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展开全部
一、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要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必须严格要求,加强训练。
首先要求学生要按步思维,思路清晰,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问题。特别在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时,应从基本步骤开始,一步一步深入。
其次要求学生要全面、周密地思考问题,做到推理论证要有充分的理由作根据。运用直观的力量,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运用类比,但不轻信类比的结果;审题时不但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留意发现那些隐蔽的条件;应用结论时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仔细区分概念间的差别,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地使用概念;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
二、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有学生对结论不求甚解,做练习时照葫芦画瓢,根本无法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独立解题。这种现象正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缺乏思维深刻性的表现。要克服这一现象,必须有意识地经常进行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1、透过现象看数学本质
能否透过表面现象,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及联系,是思维深刻与否的主要表现。很多的数学问题,条件关系比较隐蔽,如果只看问题的表面,是无从下手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索,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例1:商店有红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
分析:一个应用题含有两个未知的数量,一般情况下是不可求解的,但本题却要求花气球的个数,显然该应用题中可以转变为只含一个未知数量(花气球数量)的应用题。即红气球的个数可先由已知条件求出,这样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明确了转变的方向。
解:(1)红气球有多少个?
17-9=8(个)
(2)花气球有多少个?
8×3=24(个)
答:花气球有24个。
2、注意审题认真和防止思维定势
学生在用某种思维模式多次解决同类问题而形成思维定势之后,再遇到相类似的新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机械套用以前思维模式的倾向,而且同一方法使用次数越多,这种倾向就越明显。
例2:动物园里养了45只八哥、32只黄莺,养的黄莺和孔雀的总数比八哥少8只,养了几只孔雀?
由于习惯上常把黄莺和八哥的个数相加得两种鸟的总数,不少学生把此题中黄莺和孔雀的总数误认为是黄莺和八哥的总数,在解题时出现了错误。要克服学生这种思维定势,可以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多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另外,有意识安排适当反例,引诱学生上当,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
三、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作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拓广解题思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既可以用四条边相加的方法计算,也可以分别先算出两条长、两条宽的长度再相加,更简便的可以先把长和宽先加起来再乘以2,得出结果。
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随事物的变化而随机应变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养成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但是没有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就有可能使思维倾向于某种具体的方法和方式,片面地追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式化或模式化,产生思维的惰性。
灵活的思维表现为针对知识的运用自如,善于变通和调整思路,善于运用辨让思想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思维灵活性的重要表现。
例3:用简便方法计算242-97+55
分析:这是一道加减法综合计算题,用常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话,解法如下:
242-97+55
=242-100+3+55
=142+3+55
=145+55
=200
在计算中只第一步显示比较方便,在其他步骤中并没有体现出太大优势。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入手,把97进行不同的分解,有如下解法:
242-97+55
=242-42-55+55
=(242-42)-(55-55)
=200
由此可简便求出最后结果。
这种需要打破常规解法的题目,是训练思维灵活性的好办法。除此以外,传统的一题多解也是训练思维灵活性的好办法。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要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必须严格要求,加强训练。
首先要求学生要按步思维,思路清晰,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问题。特别在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时,应从基本步骤开始,一步一步深入。
其次要求学生要全面、周密地思考问题,做到推理论证要有充分的理由作根据。运用直观的力量,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上;运用类比,但不轻信类比的结果;审题时不但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留意发现那些隐蔽的条件;应用结论时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仔细区分概念间的差别,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地使用概念;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
二、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有学生对结论不求甚解,做练习时照葫芦画瓢,根本无法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独立解题。这种现象正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缺乏思维深刻性的表现。要克服这一现象,必须有意识地经常进行思维的深刻性训练。
1、透过现象看数学本质
能否透过表面现象,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及联系,是思维深刻与否的主要表现。很多的数学问题,条件关系比较隐蔽,如果只看问题的表面,是无从下手的。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索,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例1:商店有红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
分析:一个应用题含有两个未知的数量,一般情况下是不可求解的,但本题却要求花气球的个数,显然该应用题中可以转变为只含一个未知数量(花气球数量)的应用题。即红气球的个数可先由已知条件求出,这样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明确了转变的方向。
解:(1)红气球有多少个?
17-9=8(个)
(2)花气球有多少个?
8×3=24(个)
答:花气球有24个。
2、注意审题认真和防止思维定势
学生在用某种思维模式多次解决同类问题而形成思维定势之后,再遇到相类似的新问题时,往往会表现出机械套用以前思维模式的倾向,而且同一方法使用次数越多,这种倾向就越明显。
例2:动物园里养了45只八哥、32只黄莺,养的黄莺和孔雀的总数比八哥少8只,养了几只孔雀?
由于习惯上常把黄莺和八哥的个数相加得两种鸟的总数,不少学生把此题中黄莺和孔雀的总数误认为是黄莺和八哥的总数,在解题时出现了错误。要克服学生这种思维定势,可以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多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另外,有意识安排适当反例,引诱学生上当,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
三、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作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拓广解题思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既可以用四条边相加的方法计算,也可以分别先算出两条长、两条宽的长度再相加,更简便的可以先把长和宽先加起来再乘以2,得出结果。
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随事物的变化而随机应变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养成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但是没有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就有可能使思维倾向于某种具体的方法和方式,片面地追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式化或模式化,产生思维的惰性。
灵活的思维表现为针对知识的运用自如,善于变通和调整思路,善于运用辨让思想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思维灵活性的重要表现。
例3:用简便方法计算242-97+55
分析:这是一道加减法综合计算题,用常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话,解法如下:
242-97+55
=242-100+3+55
=142+3+55
=145+55
=200
在计算中只第一步显示比较方便,在其他步骤中并没有体现出太大优势。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入手,把97进行不同的分解,有如下解法:
242-97+55
=242-42-55+55
=(242-42)-(55-55)
=200
由此可简便求出最后结果。
这种需要打破常规解法的题目,是训练思维灵活性的好办法。除此以外,传统的一题多解也是训练思维灵活性的好办法。
推荐于2017-12-1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 “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可以说,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因此,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思考”学段目标,把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明确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 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可采取以下五种方式:
一、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较差, 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问题,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思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始终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 将圆纸片对折打开, 再对折再打开, 如此多次, 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 都想看看圆纸片上留下了什么。一生发现: 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 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要求学生继续仔细观察。其他学生纷纷发言: 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 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 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 看一看交点叫什么? 折痕叫什么? 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在学习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 教师则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 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 教师还是不讲画法, 让学生先去画, 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 让学生自己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 学生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 自己观察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得出结论, 教学效果好。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同学认为是角, 有的同学认为不是角, 到底如何认识呢? 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 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以从几个方向来看,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展开与深入探讨。
二、转换角度思考, 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 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求“异”, 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进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第一课时,出示了一道加法题: 9+9+9+5+9=? 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 建议用9×5- 4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 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 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 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 9- 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教师应加倍珍惜和爱护。在教学中, 我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正向( 顺向) 思维,而不习惯于反向( 逆向) 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 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 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 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 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 即让学生改变叙述形式依据一句话变成几句话。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 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 对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注重一题多解,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隘性表现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稍有变化, 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隘性的有效办法。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拓解题思路,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多次训练, 既增长了知识,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 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一题多解的练习题, 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例如出示题为“用绳子测量井深。把绳三折来量, 井外余绳4米;把绳四折来量, 井外余绳1米。井深和绳长各是多少? ”
学生可以列出多种解法:
1.工程法: 绳长: ( 4- 1) ÷( 1 /3- 1 /4) =36( 米) , 井深: 36÷4- 1=8( 米)
2.算术法: 井深: 4×3- 1×4=8( 米) , 绳长: ( 8+4) ×=36( 米) , 还可以用方程法解答等等。
再如, 题为: “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 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 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 /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返回?”教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并说出解题思路。
①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 6- x) 小时。列方程为:30x=( 30×4 /5) ×( 6- x) 解这个方程得x=8 /3, 那么, 驶出最远路程就是: 30×8 /3=80( 千米) 。
②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 30×4 /5=24( 千米) , 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 可以列出方程: x/30+x/24=6, 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③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 又一个学生举手说: “我想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 30×4 /5=24 ( 千米) , 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 可列算式: 6÷( 1 /30+1 /24) , 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 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 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 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渗透转化思想, 培养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 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 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在学习完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出示“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6.16平方厘米, 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 底面周长是17.6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求长方体的体积需要用“底面积×高”, 问题是先要求出长方体的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联想圆柱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同之处, 从而得出“长方体的高=( 用长方体的表面积- 2个底面积) ÷底面周长”顺利完成本题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 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 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 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 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 用转化方法, 迁移深化, 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培养。
五、引导知识迁移, 培养思维的综合性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 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 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因此, 教师在教学每一个新知识点时, 都要尽可能整合有关的旧知识, 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题为“两艘轮船同时分别从大江的南北两岸相对开出, 在离南岸260米相遇后继续前进, 到达对岸后立即返回, 又在离北岸200米处相遇, 大江宽是多少米? ”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认真地思维与综合, 大部分学生可以得出大江宽度实际上就是从南岸开出的轮船行使了3个260米, 比大江宽度多了200米, 列成算式是: 260×3-200=580( 米) 。这完全得益于数学综合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 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 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就可以发现新方法, 制定新策略。数学教学的目的, 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 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 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 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激发求知欲望, 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较差, 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问题,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思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始终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 将圆纸片对折打开, 再对折再打开, 如此多次, 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 都想看看圆纸片上留下了什么。一生发现: 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 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要求学生继续仔细观察。其他学生纷纷发言: 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 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 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 看一看交点叫什么? 折痕叫什么? 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在学习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 教师则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 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 教师还是不讲画法, 让学生先去画, 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 让学生自己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 学生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 自己观察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得出结论, 教学效果好。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同学认为是角, 有的同学认为不是角, 到底如何认识呢? 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 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以从几个方向来看,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展开与深入探讨。
二、转换角度思考, 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 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求“异”, 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进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第一课时,出示了一道加法题: 9+9+9+5+9=? 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 建议用9×5- 4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 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 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 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 9- 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教师应加倍珍惜和爱护。在教学中, 我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正向( 顺向) 思维,而不习惯于反向( 逆向) 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 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 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 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 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 即让学生改变叙述形式依据一句话变成几句话。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 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 对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注重一题多解,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隘性表现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稍有变化, 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隘性的有效办法。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拓解题思路,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多次训练, 既增长了知识,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 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一题多解的练习题, 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例如出示题为“用绳子测量井深。把绳三折来量, 井外余绳4米;把绳四折来量, 井外余绳1米。井深和绳长各是多少? ”
学生可以列出多种解法:
1.工程法: 绳长: ( 4- 1) ÷( 1 /3- 1 /4) =36( 米) , 井深: 36÷4- 1=8( 米)
2.算术法: 井深: 4×3- 1×4=8( 米) , 绳长: ( 8+4) ×=36( 米) , 还可以用方程法解答等等。
再如, 题为: “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 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 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 /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返回?”教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并说出解题思路。
①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 6- x) 小时。列方程为:30x=( 30×4 /5) ×( 6- x) 解这个方程得x=8 /3, 那么, 驶出最远路程就是: 30×8 /3=80( 千米) 。
②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 30×4 /5=24( 千米) , 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 可以列出方程: x/30+x/24=6, 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③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 又一个学生举手说: “我想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 30×4 /5=24 ( 千米) , 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 可列算式: 6÷( 1 /30+1 /24) , 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 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 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 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渗透转化思想, 培养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 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 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在学习完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出示“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6.16平方厘米, 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 底面周长是17.6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求长方体的体积需要用“底面积×高”, 问题是先要求出长方体的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联想圆柱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同之处, 从而得出“长方体的高=( 用长方体的表面积- 2个底面积) ÷底面周长”顺利完成本题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 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 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 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 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 用转化方法, 迁移深化, 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培养。
五、引导知识迁移, 培养思维的综合性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 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 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因此, 教师在教学每一个新知识点时, 都要尽可能整合有关的旧知识, 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题为“两艘轮船同时分别从大江的南北两岸相对开出, 在离南岸260米相遇后继续前进, 到达对岸后立即返回, 又在离北岸200米处相遇, 大江宽是多少米? ”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认真地思维与综合, 大部分学生可以得出大江宽度实际上就是从南岸开出的轮船行使了3个260米, 比大江宽度多了200米, 列成算式是: 260×3-200=580( 米) 。这完全得益于数学综合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 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 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就可以发现新方法, 制定新策略。数学教学的目的, 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 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 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 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孩子的数学思维训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转化型
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通过该项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系统型
这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在高年级除结合综合应用题以外还可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
3、激化型
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学生。
4、类比型
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这项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1、转化型
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通过该项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系统型
这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在高年级除结合综合应用题以外还可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
3、激化型
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学生。
4、类比型
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这项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8-10-23
展开全部
游戏啊,绘本啊,还有就是贴近孩子的生活中利用一些小事物来引导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
游戏主要是玩魔方,堆积木,扑克牌,拼图片,七巧板之类,这些游戏都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思考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或者去试听下火花思维的免费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相对应的课程的等级和内容!
你可以学习一下人家的教学方式,从中进行互补!
游戏主要是玩魔方,堆积木,扑克牌,拼图片,七巧板之类,这些游戏都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思考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或者去试听下火花思维的免费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相对应的课程的等级和内容!
你可以学习一下人家的教学方式,从中进行互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