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对于黑色幽默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黑色幽默”流派起源:
早在20年代,一位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布勒东曾编过一本名为《黑色幽默文集》的书。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坛,许多作家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相似性:单纬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地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的清醒认识和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无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他们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
作家作品
1、第22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驻扎在地中海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此岛为作者所虚构)上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的、无秩序的、梦魇似的荒诞世界。
2、洛丽塔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3、猫的摇篮
《猫的摇篮》是美国作家库特·冯内古特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塑造的费利克斯·霍尼克尔博士,他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并获得诺贝尔奖,但他是一个冷漠的科技理性的代言人。他完全沉浸于自己的科学研究,在他眼里,人类就是一种生物。当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的那一刻,他像一名天真的儿童,在手中玩弄一种翻绳游戏。
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学和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产生,绝不能归因于部分作家的臆造或创造。20世纪中叶,美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是黑色幽默产生、发展和兴盛的根源。
当时美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一方面社会矛盾,劳资矛盾频繁,另一方面麦卡锡主义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压抑窒息的氛围;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战事的失利和美军惨痛的伤亡,更使全国反战情绪高涨,局势比较动荡,社会状况比较混乱。
西方民主的思想在现实面前受到一些人的怀疑,传统的道德观念遭到抛弃,生活与思想的真理受到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中小资产阶级出于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先天恐惧心理,在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于是产生了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叙事结构:
与传统小说不同,黑色幽默小说的情节结构混乱无序。这幅由散乱情节构成的复杂场面就是荒诞无序社会的写照。但它能让读者享受到从无序中建造有序的乐趣。例如,在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中,时间和空间都是随着人的思维变化而变化。
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的思绪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层面以及地球和541号大众星之间的空间层面中跳跃。小说的开始,作者就说:“听!毕利·皮尔格里姆摆脱了时间的羁绊。”接着都是在毕利·皮尔格里姆在时间和空间的穿越中进行叙述的,似乎是由一个个简短画面构成。
他一会儿在战场上,一会儿在埃廉市,一会儿在541号大众星上,使读者觉得整个结构看起来杂乱无章,时空颠倒。冯内古特认为,小说不需要有开端、中心、结尾,甚至不需要情节。有的作家还主张采用拼贴的方法写作,那作品情节就更为杂乱了。
虽然黑色幽默小说中穿插着无数的分支情节和人物,叙事顺序混乱,但是作者通过巧妙的组织,利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将各个情节有机联系,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架构。这种谋篇布局反映出黑色幽默作家不仅通过内容,而且运用形式来揭示世界存在的无序性和荒诞性。
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对于黑色幽默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默”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扩展资料
“黑色幽默”流派起源:
早在20年代,一位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布勒东曾编过一本名为《黑色幽默文集》的书。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坛,许多作家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相似性:单纬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地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的清醒认识和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无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他们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
1965年,美国作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 Bruce Jay Friedman)将60年代以来的美国报刊上发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12名作家的作品编成一本小书出版,取名为《黑色幽默》。这些作家没有集会、结社,也没有共同纲领、宣言,但他们的作品却以相似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美国文坛。
同年,美国评论家尼克伯克发表《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明确的将这类作家称为“黑色幽默”派,于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美国诞生。尽管这个文学流派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不少作品不断涌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色幽默
例:1 炎热的下午,有一根火柴头痒痒,挠啊挠啊,然后着火了.
记得下午的火柴吗?后面其实还有的,有一根火柴他觉得头很痒,抓一抓之后头就着火了,然后,他就去医院,护士帮他包扎后,他就变成棉花棒了。
2 有一天红豆饼出车祸了他在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啊!原来我是包豆沙的啊!”
humor
美国现代文学流派
。盛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65年
,弗里德曼将12位作家的作品编为一本短篇小说集
,题名《黑色幽默》,流派的名称由此而得。黑色幽默小说力求突出生存环境的荒谬冷酷,嘲讽挖苦和攻击传统价值与美学观念,表现世界的异化、人性的沦落与情感的破碎。有评论家称之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玩笑”。黑色幽默是可以说是反理性、反理想主义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