雨。“全能的上帝!——在森林中我快乐了,——在森林中我快乐了,——每株树都传达着你的声音。——天哪!何等的神奇!——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岗峦上,——一片宁谧,——供你役使的宁谧。”
展开全部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1.是语言描写.写出了他的幽默.表现了他虽然严肃然而善良
2.语言描写.写出了他的自卑.表现了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语言描写.写出了他在耳聋的打击下与命运做斗争,他对命运的不屈.
4.作者对贝多芬的议论描写.写出了他可以永远和音乐相伴,不受干扰.表现了他是用心灵去感受音乐的.
5.语言描写.写出了他是用心灵去传递他对感情,思想,人生的感悟.现在的乐曲只是我们能听到的乐符.表现了他对音乐的不屈.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1.是语言描写.写出了他的幽默.表现了他虽然严肃然而善良
2.语言描写.写出了他的自卑.表现了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语言描写.写出了他在耳聋的打击下与命运做斗争,他对命运的不屈.
4.作者对贝多芬的议论描写.写出了他可以永远和音乐相伴,不受干扰.表现了他是用心灵去感受音乐的.
5.语言描写.写出了他是用心灵去传递他对感情,思想,人生的感悟.现在的乐曲只是我们能听到的乐符.表现了他对音乐的不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整体感悟:
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③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②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③(出示贝多芬画像),进行\"外貌对比\"。
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2、品读赏析: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
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③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总结存储:
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
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③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②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③(出示贝多芬画像),进行\"外貌对比\"。
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2、品读赏析: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
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③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总结存储:
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